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磊 黄诗云
小学三年级“童书创作”课程之初探
□黄晓磊 黄诗云
文章探讨开发小学三年级“童书创作”课程的意义,分析“童书创作”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学生对“童书创作”保持持久内驱力。
“童书创作”课程;学生;指导;兴趣
2014年,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以下简称我校)对语文课程进行了重建,在原有“20+20”(每天的晨诵、午写各20分钟)的基础上,在“午写”之后增加10分钟时间,用于学生创作,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这种“童书创作”的微型写作课程题材不限,表达方式不限,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于是,我校三年级教研组的教师对这一课程的实施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1.放手写,搭建真我表达的平台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应试写作的指导,会抓住单元训练重点,要求学生记叙具体完整,努力达到表达生动形象的目的。但是,这种指导有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不知不觉之中把“诚实”“奉献”“亲情”等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强行灌输入儿童写作,认为这就是“有意义”“有深度”“成功”的习作。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最纯真的童心、最丰富的想象力,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希望能用手中的笔自由大胆地表达真我、抒发真情。就像一个学生在童书扉页写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很多事情我们都淡忘了,所以,我想用我的童书记录下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也许它并不是那么完美,却是我最难忘的童年记忆,点点滴滴都充满我内心浓浓的爱和满满的幸福。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本创作童书,我一定会好好珍藏,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童书创作”课程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写作平台,也将引导他们逐渐理解什么是有意义的写作。
2.勤动笔,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从创作时间上看,每天10分钟,促使学生养成了勤动笔的写作习惯;从内容上分析,由于选材不限,最大限度地呵护了学生的创造性,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整本童书的创作不拘形式,学生在文字表达的同时,可以配上插画、贴上照片、粘贴美术作品……较大的创作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1.从“读者角度”向“作者角度”的转换
我校校园是一个开放的书吧,各班教室都设有图书角,学生很爱读书。但“读书”与“写书”是不同的,“读”重在感受、体验;“写”重在表达、抒发,并且要考虑“读者”的需要。从“读者角度”向“作者角度”的转换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2.从“单一一篇”向“连续多篇”的转换
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正在学习如何写好一篇文章。而一本书是由多篇文章构成,从主题的选择、篇章结构的安排到插图的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师指导从“共性”到“个性”的转换
每天10分钟写作时间有限,各个学生写作主题不同,怎么让个性化指导落到实处?对部分习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作太具体化的指导,难免会挫伤他们的写作热情。
4.从“无”到“有”的转换
2000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少年出书热”,对文学而言,是当代文学获得新生的成就;对教育而言,是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但从总量上看,儿童作家的书籍仍然极少,可供学生参考学习的范本不多。一直以来,教师也缺少完成一本书的具体指导方法,难以帮助每个学生挖掘潜力。
1.导航:激发兴趣,授之以渔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校内进行优秀童书作品展时,笔者组织当时正读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参观,为创作进行预热。学生兴趣浓厚,有的被精美插图吸引,有的对故事情节感兴趣,想写童书的愿望非常强烈。
创作启动时,笔者借阅了上一届学生的优秀童书,从封面到插图,从主题到章节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创作的细节。通过这次有针对性的学习,学生对书的创作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增强了独立完成一本童书的信心。正如学生孙某所说:“第一次写童书,我对它很陌生,看了哥哥姐姐的作品,我知道童书就是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一本书。”
(2)合理规划,成竹在胸。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增加知识储备。一本书由哪些构成,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有了认识,教师出示书籍构成图帮助了解。然后,教师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酝酿,对选择主题的可操作性进行思考,在全班加以讨论确立主题。最后进行封面、封底章节的规划……有了整本书的创作计划,写作过程才能有条不紊。
2.起步:分层引导,丰富素材
三年级学生的写作处于起步期,一部分学生乐于写作,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完成单篇习作都存在一定困难,更缺乏完成一本书的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进行了分层引导。
对于前者,教师引导他们在阅读中认识生活、在活动中感受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开拓学生的思路,丰富创作的素材。于是,学生拿起笔,将梦幻一般的童心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有的和自己心爱的玩具踏上了神秘莫测的探险之旅,有的驾驶着自己发明的最先进战舰去迎接银河之战,还有的细细描画自己身边的春花秋月,四季变换……以 《胖妞》一书的创作为例,它的创作灵感诞生于聊天。小作者的妈妈又给她生了一个妹妹,当上姐姐的她特别爱和小伙伴们分享家里的趣事,大家都对她羡慕不已。她便以妹妹的小名“胖妞”为书名,记录妹妹的成长点滴,包括“呱呱坠地”“来之不易的名字”“第一颗乳牙”……这本书记录了一个姐姐对妹妹的爱,更是一个新时代家庭生活的缩影。
