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戏曲微传播

2016-03-02 09:09:43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5期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互联网

余 浩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自媒体时代的戏曲微传播

余 浩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摘 要:在当代多元艺术文化的冲击下,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自媒体时代的兴起,对戏曲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戏曲微传播

从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大转型,传统戏曲艺术在百花齐放的艺术形式中被迅速边缘化,戏曲艺术一度面临消亡的尴尬处境。观众规模急剧缩小,戏曲系列改革也收效甚微,老一代看不惯,新一代看不懂,戏曲剧种数量急剧下降,等等,此类问题层出不穷。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断然是不能消亡的。国人们对戏曲的传播与发展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探索和创新。

1 “互联网+”大时代戏曲大众传播

自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急剧变革,随着现代传播的发展与兴盛,戏曲艺术也有了新的变化。其中,网络媒体大数据时代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1.1“互联网+”时代戏曲传播的现状与作用

1.1.1互动性

戏曲艺术借助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传播,打破了戏曲艺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不仅可以让戏曲传播者,如戏曲演员,戏曲编剧,编曲等,和戏曲观众进行隔空互动,同时,也能使素未谋面的戏曲观众爱好者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互联网加强了戏曲艺术的互动性,这一点在网络上的戏曲博客和戏曲论坛表现得最为明显。

博客的门槛很低,博主可以是专业的戏曲演员、编剧、导演,也可以是戏迷,他们通过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或音频,分享戏曲知识,有时,彼此间还进行专业的探讨和交流。

相对于戏曲博客而言,戏曲论坛的互动性更高。因为论坛的内容更新迅速,容量丰富,因而汇聚了五湖四海的戏曲爱好者,大家在一起群聊,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活跃度非常高,它是戏曲网站中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1.1.2多样性

戏曲艺术对网络媒体的应用,实现了戏曲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网络媒体对戏曲艺术的推广,已不仅局限于视觉和听觉上两方面,戏曲剧本、戏曲评论、服装道具、脸谱等,都成了人们讨论与交流的对象。甚至,根据戏曲爱好者的喜好,还出现了一些分类非常精细的网站,比如中国京剧网,脸谱网等。同时,互联网上还建立了各色戏曲网站,各种戏曲APP,这类传播方式,也为戏曲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3普及性

戏曲的普及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资源的共享方面,网络共享更加有利于戏曲资料的搜集和完善,使戏曲的资料更加齐全。并且,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这种新的媒介了解戏曲,实现了在青少年当中展开戏曲艺术的传承与教育。青少年对于戏曲的关注,不仅仅是延续传承,更多的是对戏曲进行发展创新,从而更加丰富戏曲艺术的种类。

1.2“互联网+”时代戏曲传播存在的问题

借助互联网,戏曲艺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当今艺术形式纷呈的多元化信息社会,戏曲的边缘化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当然,这并不是否认戏曲工作者所做的种种努力和探索,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而大时代的背景也是制约事物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很多老龄戏迷的上网能力有限,会上网的年轻人们对戏曲的关心程度有所欠缺。因此,有人将其归结为:上网的不懂戏,懂戏的不会上网。这就使戏曲网站的发展遭遇瓶颈。受众规模得不到拓展,就会影响戏曲网站的点击量,从而影响网站的广告投放,进而出现资金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戏曲网站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娱乐泛化,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娱乐新闻热点此起彼伏,工作之余,人们更愿意阅读简短的娱乐化休闲信息。“互联网+”时代悄然到来后,微传播盛行开来,艺术形式更加多元化,这为戏曲艺术传播既带来了竞争,也带来了机遇。

2 “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兴起戏曲微传播

在如今的传播格局中,自媒体起到异常活跃的作用。微传播已然是传播领域的后起之秀,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着网络的每一个角落。戏曲艺术与微传播相融合,即以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基础,根据网络自媒体主体自主的搜索输入等一系列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从而让信息自己“跑”到受者的面前,而不是让受者被动接受刻板的信息模式和内容。

2015年7月24日,笔者在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的《传媒领袖大讲堂》课程时,曾对当时来自全国各地160多所的350余名学生进行了现场的简单提问调研。第一个问题是:“只要是看过戏曲的,不论是通过剧场,还是传统媒体,如电视的方式,请举手。”现场的350余名师生,95%的人都举手了。第二个问题:“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利用自媒体等微传播方式,例如手机戏曲APP,微信朋友圈等方式看过戏曲或者听过唱段的,请举手。”现场只有不到5%的人举手。这说明,戏曲,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大家都有接触。但是,在这样一个微传播当道的时代,戏曲艺术的传播方式还只是依靠传统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而并没有将自媒体等微传播的方式充分利用起来。不是戏曲艺术不能进行微传播,而是思维与意识没有跟上节奏。因此,戏曲被边缘化,是有原因的,找到根源,就可以解决问题。

