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哲海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新形势下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责
周哲海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针对当前国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制的若干问题,浅谈了新形势下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责。分别从生活中的朋友、学业上的导师、品德上的模范、事业中的伙伴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导师和研究生应建立的关系,为培养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提供意见。
导师制;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导师制是目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国内外已经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也证明了该方式的有效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导师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面临着很多挑战和质疑。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内多所高校都出现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发生冲突的案件,产生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将导师制这个方式推到了风口浪尖。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一名导师是很多导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在现有导师制的框架下建立更为有效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也是整个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作者将在本文中结合自己作为导师的工作经历,谈一下新形势下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责,与各位导师共勉。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导师要爱护学生,学生应该尊重导师,像朋友一样相处交流。要摒弃传统的那种导师一言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认为研究生就必须听从导师的,不能有自己的任何意见,这种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了。我们目前看到在很多学校还有很多导师标榜学生必须听我的,不能有反对意见的做法,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下属或随从,不顾学生的感受,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生活和学业上的问题,结果导师与学生关系恶化,甚至出现了很激烈的冲突;即使在读期间没有明显冲突,但学生心里有很大的积怨,毕业后就和导师老死不相往来了。
所以,导师不仅需要在学业上关心学生,还应该在生活上也关心学生,像朋友那样,关心对方的成长;平等协商,在不触及根本问题的情况下求同存异。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朋友关系,学生才愿意和导师进行真实的沟通交流,学生有什么问题才能清楚地了解到,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及学业上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学业上,导师应该发挥领路人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现在有很多导师整天忙于各种事务,搞政绩、跑项目、搞评审等,根本没有时间来指导学生,学生处于放羊状态,学生有了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毕业论文质量很差,荒废了学业。对此,学生有很大的抱怨,对导师有很大的意见。因此,作为导师应该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决定能带多少研究生,而且要有详细的工作计划,保证能在每个培养环节都给研究生以充分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并给予充分的软硬件支持,帮助他们解决课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正是这些具体的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不仅可以获得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学生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做事,还应该教他们如何做人,甚至后者更为重要。道德品质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导师的作用责无旁贷。但令我们感到担忧的是,现在很多导师的道德品质很差,根本无法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我们很难相信这样的导师能培养出高素质、有修养、道德品质好的学生来。所以导师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行为示范,成为学生品德上的模范。
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风格,要有诚实的品质,同时要有很好的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有集体观念;还要培养学生刻苦努力、不畏艰险、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品格。
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毕业后的学生和导师都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甚至合作关系。因为很多研究生毕业后都是从事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也为师生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如何和导师合作,可以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为企业做贡献,也可以为导师所在的团队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是非常好的合作模式。我们看到很多这样合作的例子,这个也为很多导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启示。那就是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思考师生关系,将师生合作拓展到整个职业生涯。让学生成为自己事业上的伙伴,大家互相帮助,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总之,在新形势下,建立更为和谐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需要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导师明确自己的定位和角色,严格履行导师的职责,为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学生一起进步。
[1]陈祎鸿.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24-27.
[2]张应春,吴永明,丁毅强.关于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5-116.
[3]刘希山,石磊,房爱理,等.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58-160.
[4]苗青.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研究生,2008 (7):6-8.
注: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程光学基础”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