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
理论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理性回归
李强
(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下,如何获得有效的语文教学,一时间人云亦云,各有各的调,各唱各的曲,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实体。从情感教育和理性回归两方面浅谈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实质,从而正视语文教学的现状。
情感;理性;语文;现状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爱。对待学困生,教师不能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善于诱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学困生的自尊心往往比其他学生要强得多,他们最需要理解,最需要关注,在他们的意识中流动的是敏感的种子,随时可以被激活。因而做好学困生的情感教育工作是教好语文的首要。要找到合适的点,理性恳切地去表扬学困生,让学困生在表扬中获得自信。卡耐基说得好:“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的运用离不开交流,语文老师有很好的舞台,因而语文教学也有理想的场所。在语文课本那些精彩纷呈的文段中,锦绣绝伦的诗词歌赋中等,都留有很多空间,这里就需要探索和交流,文学的魅力在于其中浸透着创作者无尽的情思,因而,学习探究为交流提供了机缘,教师要抓住这大好的机缘,和学生共同分析、探究,增进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先要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激情因素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语文教师哪节语文课能饱含激情地上课,那么这节语文课一定是光彩四射的。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能投入情感要素,能和作者一样喜怒哀乐,那么学生就自然地把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很好地掌握了,教师教学就更省力了。拜伦说过:“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它告诉我们: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点燃自己的“激情”,引领学生的情感倾向。
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是缺失了理性回归的语文教学,情感就成了滥情。理想的高中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应该是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呼唤理性的回归,下面就谈谈理性的高中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文本本身就彰显着理性精神
人类文明在理性思索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人文性在某些方面彰显的是理性的光辉。语文是生命的,也是理性的,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理性。语文的教学文本是教材,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从板块的设计来看,凸显出的是理想,逻辑性特别强。从中可以看出,语文中包含着理性的要素,并且成分很大。从选入的文学作品来看,它涉及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那些直入灵魂的现代派写作、深切关注现实关照自我的讽谕与吟唱以及对人生、社会、宇宙世界的深刻思辨,这些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同时具有深刻的理性色彩,就情感而言也是理性中的情感。从中可以看到,语文教学文本本身彰显着理性的精神,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2.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需要用理性化来贯通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可以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这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各个环节本身有自己的逻辑关系,各个环节之间又存在着理性的链条。即从其内涵看,语文素养,不仅包含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其形成看,它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内化的过程伴随着语文教育过程不断进行。语文素养的形成绝不是用系列化的技术操作可以完成的,更不是由单向的知识传授来完成的。它必须融入教师理性的整合,需要学生理想化的思维,从而获得诗性的情感与审美体验。没有理性的语文教学形不成学生的理性思考,也就偏离了教育的本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对外来文化的自觉扬弃,对生命的珍惜、对真善美的追求等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理性的思辨与批判。一句话,没有理性,学生的思想便无从形成,没有了思想,任何解读与表达都将流于肤浅与苍白,也就谈不上文化底蕴与人文积淀。从中可以看出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需要用理性化来贯通。
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体验,但情感体验必须在理性试教的基础上完成,高中语文教学要一以贯之的情感教学,同时必须是理性回归的教学。
·编辑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