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楠
(吉林省通榆县同发明德学校)
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包楠
(吉林省通榆县同发明德学校)
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在思维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就是思维定势。
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出五道简单的数学题,其中第一、二、三道题属于同一种类型,第四、五道属另一种类型,要求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实验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计算过前三道题并掌握了这类计算题最简便的解法之后,待计算第四、五道题时还会继续沿用前面用过的方法而不另找途径。其实,只要稍加考虑,就能很快发现后两道题还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每当采取一种特定的思路并取得成功后,下一次就很可能继续采用同样的思路。这种思路运用得越多,其固定性就越强,这种现象就叫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在解决同种类型问题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容易让人的思维沿着一定的轨道做定向运动,思维方式越来越趋于简单化,一旦面临不同性质的问题时就容易死搬硬套老经验。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还表现在,解决难题时如果采取了不利的思路,那么就会使学生在错误的思想中越陷越深,以致钻牛角尖。
客观事实也正是这样: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学过程中也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实例。经验应当成为人们启迪创新的钥匙,而不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过程的模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从三个方面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
德国现代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要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过去的应试教育常常以一味地灌输知识为主体,教师教会学生一道习题,让学生整十整百条地练习,但题型稍有变化,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样的学习,虽说当时看起来掌握了,但却不能应变于实践中。时代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思维,即具有统摄教学全过程的思维能力和辩证的分析能力。不但要把握其特点、规律,而且要善于从各种信息、资料及他人的思维成果中把个别的、分散的、不系统的认识,通过综合思维整理加工,找出内在关系和本质属性,从而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高瞻远瞩、明察善断,让学生不再在过去的框架中受思维定势的束缚,真正学到知识,发展智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潜能、感受和需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和个性,拓展其思路,独立思考,独具卓识。教学中思维的独立性,是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表现,它不是要“独树一帜”“各行其是”,而是在全局意图下,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独立见解,以丰富的想象力,跨越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进军,推断教学发展趋势,预见教学发展进程。
教学艺术本身就是多维性的,同时又是德、智、体、真、善、美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复杂多样的学生个体中,运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去引导学生,就必须广开思路,从时间到空间,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式思维,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习惯性定势思维的约束,突破老框框,激发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如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工作还需多少天?”可直接列式4÷2/5-4=6(天)。
导致思维定势产生负迁移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成定势的知识经验的局限性、肤浅性和观念的片面性、狭隘性。这一方面与小学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及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有关。比如,过分强调并不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在学生尚未真正理解的情况下,提倡“类型诀窍”或“类型程序”式的解题规律。因此,当新的学习课题、新的问题情境与原思维定势相驳时,就需要摆脱原思维定势的束缚,突破狭隘思维定势。例如,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连加、连乘算式实行简便运算时,学生所关注的是数据的特点及其位置的变化与运算顺序的改变,所以比较容易形成“凑整”的运算定势,但对于可将数据转换、结合的前提(参与连加、连乘运算的数据)常常并不在意。于是,遇到7.5+2.5-7.5+2.5,325÷25×4这样的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也盲目地做出“凑整”的定势反应。可见,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强调适用范围,使弱刺激得以强化,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中的奇谋良策,往往是“逼”出来的。单向思维的人,常常越“逼”越“死”,善于多向思维的人则越“逼”越“活”,发挥多向性思维,就能不拘一格,破除陈规,达到一般性思维所不能的效果,对提高教学创造力是大有益处的。
林革.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 (3).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