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波
(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邳州 221300)
核心素养观下历史教师的困惑与突围①
宋 波
(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邳州 221300)
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当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终极旨归.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深度融合?这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极具研究价值的时代课题.核心素养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强势来袭,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当前的困惑与隐忧之下,有效破局才是重中之重.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困惑与突围 历史教师
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最热的关键词.翻开最近一年有影响力的教育类期刊,关于“核心素养”方面的论文比比皆是.历史教育核心期刊《历史教学》更是从2016年第2期开始设立了《专题讨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学术论文,令人耳目一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既是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待颁布)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新坐标.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深度融合?这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极具研究价值的时代课题,历史教师高度关注且充满了期待.本人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考量,针对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几点困惑与忧思,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表达一线历史教师的心声.
“核心素养”强势来袭,迅速席卷整个教育领域,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许多历史教师要么有畏难情绪,要么因准备不足而手忙脚乱,本人对此深感困惑与忧虑.
1.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目前,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的理论研究要远远好于实践操作,导致核心素养教育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与课堂教学实践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不可否认,现在许多历史教师仍存在“知识主导型”的价值取向,“重智轻德”,他们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方面还比较欠缺,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人生发展,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时空观念”不应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要素,这进一步加剧了一线教师的困惑与迷茫.
2.教师还不能完全胜任新课标教学周期
随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即将颁布,中学历史教学将进入新的课标教学周期.新课标确立了“以素养立意”为主的课程体系,历史教师能否胜任还值得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胜任力.现在许多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容乐观,高水平教师稀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理念陈旧.许多教师缺少较高的追求与学养,除了教科书和教辅资料外,很少阅读专业书籍与杂志.部分教师自以为是,高估自己的教学能力,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吃老本”现象严重——一个备课教案用了好多年,水平偏低,专业素养不高.许多教师仅仅凭经验上课,教学理念滞后,把知识点的讲解作为自己教学的唯一指向,不愿深入研究教学教法,教师专业素养平平,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严重欠缺,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偷”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职业倦怠严重.受现实情况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大环境影响,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严重,这甚至成为一种常态.他们不重视专业发展和自我提高,缺乏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而薄弱学校由于学校品质差,升学压力小,缺少社会公认度、知名度,再加上评价体系的缺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不高,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则表现得更为严重.
第三,缺乏学术支撑.许多教师缺乏前瞻性的学术理论支撑.据最近两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邳州市属于县级市,现有高中历史教师120多人,很少有人在中学历史教育四大专业期刊《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上发表论文,在其他质量较高的综合类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也寥寥无几,职称评定需要发表的论文,往往质量一般.这足以说明,在当前我市中学历史教师队伍里,很难找到精通学习的理论者,大部分教师都在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上课.在核心素养为本的大背景下,一个缺乏独立思考,少有研究意识、能力和习惯,仅仅停留在传统经验教学的教师难以胜任核心素养的要求.
3.教师存在弱化历史文本知识教学的现象
部分教师为迎合核心素养的潮流,抛弃教材文本知识,一味求新立异,引用新史料,运用新观点,甚至以“运用教材说话”为耻,这恐怕是对新课改的误读[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历史教师“言必称素养”,盲目追求“高大上”,以教辅资料或导学案为主要教学资源替代历史教材文本,文本往往被束之高阁,这是一种思维误区.重视史料教学没有错,但一定要有度.变相否定教材文本的权威性,既误导了学生,又误导了教师,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偏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就无法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历史教学离开了基础知识,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果将不堪设想.毋庸置疑,历史文本知识的教学是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4.新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培育不能深度融合
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往往大于内容,伪课改随处可见.伪课改的具体表现为:许多教师只注重课程改革的表现形式,忽视课程改革背后的课程文化,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仅仅是口号,有的教师打着核心素养的招牌进行新课程改革,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不接地气”;有的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有急功近利之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严重,课堂疲软,缺乏活力,“人”的缺失严重.伪课改限制了学生心灵的活力和思想的原创力.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忽视学生的存在,“人”的缺席严重,教师心中没有学生,目中无“人”,学生只是被训练成一部获取高分的“考试机器”.
面对“核心素养”强势来袭,我们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准备好了吗?教师只有在道德水准、知识储备、教学水平、教学理念、专业素养等各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应对新的挑战,才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开展普及教育,让教师明晰核心素养的意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只有在教师的心里落户,才会在学生的心灵里自觉生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与基本内涵经过很长时间的研讨,终于尘埃落定,达成了共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待颁布)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2]新课标明确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与五个要素.为了让历史教师及时明晰核心素养的概念、五个要素以及基本内涵,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主题培训、专题培训、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形式开展核心素养普及教育,对核心素养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要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家喻户晓”.尤其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解读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待颁布),让他们明晰核心素养体系的具体内容、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要让教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要素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而许多核心素养要素容易被忽视.比如,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环境素养、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批判思维等,这些素养都是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教师的学养培育学生的素养,教师才能胜任新课标周期的教学任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有效达成.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尤为重要.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唤醒教师的职业理想.科学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激励教师的学习热情,克服职业倦怠,培养职业情怀.开展教师业务的真培训,不要流于形式,要充分利用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等各级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青蓝工程,发挥名优教师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学习群,一群人做着相关的研究,更容易获得专业信息,在教学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发挥学习群的作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集群效应”.
