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梅 赵 和
沉思的商籁——评冯至《十四行集》
○赵晓梅 赵 和
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一出版就受到朱自清、李广田和唐湜诸先生的赞扬。朱先生称他的《十四行集》“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李先生称他的诗为“沉思的诗”。本文拟从哲理和诗律两方面解读冯先生的《十四行集》。
《十四行集》 新诗诗律 哲理
“中国新诗十年”始于1916年,1923年后似乎“中衰”了。可新诗并未夭折。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等诗人主办的《晨报诗镌》出版。他们呼吁新诗要“创格”,要发现“新格式”与“新音节”。闻先生在美国研究过现代艺术。他的理论最为“详明”。他主张新诗应注重“音尺”、重音、韵脚、提倡“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他认为新诗应该是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些诗人深入研究,认真试验。西方十四行诗体(sonnet)就是此时在闻先生那间颇具“唯美“色彩的客厅引进中国的。闻先生还给她一个美丽的译名——“商籁体”。“商”是中国古代五音宫、商、角、徽、羽的第二音,又是二十八宿的“心宿”,“籁”是中国古代一种箫,也泛指声音。这种诗体源起于意大利民间,14世纪经但丁、彼特拉克等大师精心制作而达到完美境界;之后又传到西欧各国。商籁格律严谨,音韵委婉回环,富于抒情性,特适于表现沉思、歌咏永恒的主题。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诗律》中一开始就指出:“不了解诗歌形式的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的欣赏。“商籁”是西洋诗里最重要,格律最严格的格律诗。
王力先生所著的《现代诗律学》提到过西方“商籁体”诗歌。商籁一首诗共14行。王先生的书里把她的结构表为(4+4+3+3)。“()”表示全首诗,一个加数表示诗中一段,数字表示一段中行数。这种结构是“意大利体”,“法国体“模仿意大利体,“英国体”也有模仿。商籁还有许多种结构形式,但冯至《十四行集》只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
商籁的音数,法国商籁多用“亚历山大”式每行12音(节),同一首诗固定不变;英国商籁多用“五步淹波律”,每行10音(节)同一首诗,固定不变,但冯先生《十四行集》对此不很严格。
商籁是韵式比较复杂,常见且名家采用的为“正式”,否则为“变式”。前8行用正式,后6行可用变式,即“前正后变”者称“正中之变”;前8行用变式,后6行不拘者为“纯粹变式”。
冯先生1920年代北京大学求学时就开始写新诗,很快就崭露头角。他也试验各种外国诗体。朱自清先生称他是继卞之琳先生之后,有志于这种试验好的第6人。冯先生在北大攻读德语和德国文学,1926年秋偶尔读了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奥地利人)的散文诗《旗手》,十分感动。1930年9月起他在德国留学期间越发对里氏的创作着迷,翻译了他的长篇小说《布里格随笔》的一些精彩片段和《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等作品。1935年9月回国后又继续研究和翻译里氏的著作,发表了一些关于里氏的论著。里尔克在《布里格随笔》里写道“诗是经验”,我们应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采集精华”。“诗是经验”是里尔克诗歌理论的核心,冯先生深受其影响。他《十四行集》的孕育与里尔克的创作实践十分相似,里氏1910年出版《布里格随笔》后几乎沉默了十多年。他耐心积累对世界的经验于1922年短短的一个月里完成了《杜伊诺哀歌》的后6首和两部《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共55首。这个月后来也成了许多传记作家称道的里尔克的“神奇的月份”。冯先生也是在1928年完成了他的《北游》后几乎停了笔直到1941年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一气呵成他二十七首诗的《十四行集》,有学者将《诗集》中二十七首诗按意义分为6章。下面选取6首诗先谈一谈他诗的格律。
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慧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或是抵卫了一次危险, 狂风乍起,慧星的出现。
这首优美的十四行第一、二、四段音数为英国商籁的“五步淹波律。”韵式为(abab cbcb dac eac)属于前8行3韵脚“交韵”的“变式”中的“大变”。语言优雅,一、二段譬喻贴切,第三段譬喻新奇含蓄。第三段9音非10音,三、四、两段首行押“眼韵”(贫韵中的“协字”)。第三段为9音而非10音,是严谨商籁的“破缺”,不仅感觉不到混乱,倒觉错落有致。
五
