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笑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信息社会中对网络理性表达的引导
谭 笑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众在信息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以内地儿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为例,借用曼海姆的社会控制理论,检视信息社会中诸多舆论失控问题,提出政府应加强引导与控制,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等策略,以期打造一个理性有序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信息社会;理性表达;互联网传播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海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收、传播信息,尤其是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大众在信息社会中表现得越来越独立自主。
本文试以内地儿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为例,检视信息社会中诸多舆论失控问题,以期打造一个理性有序的网络环境。
2014年4月15日,一对内地夫妻带孩子在香港旺角旅游时,因孩子要方便,但无法及时等到进卫生间,家长便让孩子在街头方便。期间,香港青年王某拍摄了小童当街方便的过程,孩子父亲发现后,想取回拍摄内容,王某不给,双方发生冲突,路人拍下冲突过程并上传至互联网。4月21日,凤凰卫视视频网站转发了这一视频,主持人闾丘露薇在其个人微博上称“这条视频只是事件后半部分”。
不少网友在观看了视频后,在闾丘露薇微博的评论中质疑其描述事情经过不全面。他们认为,从视频来看,母亲是用纸尿布接尿,并没有让孩子尿到马路上,而且没有打路人,只打了拉车人的手。闾丘露薇的这条微博随即招来网友不满,网友指责闾丘露薇隐瞒事实,忽略了父母主动带小孩去厕所排队,并且在小孩小便时,母亲专门用纸尿布接住的细节。
此事迅速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两地网民展开激烈争论,内地网民纷纷对年轻夫妇的行为表示理解,认为对于幼儿来说,便溺无法控制,应该对之怀有宽厚之心,而父母因为王某拍了小女孩的私处,这才夺走记忆卡,情有可原,认为这一冲突的根本,在于港人对内地人心存歧视与偏见。此时,这件事情已由最初的公德、素质的讨论,演变为两地网民的对立声讨。
随后,香港警务处公共关系科与香港媒体逐步还原了事件真相,当街便溺的不是小女孩,而是小男孩,也并非是母亲用纸尿裤接尿,而是小男孩在大便后,母亲用纸给他擦屁股。至此,内地网民之前就此事所总结的“四宗罪”不攻自破,讨伐港人的网络舆论渐渐平息。
内地儿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发生于4月15日时,最初并未引发大规模关注,直到21日,闾丘露薇发布微博后,才发酵成一起被广为关注的舆论事件。从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社会互联网上常见的两种现象。
3.1网络集群行为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络参与者可以就社会上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讨论,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实现网络中的“民主协商”与“公共参与”,而这种“自由表达”也很容易产生网络集群行为。
在事件爆发的初期,网友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而只限于对事件表面的了解。但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匿名的参与者可以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借助虚拟身份这一隐身衣,随心所欲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些观点和意见中,理性的声音和非理性的声音并存,但在集群行为的爆发期,网友的情绪化表达往往被放大,理性的声音往往被众人一边倒的发泄、谩骂所淹没。
3.2网络地域主义
网络地域主义,笔者引申自“网络民族主义”这一概念。所谓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为的总称,它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发展,以网络作为平台、途径,进行相关的传播和行动,很多研究者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思想和言论行为。比如,因某事而发起抵制某国商品的网络行为。
儿童便溺事件中,这种狭隘的非理性心理表现为网络地域主义,内地人、香港人被人为贴上标签,内地人被定性为“不文明的,有恶习的,野蛮的”,而香港人则被定性为“目中无人的,冷漠的,自视甚高的”。在这种地域主义的指引下,两地网民都带着刻板成见看待此事,在未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就随意判断,因而引发了网络论战。
一个人的行为有问题,不能代表一群人的行为有问题,随意贴标签只能让社会不和谐。互联网虽然构筑了一个“地球村”,但并没有把地域差异完全抹杀,反而,由于传播的便捷,地域差异被夸大。比如河南人、新疆人、东北人等,都被贴上了不同含义的身份标签,由某一个人引发的事件,往往升级为不同地域网民的口水仗。网络地域主义是网络非理性表达的一个表现形式,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营造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爱玲,郑保章.浅谈BBS中的“舆论绑架”与媒介偏见[J].新闻界,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