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泽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
“网红”引发的“伪潮流”现象
邵 泽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
摘 要:从中国的林弯弯、叶良辰、papi酱,到韩国的道晖芝,巴西的Alende,澳洲少女Indy Clinton等,可以看出国内外“网红”的发展势头可谓速度猛,范围广,这使得受众对“网红”这个现象产生了从“被动感受”到“主动力行”的转变。在“网红”如日中天的现在,本文将对其做较深入地探讨,研究其引发的“伪潮流”现象。
关键词:网红;互联网;伪潮流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这在网络作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的今天,也得到了充分地证实。随着网络覆盖率,影响力不断扩大,信息呈现出涉猎广、内容浅、更新快的状态。网络的快速发展,确实为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但随之而来的是良莠不齐地信息泛滥。
目前,大众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不是主动引导,反而是被动牵制。很多人被网络牵着鼻子走,迎合当下低俗,色情的网络环境,堕落为网络的“奴隶”。在2015年爆发的“网红”热中,“网红”们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了重要信息传播者。
2.1“网红”背后的隐患
成为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的“网红”,全称“网络红人”。但提到网红,大众很少会想到积极向上,把握正确价值导向的例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6年1月22日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12月,现在的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现在的网民还是以青少年为主体。而这些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大部分还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下“网红”所发展的趋势是否会给这些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想,这是一定的。
2.2“伪潮流”现象具体表现
2.2.1靠颜值
《咬文嚼字》杂志在2015年12月发布了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颜值排第三,可见“颜值”在当下的火爆流行程度。
2.2.1.1高颜值
提到高颜值,也许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范冰冰、Angelababy、吴亦凡这些颜值爆表的明星。毋庸置疑,在这样一个看脸的时代,颜值高确实会让人们赏心悦目。有些人也正是抓住了这点,靠高颜值走上了“网红”这条路。如朱宸慧、方媛和廖劲锋等。
2.2.1.2低颜值
说到低颜值,不得不提“凤姐”罗玉凤、“芙蓉姐姐”史恒侠、“蛇精男”刘梓晨等。就以“蛇精男”刘梓晨为例,他经过多次的整容,频频通过炫富,炫锥子脸而引起大众的关注。
总的来看,靠颜值是当下成为“网红”的主要途径,但绝不是长远有效的途径,仅是现在受人追捧的“伪潮流”现象。
2.2.2.2靠吐槽
下面要说的这位是近期爆红的“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女子”——papi酱。
papi酱的受众目标定位在青少年,她除了在话题上迎合了年轻人的品味,如恋爱、逼婚、朋友圈等,还在语言组织方面,加入了一些外语,上海话等,吸引年轻受众的同时,也增强了其视频内容的戏剧效果。这样看来,papi酱的爆红也不是偶然的。
但笔者认为,通过吐槽的爆红只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吐槽”只是暂时迎合大众诉求的“伪潮流”现象。
2.2.2.3靠日常
最后一项的日常就包括很多繁冗复杂的分类了,有游戏、音乐和饮食等。
通过这种方式成名的“网红”有两大特点:一是平民化。“网红”们利用一台移动终端和一个唛就能随时生产节目,资金要求低,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二是互动化。这类“网红”还有一个杀手锏,即与受众群体实时交流。受众只需在移动终端通过弹幕或聊天窗口就能与自己喜欢的“网红”在线实时交流。
然而在这种环境下成名的“网红”,为了利益一味地迎合受众,有可能会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成为“网红”这个标签下的奴隶。
前面已经提到在当下网络环境中成名的“网红”们,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造成这样的结果,受众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受众的偏好取向发生了歪曲,较于硬新闻,更热衷于软新闻当中的娱乐八卦、低俗色情等信息,这也直接歪曲了“网红”群体的发展方向。这样看来,在短时期内,“网红”引发的“伪潮流”现象还是不会有质的改变。
笔者推测,“伪潮流”一定会向着“潮流”去发展。在如今的“网红”中,确实也有如中国的张钰桦、美国的Brock O’Hurn、瑞士的Kristina Bazan等靠文化内涵、运动健身、穿衣时尚而成名的“网红”。未来的“网红”总是要主动引导一些积极正面的内容,推动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有了这些正确导向的推动,也必然会产生“伪潮流”向“潮流”的转变,而这将有可能会是今后“网红”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M].王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