五四影响下保定学生爱国热潮的历史考察

2016-03-02 21:19郭婷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直隶五四运动爱国

郭婷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五四影响下保定学生爱国热潮的历史考察

郭婷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学生群体对五四运动乃至后来的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五四运动虽策源于北京,但对地方性的学生运动亦有重要影响。保定学界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之下,相继爆发了一系列学生爱国主义热潮。通过回顾,以其为个案考察分析学生运动的组织形式和行动策略的变化特征,对五四影响下的保定学生爱国运动作出客观评价。

保定;五四运动;爱国主义;学潮

一、保定学生爱国热潮爆发之前夕

(一)五四运动在保定

近代,保定是直隶省的政治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随着欧风美雨的侵入,尤其清末新政以来,保定各级各类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各种新思潮得到迅速传播。众多高等学堂集中了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加之保定距平津较近,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多受其影响,所以早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就已波及保定。[1]新文化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入,给苦闷迷茫的保定青年带来新希望。青年学生们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走出国门,放眼世界,积极投身到救国救民的伟大实践中。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越来越多的青年冲破封建说教和儒家伦理的枷锁,在进步与保守,革命与改良的矛盾抉择中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消息当天傍晚便传到保定,青年学生们立即响应。5 月5日,育德中学进步师生在西斋教室集会,声讨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要求当局释放被捕青年。会后,育德中学与直隶高师、直隶二师等学校学生走上街头,一路高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举行示威游行。5月9日,高师学生会与各校学生派代表到北京学生联合会联系,在北京学联的支持和指导下,保定学生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5月19日,保定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代表聚集在育德中学礼堂,正式成立了“保定学生联合会”。[2]作为下一步运动的组织机构。学生的组织性有了明显提升。[3]同时决定各校统一成立“中华救国十人团”,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演讲活动。保定学联成立后,立即组织全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进行总罢课。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抵制日货,与各阶层力量联合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

(二)保定五四学生运动的特点

1.把握机遇,直接行动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学生参与政治素来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在近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并不具备改造国民性的条件,国民的民族自觉性和民族自卫精神的养成仍存在很大差距。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呼吁全体国民参与到政治当中来,但又感慨“我们国民是何等昏惰”。[4]因此,进步学生运动成为此时国民运动的先锋。受各种激进思潮和国外经验的传播和影响,五四运动之前天津、上海等城市学生就已积极开展活动,组织成立了学生救国会。此举使学生们“受到了锻炼,取得了经验”,[5]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前奏”。[6]

在非常态化的国民运动中,学生运动是十分需要机遇的。自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各界团体均酝酿回应,学生们也在准备提前行动。不久,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迅速传至保定,古城的热血青年们及时把握了行动机遇,积极响应北京学生运动,走在国民运动的前列。这一阶段的学生运动是通过集体直接行动的形式,体现了学生群体的年青气盛,并延续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精神。行动符合学生运动的主题,容易引发全体学生的共鸣,行动方式也继承了学生参与政治的传统。另一方面,学生群体单独行动,也反映出学生与社会各界团体缺乏及时、有效的联系,并未形成联合行动,学生力量较为单薄。

2.声势与行动扩大化

保定学联的成立和保定学界总罢课以及联合各阶层力量开展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保定学生运动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学生运动进一步扩大化和激烈化,学生组织进一步完善。同时“中华救国十人团”的成立也影响了保定各界群众,在工人、市民中也有了“救国十人团”的组织。工人和市民的加入是人心所向,是进步的社会觉醒,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与民众联合行动的趋势。这一时期新知识分子与民众开始结合,成为社会趋势的一种进步,但发展并不成熟。联合行动只限于主张的层面,并未实现真正有效的行动,同时对学生组织和联合形式的认识也较为模糊。

五四运动使沉睡多年的保定古城苏醒了。青年学生们走出课堂投入社会,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礼教的陈腐、落后,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并纷纷冲破封建束缚,挣脱礼教枷锁,寻找救国救民之途。[7]五四运动之后,保定学界焕然一新。

二、五四影响下的保定学生爱国热潮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和新思潮在全国得到迅速传播。当时的保定是桐城派的大本营,抵制时文,反对创新,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持反对态度。加上反动军阀对文化教育的残酷统治,很多地方仍是新文化的禁区。[8]随着社会上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不断高涨,保定青年学生对于反动落后的封建礼教思想及制度日益不满,要求改变这种局面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终于爆发了一系列学潮,轰动当时。

(一)直隶高师“驱马风潮”

直隶高等师范,当时是直隶省高等学府。因长期受封建教育的熏陶,其思想意识与教学方法十分守旧。他们把五四运动与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看作“怪诞不经,似其为祸之于人群,直无异于洪水猛兽”[5]。直隶高师坚持用经学、理学和桐城派的文章作为国文课程内容,并用反白话文的刊物《国故月刊》来抵制《新青年》等进步刊物。高师学生向学校提出要适应新潮流,添设新课程,聘请进步教师来校任教的要求时,不但遭到拒绝,还有四名学生被开除。