对于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笔者引导他们将感兴趣的系列书籍加以学习与梳理,进行二次创作。例如,学生潘某的童书就源于他的阅读。他说:“我的童书灵感来自于凡尔纳科幻小说系列,题目选自 《十五岁的小船长》,文字内容仿写 《神奇树屋》,插图参考 《365个艺术创意》。”这样的分层引导有效疏导了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从而也能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3.实践:大胆创作,巧妙指导
(1)兴趣引领创作。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它一方面反映着学生对于写作的特殊喜爱与偏好,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写作而自愿积极付出。学生王某的思维天马行空,平时对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也爱阅读相关书籍。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他创作的 《奇妙的碱金属》一书,内容涉及中学的化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丰富创作内容,将自己的探究过程融入在书中,打造一本可读性强的“化学科普读物”。
(2)培养读者意识。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学生余某创作了侦探小说类的 《查理探案集》,全书悬念迭起,故事环环相扣。每写完一个故事,教师就鼓励他第一时间给同学阅读。大家饶有兴趣地和他探讨案情、追查真相,有时还会对故事结局加以猜想。学生对下一个故事的期待,让余某的创作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充分考虑读者的兴趣,创作出了更吸引读者的探案故事。同时,班级课前3分钟的“热门童书”分享,也为不少小作者的再创作提供了动力。
(3)指导留心观察。童书 《图说校园十景》 《校园里的树》选材来自校园,笔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层次观察。比如:当你看完了爬山虎密密层层的绿叶,你肯定会问,爬山虎是靠什么贴在墙上不掉下来呢?对!你一定要扒开绿叶,看一看绿叶下那紧紧贴住墙壁的爬山虎的脚。实践中相机指导观察方法,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或外在特点的认识上,而要立足于从不同的层面,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进行细致地观察,才能够立体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4)同伴互助提高。学校每月一次的“阅读达人”活动时间,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传阅童书,交流中学生会主动学习同伴作品的优点,改进自己的创作。比如,学生张某很认真、很用心地描绘了他心目中的“校园十景”,可是班上同样主题的另一本童书却更受欢迎。通过互助交流,他发现童书创作除了认真,还需要增强书的可读性。如在景物的描写中展现自己的校园生活,留下童年的足迹,只有在生活中寻找童书创作的素材,才能真正吸引读者。
(5)校对提升品质。创作结束,学生再次对童书进行修改,改正书中的错别字,力求用词准确和语句通顺。校对环节提升了童书的品质,让一本书的创作具有完整性。学生张某在完成整本书后说:“童书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将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编的 ‘书’倾诉出来。通过编写这本书,我学会了做创作计划、排版,体会到了诗情画意,还逐步养成了细致的习惯。”
1.平台一:走班交流
教师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推荐优秀童书的作者到其他班进行展示,交流创作心得。创作者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与同学进行答疑互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其他学生也能从中收获经验、取长补短、开拓创作思路。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交往机会,让他们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学生刘某分享后,喜悦地总结了自己的收获:“我第一次发现写作有这么大的快乐。今天,台下的同学热切地看着我,聚精会神地听我朗读童书中的故事。下课了,好几个女生悄悄地问我,可不可以把童书借给她们回家接着读。不过,我自己觉得有的童书比我的更精彩,下学期,我要更努力写好第二本童书。”
学生李某谈道:“看了别人的童书,我觉得他们整本书做得很精致,插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感觉这就是一本真正的书。《小猫成长记》中的页码是用“小鱼”标注的,小作者太有创意了,以后我的创作也要有新意。”
2.平台二:网络分享
笔者征得学生同意后,和家长们一起分享童书,让家长在阅读中走进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亲子距离。学生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有更多人关注,这份成就感会促使他更想创作一本优秀童书。例如,《小猫成长记》中“小猫”的原型就是学生刘某本人,她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运用分镜头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每个小故事还蕴含了成长的道理。文章内容充满了童趣,人物形象真实可爱。作者的爸爸看完童书后,激动地说:“我家孩子很敏感,有时不太接受我们的唠叨。她的童书写的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像要学会专注,合理安排时间,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等。虽然故事记录不是很具体,但对于培养习惯和成长很有帮助。这次童书创作,让她重新回顾了一次成长,我感觉孩子长大了,真正懂得了生活中的道理。”
班级群里家长留言也很踊跃,学生邹某的妈妈说:“邹艺阳同学现在更加喜爱她的妹妹了,除了因为她的童真、爱心、善良和学校、家庭的教育之外,创作童书 《胖妞》,也功不可没。”
学生杨某的爸爸说:“看了孩子的童书创作,我感觉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培养。以前她写、画都爱征求父母的意见,这次童书创作全都是自己完成的。另外,孩子通过童书创作,阅读兴趣在慢慢提升,从原来家长督促阅读到现在自己主动阅读。”
学生汪某的妈妈在 《每个人都有个作家梦》中写道:“从学会拿笔写字起,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个作家梦。不仅是要下笔如有神,更要有一本厚厚的大作,里面每个字都是自己心血的结晶,最重要的是书的封面上作者分明就是自己的名字。我们的孩子就做成了最美的事!”
我校的“童书创作”课程帮助每个学生都圆了自己的作家梦。也许故事很天真,也许文字还稚嫩,但都能看见书里承载着学生满满的自信,希望这梦想能托起他们的翅膀让他们高飞。
教师要进一步处理好放手写和巧指导的关系,避免部分学生把童书创作当成作文训练,才能引导他们感受创作的乐趣。笔者发现,童书创作中原创的比例有待提高,没有完全体现出“我手写我心”的本质。总体而言,“童书创作”这门微写作课程仅经历了2年的实践,尚处于萌动阶段,整个评价过程缺乏科学评定手段的监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进行更细致、全面的评定与考量。
(编辑:易继斌)
G622.3
A
1671-0568(2016)30-0010-03
黄晓磊、黄诗云,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