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反转新闻中的媒介责任探析
——以“上海女逃饭门”事件为例

2016-03-02 09:09张成琳作者单位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闻

张成琳(作者单位: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



舆情反转新闻中的媒介责任探析
——以“上海女逃饭门”事件为例

张成琳
(作者单位: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

摘 要: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使当今社会步入了一个信息极速传播的时代,新闻媒体求快不求全的直筒式传播催生了舆情反转新闻的大量涌现。本文以近期热点事件“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例,探析了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与危害,并对媒体在此类新闻中的责任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舆情反转;新闻;媒介责任

新媒体时代下,一种新的新闻现象悄然产生:随着事件的发展,很多远,舆论也呈现出明显的颠覆性。从2015年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到2016年初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舆论均出现了剧烈的反转现象。此时,新闻报道不再是事实真相的呈现者,而是引发多幕反转剧的开端,网民舆论随着不断反转的“剧情”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出一场场网络喧嚣,媒介公信力遭遇严重威胁。舆情反转新闻开始于媒体的失实报道,结束于媒体重新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其背后的媒介责任值得关注。

1 “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的媒体表现

2016年2月6日,上海家庭生活消费平台篱笆网下属的篱笆社区发布了一篇题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发帖人称,作为上海女孩,自己不顾父母阻力来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看到男友家第一顿饭后决定逃离江西,并贴出所拍的晚饭照片。由于春节期间的热点事件有限,加上话题本身迎合了贫富差距、地域歧视、“凤凰男”与“孔雀女”等诸多社会问题引起众多网友的共鸣,该网帖春节期间转发不断,从线上到线下,引发了包括网民、自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在内的全民热议。21日,剧情出现反转。江西省网络部门调查发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发帖者并非上海人,而是上海周边某省的一位有夫之妇,而她的“江西男友”也与她素不相识。至此,这一闹剧初步落下帷幕,但网络上关于“是与非”和“真与假”的讨论仍不绝如缕。

上海本地论坛中一个不起眼的故事,演变为全社会持续热议的话题,媒体在此传播链条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本次事件中的媒体表现进行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媒体成假新闻的助推器

“上海女逃饭门”事件的网帖发布最初并未引起较多关注。KDS宽带社将帖子以截图的形式转发至微博平台,成为故事的真正发酵点。官方媒体《华西都市报》的微博账号的转发成为第二个重要传播节点。随后,多家媒体官微均转发微博,众多自媒体也逐渐加入讨论,使该话题在网络中迅速蔓延。不少官方媒体还撰写相关新闻评论以探讨该事件所折射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旨在加强舆论引导,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假新闻的热度。

1.2媒体自净:揭露事实真相,实现舆情反转

媒体自净指在完全开放、不受外力干预的环境下,媒体对一件事件的连续报道会不断对谣言、错误信息进行纠偏,从而达到逼近事实真相的效果。在“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始终有理智清醒的媒体对事件的真相产生质疑,并着手进行调查,最终揭露“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都为虚构。

1.3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引发舆论反思

“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真相浮出水面后,舆情并未得到平息。是非真假、媒介责任、公信力、假新闻等话题不断刷新,引发新一轮热议。对此,不少媒体并未选择集体性失语,而是正面回应,勇敢发声,发表有关新闻评论对本次事件的乌龙进行反思,有效避免了对媒介公信力所造成的二轮伤害。

2 舆情反转现象的成因分析

2.1片面追求时效性、不缺席导致新闻失察

在信息极速传播的社会背景下,快餐化成为不少媒体对新闻的处理方式,而这种片面追求时效性、追求不缺席,往往会导致媒体忽视对新闻真实性的核实。此外,在全民记者时代,独家新闻的抢占愈发困难,不少媒体唯有在事件发生后采取第一时间参与、第一时间发声的不缺席对策,以求在时效性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事件发生后,很多媒体限于自身条件或外界束缚,不能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采访核实,但为彰显媒体存在感,即使未对事实真伪进行核实也要参与报道。

2.2片面追求人气效导致新闻把关失当

微博等新媒体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爆炸时代的进程,在海量信息面前,媒体在选择新闻报道时,倾向于关注人气效应,即公众普遍关心和讨论的话题,而忽视了对事件真实性的核实,这种求火不求真的片面化传播为舆情反转新闻的大量产生提供了土壤。本次“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因涉及区域歧视、“凤凰男”和“孔雀女”等敏感话题具有较高的人气效应,对此,媒体为抢占头、博人眼球,急不可耐地加以报道而忽视了对其真伪的核实,而当事实浮出水面时,真相往往与最初报道南辕北辙,媒体也沦为公众的笑柄。

2.3感性大于理性,评判优于事实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负面情绪极易被煽动和点燃,而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聚集了大量急于表达自我观点的媒体和网民。在事实还未明晰之前,无论是媒体还是受众都过分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尤其是涉及到社会道德的问题,更倾向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头论足。而当事实发生逆转,事实与最初所料完全相反时,媒体和公众便陷入了一种“被打脸”的尴尬境地,于是又很快颠覆自己先前的观点,重新发声,掀起新一轮舆论浪潮。在“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媒体和公众在未对事实进行核实的情况下,对帖文中的当事人肆意评价,并将一起简单事件上升到国民素质、社会道德等问题,急于做道德评判者而忽视了事实真相,最终引发一场舆情反转闹剧。

3 规避舆情反转,明确媒体在舆情反转中的责任

舆情反转新闻频发无疑是对媒介公信力的严重透支,新闻媒体应当肩负起责任,恪守新闻准则,规避舆情反转新闻的发生。

3.1把握新闻真实,用事实说话

舆情反转新闻起源于报道失实,如果能从源头上规避失实新闻就能从根本上遏制舆情反转新闻。具体而言,新闻媒体应确保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做好相关调查研究,做到报道中的各个要素必须真实,避免言过其实。“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媒体如果能对这则单信源消息进行深入采访而非急于曝光,坚守新闻真实性,用事实说话,就能有效避免这场全民闹剧。

3.2提高媒介素养,在热炒中保持冷静思考

许多媒体为抢夺一手资料,引起公众注意,往往在事件还未展现出全貌时便急于发声,力求引发舆论热议,而在舆论聚集后,媒体又往往被舆论绑架,渐渐丧失了自己的评价立场。作为专业的新闻媒体应在舆论漩涡中应该时刻保持冷静客观思考,争做舆论浪潮中的定海神针。从本案例可以看出,多数新闻媒体在具有高热度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失去冷静,在未对事实真相进行核实的前提下,纷纷发声参与话题讨论,将事件越炒越热,最终使自己陷入舆情反转后的尴尬境地。

3.3及时进行正能量的舆论引导,重塑媒介公信力

舆情反转新闻的产生背后还隐藏着复杂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这也是其反复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新闻媒体应建立一套规范的应对舆情反转新闻的策略,在舆情反转新闻发生时,及时引导舆论,消除不利影响。此外,权威部门第一时间公布真相对平息舆情反转闹剧至关重要,而媒体在舆情反转新闻发生后,积极及时的正面回应,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均有利于重塑媒介公信力。“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相关管理部门在调查后第一时间公布了事实真相,而各大官方媒体均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种勇于认错的态度获得一致好评,有效遏制了不良舆论的进一步蔓延。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青年记者,2015(9).

作者简介:张成琳(1992-),女,四川内江人,就读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专业方向:新闻媒介与新媒体方向。

猜你喜欢
新闻
刍论新闻的版权保护与立法创新
如何坚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
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探讨
浅析新闻热点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