我永远不会忘记,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西方的那座水城,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
当你向我笑一笑 , 等到了夜深静悄,
便象是对面岛上, 只看见窗儿关闭,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桥上也敛了人迹。
这首诗的韵式是(abba cddc cee caa)。前8行是4韵脚“抱韵”属“变式”中的“变中小变”(后6行可视为法国商籁意大利体正式的变相)。前8行音数基本8音,后6行基本7音,属“变式”中的“正中之变”,而且前后两部(即一、三两段)的头两行都少一音,在严格的商籁中含“破缺”,也具审美效果。
十三
你生长在平凡的市民的家庭, 好像宇宙在那儿寂寞地运行,
你为过许多平凡的女子流浪, 但是不曾有一分一秒的停息,
在一代雄主的面前你必敬畏, 随时随处都演出新的生机,
你八十年的岁月是那样平静,不管风风雨雨,或是日朗天晴。
从沉重的病中换来新的健康, 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
从绝望的爱里换来新的营养, 万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
你知道飞蛾为什么投向火焰,它道破一切生的意义“死和变
从音律上说,这首诗的韵式是(abba acca dde dee)。前8行是3韵脚“抱韵”属“变” 中“小变”,音数为法国商籁的“亚历山大”式,每行12音,而且行行严格整齐,更显庄重典雅。
十九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
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耕耘,
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像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从诗律上讲,本首诗诗韵为(abba cddc efg efg)。前8行为4韵脚“抱韵”的“变式”,后6行与弥尔顿式相同,全诗属“变式”中的“小变”。音数基本上是“五步淹波律”10音,但前两段的第三行(即全诗三、七行)和后两段未行(即全诗十一、十四行)都为11音,又使淹波律发生“破缺”,具有“建筑美”的审美效果。
二十一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层里,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往,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好像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狂风把一切都入高空,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本诗的韵式是(abab acac dde ded)。前8行是3韵脚交韵,属于“变式”之“大变”,后6行是“正中之变”(abba abba ccd cdc)。音数是的后6行。音数是严格的“五步淹波律”
二十七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
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 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
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 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
看,在秋风里飘扬好风旗, 还有个奔向无穷的心意。
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 向何处发排我们的思想?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 但愿这些诗像一片风旗,
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这首诗的韵式是(abba acca def daa)前8行是3韵脚“抱韵”。全诗是“变式”中“小变”,后6行为“小变”(abba acca dee daa)之变相,音数则遵“五步淹波律”,每行10音。
冯先生所著《十四行集》是一部充满哲理,有首有尾的完整诗集。朱自清先生在《新诗杂话·诗与哲理》中说:“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哲理,比从大自然体味哲理更进一步。因为日常的境界太为人们所熟悉了,也太琐屑了,它们的意义容易被忽略过去,只有具着敏锐的手眼的诗人才能把捉得住这些。这种体味和大自然的体味并无优劣之分,但确乎是进了一步,我心里想着的是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李广田先生也在《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里说:冯至“是个沉思的诗人,他默察,他体认,他把他在宇宙人生中所体验出来的印证于日常印象,他看出那真实的诗或哲学于我们所看不到的地方”。“因为作者认识到万物一体的文化之流行,一切都在关联变化中进行,所以一方面是积极的肯定,而另一方面就是那否定的精神,然而这种否定也正是那积极的精神之另一表现……”当然是“经验”,是“哲理”也是“沉思”的结果。
