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2016-03-02 13:16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意蕴李白语文课堂

程 超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淮北 235000)

例谈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程 超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淮北 235000)

朗读是感知文本的一种过程性方法.从语言到形象,再到深层次的情感哲思,都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感知,从而构建出朴实而生动的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对于语文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朗读教学,师生共同参与,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中的形象,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意蕴.本文通过笔者平时的教学案例和在全国优质课大赛中的教学设计,思考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深入研究和实践朗读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为语文教育的发展铺垫一条科学的道路.

朗读教学 激发兴趣 把握形象 探究意蕴

勇于创新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而朗读教学便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朗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也是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朗读是感知文本的一种过程性方法,从语言到形象,再到深层次的情感哲思,我们都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感知,从而将抑扬顿挫、书声朗朗还给语文,构建出朴实而生动的语文课堂.

一、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天生的导师,兴趣有了,学习的效果便不言而喻了.在语文教学中,沉闷的讲解、枯燥的问答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声情并茂的朗读则赋予文本有声的魅力.老师运用朗读竞赛、读评结合等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品鉴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思.

笔者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分别朗读李白梦中的情景和梦醒后的感悟,其他同学做点评.学生在听读之后,各抒己见,积极评价,不仅在朗读技巧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谈到了各自对文意的见解.教师趁机引导鼓励学生朗读,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尝试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李白生平的认识.学生在反复品读和点评中,展现出了李白早年幻想由布衣一跃而至卿相的自信昂扬和之后被排挤出京的失意倔强.教师趁势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李白一生这种强烈落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充分的品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对文章主旨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中的形象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应该是文学作品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成为文学艺术形象的主动欣赏者.朗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经验储备,还原作品中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加深对典型形象的认识.

笔者曾在执教《伶官传序》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庄宗是如何对待他父亲交给他的三支箭的?请找出文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在学生找出“受”“藏”“请”“盛”“负”“纳”等动词后,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反复品味,让他们在深情的朗读中感受庄宗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英雄气概.紧接着又设问: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失天下时的形象?我们又该如何朗读?学生再次对“出”“离”“散”“顾”“誓”“断”“沾”等词语进行反复品读,读出了庄宗仓皇失措、衰颓绝望的狼狈形象.最后学生整理得出:庄宗得天下时,“其意气之胜,可谓壮哉”,朗读时语势应猛然上升,发出对庄宗之“壮”的赞叹;庄宗失天下时,“何其衰也”, 语势又应陡然下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两组朗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大起大落、一唱三叹中,学生们的朗读把庄宗的一生表现得跌宕起伏,使庄宗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朗读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意蕴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朗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语言这个东西单靠教师讲授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要想读出语言背后的深刻意蕴,还需要在课堂上留些时间让师生共同品读,揣摩感悟.

第八届全国“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笔者在执教《将进酒》一诗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朗读来带动讲解.在朗读环节,先力求通过忽而高亢、忽而深沉、忽而平稳、忽而急促的范读,把学生引入到李白的内心世界中去.然后利用学生点评、学生试读、比较点评、朗读竞赛等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朗读才能把握文本中的深刻意蕴,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对理解文本的重要意义.例如,诗歌的第一句状黄河之水从天而降,滚滚而来,一泻千里,语速应该快一些,“天上来”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所以也要用一种夸张的口吻把它扬起来;而第二句“逝者如斯”,繁华的过往难再,“不复回”要用低徊艰涩的声音来表现,体现内心的怅然若失;紧接着三、四两句诗人“见流水而思华年”,悲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语速要慢一些,语调要低沉一些,“悲”是主要情感,要注意重读,从而表现无力挽留的哀叹;“白发”“成雪”要读得尽量沉重,表现出韶华已逝,功业难成的失落抑郁.学生们认识到对前两句低落深沉的处理,为后文情感的爆发积蓄了力量.再如,诗歌的最后几句,诗人酒到酣时,胸中激荡的豪情与挥之不去的失落,自信狂放的本真与壮志难酬的现实,杨意不逢的无奈与钟期既遇的欣慰等复杂情绪不停地挣扎、碰撞、纠葛,让他发出了振聋发聩、响彻千古的呐喊.“五花马”“千金裘”,贵重无比,但在李白的眼中,却像粪土.越是贵重越能够表现李白的轻金重情、豪放不羁,所以应该重读;而“将出”要读得急促干脆,与上文“千金散尽还复来”相呼应;最后一句中的“万古愁”有人认为应该让声音沉下去,从而表现无尽的压抑和悲痛,而笔者认为这一句非但不能低沉,反而要上扬、高亢,一字一顿,字字重读强调,从而表现李白在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过后,依然高昂着头颅,挺拔着身躯,依然以奔腾不息、九死不悔的生命意识像万千的“失意而诗意”的先驱者一样,永不妥协地追求着豁达洒脱的人生.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朗读如果能够做到优美生动、声情并茂、跌宕起伏,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深刻意蕴,也自然容易多了.然而朗读技巧再精妙也毕竟是“技”,而非“道”.“技”是外衣,“道”是内核;“技”是末,“道”才是本.朗读中的这个“道”,是文本的生命,是经典赖以存在的情感归宿和精神本源.只有把握了“道”,“技”才有了根,朗读才有了光华.所以在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既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创作的意旨,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又要品味作者在每一句甚至每一个词中寄寓的心声,或喜悦,或悲愤,或彷徨,或坚忍.在此基础上,配上恰当的朗读技巧,才能贯注情感于始终,长留余味于言尽,读出语言的魅力.这也是朗读教学更深层次的意义之所在.

多年前在向中语会理事长张定远老师请教语文教学方法时,他曾说:“教师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教师生动富有情感的范读必不可少.年轻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爱上朗读,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有声的魅力,让语文教学找回应有的语文味.”是否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是衡量学生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倡导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深得读书之乐.语文教师深入研究和实践朗读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教育的发展铺就一条科学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继承朗读教学的优良传统,深刻认知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以求在语文教学中赋予文字、文章、文化有声的魅力.

[1]鲁勇.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97.

[2]杨桦.因“文”施教,重在感悟——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07(11).

(责任编辑:赵继莹 鄢林敢)

猜你喜欢
意蕴李白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倒下的那一刻
意蕴难求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