其次,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师为了更好地胜任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更多的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充电”,获取新知识,培养“造血”功能,紧跟时代的步伐.鼓励教师要多读书,通过阅读触及灵魂深处的思考,提高专业素养.鼓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撰写研究性论文,申报课题,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最后,关注新史学研究的成果.历史教师要时时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动态,历史教学要与史学研究高度融合,才能增强学术性.例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评价”,传统史学教学主要以“革命史观”为评价标准,因此它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随着新史学研究的发展,主要以“近代化史观”为主要评价标准,那么,其阻碍近代化的消极影响则占了上风.历史教师要带着思想教书,突破应试教育的制约与束缚,改变“重智轻德”的思维,从历史核心素养的高度去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教师关注史学最新的成果,实现从经验型的“教书匠”向学术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历史教师要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问题,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学才能真正走向学术化.核心素养教育呼唤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有扎实的“内功”.
3.树立加减法思维,培养教师新型的知识观
历史文本知识是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助力,但历史文本知识教学要善于做好加减法.历史文本知识教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教师要树立历史知识教学的加减法意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否定历史知识,而是以历史知识为媒介进而超越书本,最终让学生们走向能力,走向核心素养.赵亚夫教授呼吁“让历史教育回归常识”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对于核心知识,要做好加法.学科知识观决定着学科素养观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一个人是无法学到海量的知识的.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3].历史知识的核心是“史识”而非“史实”.历史核心知识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重要的概念知识、程序性知识等.强化历史核心知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知识的学习就是给学生腾出时间和空间,尤其是腾出大脑的空间来发展思维,解决问题.历史知识分为种子知识和叶子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播种含有思维含量的种子知识,弱化死记硬背、没有科技含量的叶子知识.
其次,对于非核心知识,要做好减法.有什么样的学科知识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科素养观及教育履践模式[4].大量的历史知识碎片和海量的历史史料,如果处理不当,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孤立的史实性知识的简单机械记忆,对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效果甚微,课堂上没有必要讲解这样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学需要“瘦身”,需要净化滞后无效的“垃圾知识”,因此,要做好非核心知识的减法.据权威机构调查,79.9%的城市儿童每天使用电脑查找资料.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数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每逢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求助“搜索引擎”,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在检索里输入关键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甄别有用信息的素养.
4.深化课程改革,实现“人”的真正回归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深化的新坐标,它将引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果不将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深度融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永远停留在纸上而无法落地.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国历史教育期刊联席会召开首次会议,以“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明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回归.历史教学要走出伪课改的误区,走进真课改,纠正急功近利的偏差,让核心素养体系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在教学中落地,重塑生态课堂,使核心素养通过新课程改革真正内化于学生,让历史教学回归本真.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学习方式都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学会学习、乐学善学.让冰冷的课堂变得更有温度,让历史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目中有“人”,要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简言之,核心素养教育就是改变以知识为本的教学,实现向以“人”为本的教学转变.
5.核心素养培育要与新高考变革深度融合
高考是历史教学的指挥棒.江苏省新高考方案颁布,新方案从2018年新高一起实施,即由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选考科目,并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新高考模式将带来20种组合,在新高考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必将被“走班授课制”所取代,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将成为“新常态”.新方案不仅提高了历史学科的地位,同时对历史教师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现在高考试题开始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过渡,高考的指挥棒在“变脸”,因此,现在中学历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在新高考背景下,教什么?如何教?如何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师有让学生从考试机器转变成“人”的责任与担当,培养中学生输得起、赢得起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减少大量死记的题目,题目设计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真正体现素养立意的目标.
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还在路上.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培育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师的困惑可能会越来越多,在培育核心素养的道路上一定充满荆棘与坎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喊喊口号,更不是面子工程,要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必然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1]盛刚.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落实“用教材教”的教材观[J].教学与管理,2016(10):49-51.
[2]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EB/OL].[2015-10-21].http://www. srxedu.net/Article/201512/878.html.
[3]王一.微信症候群[N].解放日报,2016-01-18(1).
[4]张岩.从“标准答案”到“评价标准”:知识观转向与历史学科素养评价的新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6(1):95-103.
(责任编辑:马玲玲)
①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课题“中学历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5JK11-L0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