以上述6首诗为例,让我们来品味他的诗韵。第一首诗是全集的序幕。诗人开宗明义庄严宣告他要像小昆虫悲壮地“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那样领受他生命中意想不到的奇迹——十年呕心沥血沉思的感悟。他的诗集就正是他在“空空听过一夜风声,空看了一出的草黄叶红后”“安排”他的“思想”的“风旗”。“彗星出现,狂风乍起。”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那就是“意想不到的奇迹’,就是诗人经过漫长10年的沉思和体验忽然迎来汹涌澎湃的创作激情和神秘莫测的诗歌灵感。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本来是生物最重要的生命现象。在诗人的一项中小昆虫在一次交媾或一次抵御攻击中死去是何等的悲壮!所以要想小昆虫那样用诗歌把住这些“奇迹”。作者运用多个意象,将思想蝶变的过程一一展露,哲思不显枯燥。第二首诗诗人两游威尼斯,第一次是1932年前往“水城”迎接他的未婚妻,第二次是1935年巴黎新婚后从“水城”登邮轮回国。诗人没写水城独特而齐力的风光和她辉煌的历史,也没有抒发和妻子同游的甜蜜;而是感概“它是个人世的象征“:”一座岛是一个寂寞;“整个城市是千百个寂寞的集体。”虽然这些寂寞“都结成了朋友”,诗中“手拉手”和“桥”,“微笑”和“开窗”的明喻十分巧妙。诗人对水城的感想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诗人也许是在影射“一盘散沙”吧。
第三首诗,集风流倜傥的天才诗人和平民出身于歌德一身,这是上苍一个令人惋惜的“失误”。没有贵族门第自然要“为许多平凡的女子流泪”,“在一代雄主的面前”也得“敬畏”。八十年平静的岁月像“宇宙寂寞地运行”,还随时随处“演化出新的生机”,这是歌德从哲人斯宾诺莎那里承继的“断念”理念和人生观。他知道飞蛾“一往情深”地扑向火焰,和蛇“脱去旧皮才能生长。”这不是毁灭而是凤凰涅槃。第四首没有缠绵悱恻,更多的是理性,所以好像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挚友或革命同志。不过挚友或同志似乎不太在乎“人间规定的年龄”,那就应当理解为夫妇或情人了。他们道别只“招一招手”而且感到“忽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但还是盼望再见时“好像初次相逢”。那样惊喜和浪漫,“像初晤面时忽然感到是“前生”的姻缘而感谢上苍,尽管理性却很深情。这首诗较为“口语化”,但“刚刚降生的婴儿、“初次相逢”、“感到前生”这些譬喻很生动贴切,而“人间规定的年龄”十分含蓄。第五首诗表达了环境险恶,“大限到时各自飞”。“我们已被抛弃,可“我们”不是“同林鸟” 而是“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或情侣。紧紧拥抱是“我们”生存的唯一依凭。小小的灯红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的希望,也是我们生存的唯一见证。第六首诗也就是《十四行集》第二十七首诗正是全集的尾声。椭圆的“瓶”给“泛滥无形的水”“一个字形”。“秋风里飘扬的风旗”把住了“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远方草木的荣谢”和“奔向无穷的心意”。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常用寓意丰富的譬喻“旗”,在西方“适用于文章学中所有关于胜利的象征。”(汉斯·比德曼《世界文化象征辞典》)。这首诗的所有譬喻十分精妙。
每读一次冯先生的十四行诗必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冯先生的《十四行集》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藏也”。朱自清和李广田先生称赞冯先生的《十四行集》为“哲理的诗”和“沉思的诗”绝非过誉。
[1]王力.现代诗律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朱自清.抗战与诗[A].朱自清选集(下)[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朱自清.诗与感觉[A].朱自清选集(下)[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朱自清.诗与哲理[A].朱自清选集(下)[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陆耀东.冯至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
[6]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赵晓梅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550008;赵和 贵州大学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