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高师学生决定发动学潮,驱除校长马筱珊。经过充分的酝酿,1920年9月,高师学生全校罢课,向省教育厅请愿,要求撤换校长,聘请进步教师开设新文化课程。直隶省教育厅深知高师是全省教育中心,高师的罢课学潮,会直接影响全省教育界的稳定。为尽快平息学潮,答应了学生们的要求,撤换了校长马筱珊,由靳瀛旭任新校长,并同意聘请北京大学年轻教授来校授课。1921年3月,邓中夏应聘正式来保定高师授课。直隶高师的“驱马”学潮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直隶高师的罢课斗争,是近代保定教育界的第一次学潮。这场斗争的胜利显示了青年学生的觉醒,表明了五四运动在保定的影响日益扩大,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反动势力,在当时的保定学界乃至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直隶女二师“驱燕学潮”

二十年代初,直隶女二师仍以封建礼教作为规范束缚学生。受五四新思潮和直隶高师学潮影响的直隶女二师学生要求进步,追求自由。1923年春,王佩珊等五名女生带头剪发,并抛去长袍改穿裙子。她们的举动触犯了校长范锦堂,遂以“违犯校规”为名将五人开除。此举引起学生公愤,各班均酝酿罢课,校长畏惧事情越闹越大,只得收回成命。女二师学生的“剪发斗争”取得胜利。这场风波使校长范锦堂被迫辞职,燕士奇接任。燕到校后,作风专横,仍实行封建专制的管理方式,激起女二师学生集体反对。1924年3 月14日,全校学生宣布罢课。女二师学生的正义行动,得到保定各界的有力声援。经过40余天的艰苦斗争,直隶省教育厅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终于撤换了燕士奇任命金溥为代理校长,女二师的“驱燕学潮”斗争获得胜利。

直隶女二师学潮,不但震惊了整个保定市,而且震动了全国教育界。当时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登出的一则新闻说道:“罢课胜利,只有保定女二师......”[9]。

受五四运动影响,保定二十年代发生的学潮运动,主要体现在反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制度、追求自由和科学,解放思想适应新潮流。

(三)三十年代的保定二师学潮

到了三十年代,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抗日时局的发展,保定学生运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最为突出的就是保定二师的“七·六惨案”。

保定二师,即今日的保定学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保定二师学生不畏当局镇压,利用各种形式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2 年4月,河北省教育厅发出开除进步学生的电令,派省督学来保定查封了保定二师。5月,任命反动分子肖汉之为校长,并将保定二师改组为乡村师范。面对当局的武力镇压和倒行逆施,二师学生义愤填膺,终于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护校斗争。6月20日反动当局对二师实行武装包围。被围困的第五天,校内断粮。河大及其他校的学生将大饼、烧饼隔墙投入院内。反动军警在墙外戒严,阻挡隔墙送粮。二师学生忍受饥饿,坚持斗争。7月6日,军警用机枪、步枪和刺刀血腥屠杀爱国学生,护校委员会领导学生奋起自卫同敌人搏斗。两小时血战,牺牲8人、重伤4人、被捕38人。保定二师爱国学生开展的争取抗日爱国自由、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护校斗争,以惨遭反动当局血腥镇压而告终,这就是闻名全国的“二师惨案”。[10]

7月8日,中共河北省委发出了《为保定惨案告民众书》,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组织起来,掀起抗日反蒋斗争的更大高潮。[11]保定二师爱国学潮虽然失败了,但它对后来的革命斗争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三、保定学生爱国热潮的发展演变

(一)行动激烈化与影响深远化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保定学生运动发展迅速。保定学生联合会的成立,保定学生举行总罢课,联合工商界抵制日货,保定学生运动呈现组织化和扩大化。到了二三十年代,一系列学潮爆发,更体现出保定学生群体的组织大型化、行动激烈化以及影响深远化。

直隶高师的“驱马风潮”使当局撤换了校长马筱珊,答应了同学们追求自由进步的要求,并同意聘请北京大学年轻教授来校授课,学潮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直隶女二师“驱燕学潮”经过40余天的艰苦斗争,撤换了燕士奇任命新校长,震惊了当时全国教育界。随着抗战局势的演变,保定二师学生开展了争取抗日自由、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爱国护校斗争,造成了历史上的保定二师“七·六惨案”。“七·六惨案”是保定近代学生运动的又一高潮,对之后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此可见,五四影响下的保定学生爱国主义学潮,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与时俱进、不断成熟的发展历程,在五四新思潮和抗战时局的影响下,思想更加成熟、组织更加完善、行动不断激烈化,影响也进一步深化。

(二)推动保定教育近代化

保定学生爱国热潮,不仅是保定近代学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定教育近代化的重大发展。五四运动彻底推翻了封建旧教育,强烈呼吁建立以科学和民主为中心的近代新教育。从此,中国近代教育跨入崭新的阶段,保定的爱国学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推动着保定教育的近代化。