作为戏曲传承人亦或爱好者,必须明白,在物质条件高度发达,多元化艺术形式竞争的今天,是不可能让戏曲重回独占剧坛的年代。在承认竞争的前提下,应当认清当今的大时代背景,搞清楚什么是“媒介即讯息”,戏曲不仅只是借助微传播,而是应该与其融为一体,才能在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今天,找到生存之地,才能使戏曲之路越走越宽。

2.1“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戏曲微传播优势与特点

根据上海交大社会调查中心《2015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几乎每日都会接触互联网,超过90%的人使用时长超过两小时。”其中,自媒体使用者占据绝大多数。“近七成大学生每日接触电视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过半数大学生不接触报纸”,可以看出,青年一代对自媒体的依赖程度已经很高了,而传统媒体在青年一代那里,却慢慢走向冷场。微传播结构是依据共同的话题建立的,微传播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人际之间的分享,分享是传者主动选择的一种主体行为。“微”是用相对小的传播力量传播形式相对微小的内容(例如一张图,一个微视频,几句简短的话,甚至是几十秒的语音),利用自媒体等微小的媒介形式,通过微小的动作(动动手指,或者是动动嘴)完成信息的传播。戏曲艺术微传播有以下三个特点。

2.1.1传播者与接受者界限模糊。

在微传播当中,信息的传者与接受者的地位不再那么明显。例如,2014年,四川省川剧院到四川师范大学为大学生义演川剧《马前泼水》,管理川剧院微信公众号的张莘嘉先生,发布公众号微文告知义演的时间地点。随后,他又用自己个人的微信号将此则新闻转发到朋友圈,他的朋友圈当中,又有些四川师范大学的学生对其信息进行转发,于是更多的同学阅读到这个戏曲信息,接下来便是各种转发,奔走相告。在整个戏曲新闻微传播过程中,张莘嘉先生自己是戏曲信息传播者,同时他自己又充当了信息的接受者,其他转发的同学也是充当了双重身份。这种类似的朋友圈转发情况,在自媒体当中是极为普遍的。

2.1.2传播媒介无处不在

自媒体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主要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其具有方便利于携带的特点,因此,“人在机在”成为“全民景象”。据CNNIC测算“201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尤其网络连接技术进入后,WIFI无处不在,智能手机成为现代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3传播效果强

大卫韦伯说,控制与信任成反比。在媒介社会里,这句话仍然有它自身的道理。因为存在多方利益这条横沟,所以,微传播的非商业化的运作更能取得人们主观上的信任。如今,在剧场看到优秀的戏曲表演,都会在看戏过程中或者是结束后,运用自媒体的方式来“晒晒”现场的小视频或者图片,再配上简单但是精炼的评价和感受,“围观”,“点赞”的都是能与之产生共鸣的人群,也就是说,传者和受者都是因为共同的关注,从而出现在此次微传播的构架中,从而共同组成了一个关系密切的全体。因而,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戏曲艺术微传播过程中,戏曲接受者能对戏曲上传者有更多的了解,同时,戏曲上传者也会知道戏曲传者最想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因而,戏曲接受者在浏览相关信息时,就会有意识加以选择,甚至是充当戏曲传播者的身份,对原先的戏曲二次传播,这时就形成了“团队召唤式”的传播方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戏曲艺术的微传播效果。

3 结语

戏曲艺术的发展,并不是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呈直线上升,这二者有时并不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在衡量戏曲艺术的发展水平及前景之时,并不应该机械的按照我们当前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准来衡量,这是作为艺术工作者必须明白的常识性问题。

“微”赢天下。微传播,微创新的成功,关键不是对资源的占有,而是要具有资源的连接整合能力。这对于传统文化戏曲艺术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自媒体时代的戏曲,但是如何将坏变为好,如何将愚昧变为明智,在这个充满艺术多元竞争的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要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大众传播[J].中国艺术,2011(3).

[2]胡智锋,董小玉.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王国维.戏曲考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

[5]杨燕.电视戏曲论纲—呼唤涅槃的火凤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自媒体时代互联网
浅议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自媒体时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发展研究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48:50
自媒体时代下广播的发展现状
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模式分析与创新
自媒体时代电台编辑角色的定位及其转变分析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5:57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9:11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