1.推动学校行政改革

引发保定一系列学潮的原因有很多,但导火索往往是学校当局腐败无能、官僚作风严重或是封建专制的管理方法,引起学生极度不满。因此,学潮的斗争目标首先指向学校当局,主要集中于二十年代的保定学潮。如直隶高师的“驱马风潮”和女二师的“逐燕风潮”均是如此。通过学生斗争,校长易人,新任校长迫于学生运动的威力,对学校的行政机构、管理手段进行一些改革,有些虽然微乎其微,但客观上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例如直隶高师的“驱马风潮”,结果是撤换了校长,聘请北京大学教授来校授课;女二师的“逐燕风潮”的胜利,迫使学校取消了“学监”、“舍监”,改设训育主任,实行导师制,使青年学生争得了某些“自由”。5

2.民主和科学教育被重视

五四运动后,广大青年学生接受了“德先生”与“赛先生”,逐渐对学校当局的因袭守旧不满,他们迫切希望学习新知识,设置新课程。学生爱国主义学潮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改进教学内容,聘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为教员,使校园学风为之一新。如直隶高师“驱马风潮”后,学校聘请邓中夏为高师新文化教授,他组织进步团体,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保定的教育近代化具有突出贡献。

直隶高师用学潮的方式强烈呐喊出追求自由,要求进步的心声。女二师学潮,体现了保定女学生的勇敢斗争,不但使学校内部的封建势力受到冲击,也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振,促进了保定男女合校的教育改革。总之,五四影响下的保定学生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力推动了保定教育的近代化。

(三)现代学生运动模式的形成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保定学界爆发的一系列爱国主义热潮,始终以反帝爱国为主线,以民主和科学为目标,逐渐形成了现代学生运动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保定的学生群体成为当时人民革命斗争的先锋。“学生无政治的臭味、无党派的作用、无权利的思想,纯以爱国为前提也”[12],学生群体易于接受新观念,是时代进步的代表,爱国热情高涨,组织程度相对较高,因此走在政治斗争的前列。第二,保定学生运动以爱国进步为主题,始终与反帝爱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高举爱国旗帜,能够超越社会各阶层利益来唤醒民众联合行动,具有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尤为可贵的是,保定学生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积极吸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髓,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改革中国近代教育之弊端,促进了保定教育的近代化。某种程度上,保定学生爱国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第三,保定学生爱国运动经历了一个组织形式由学生群体的单独行动逐步发展为与各界民众共同行动,组织领导扩大化与规模化、行动策略不断成熟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学生群体自身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简单化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暴力性质的行为激烈化[13]和内部分化等问题,这也是群众运动普遍特点的体现。

四、对保定学生爱国热潮的评价

五四运动,使保定青年学生冲到时代前列,也促使保定青年学生不断走向成熟。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学生群体对自身和时局的认识不断加深,发动了一系列爱国主义学潮。保定学生运动的组织形式由起初的上街游行、联合罢课以及抵制日货等行动,进一步发展为以爱国主义学潮的形式反对当局黑暗统治,与时俱进追求自由与进步,促进了保定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随着抗战局势的演变,学生将爱国抗日作为第一主题来唤醒社会,在这一行动策略的前提下联合社会各界主张进步,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五四运动影响下的保定学生爱国热潮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成熟,即组织扩大化,行为激烈化、运动社会化以及影响深远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作为群众运动的一部分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这些运动,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走上了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为保定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尽管,这一过程由于学生群体自身的局限性,例如自身的盲目性、认知的模糊性、内部的分化等经历了一些曲折,但他们依然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自我,由单独的学生运动演变成联合社会各界民众,作为群众运动的一部分进行活动。回顾历史,更深感可贵。

[1]中共保定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保定地方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8-29.

[2]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志(第一册)[M].保定:方志出版社,1999.501.

[3]田炯锦.五四的回忆与平议[J].传记文学,1969,15(3).

[4]保定市政协文史委员会. 保定近代教育史略[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79-82.

[5]王森然.回忆保定五四和新文化运动[A].河北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38-45.

[6]中共保定市委党史办公室编.顽强战斗的一生——张廷瑞烈士的事迹[J].党史资料选编,1983,(8):17.

[7]严兰绅. 河北通史(民国上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85.

[8]荣斌,徐世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173.

[9]陈独秀.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N].每周评论,1919-5-18 (22).

[10]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97.

[11]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67.

[12]龚振黄.青岛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43.

[13]刘一皋.“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群体行为分析[J].开放时代,2009,(10):36-61.

K261.1

A

1672-4658(2016)01-0125-04

2015-10-19

郭婷(1990-),女,河北邯郸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

猜你喜欢
直隶五四运动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清代直隶铸钱史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李光地治理直隶水患始末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直隶、山东交界地带的八卦教研究
清代直隶旗地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