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茫丁乡小学)
吐故纳新丝丝入扣
——寓“活动”于作文教学,追求“活”的理想境界
张金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茫丁乡小学)
在指导学生写课文读后感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一词语含义的不同理解,对某一故事情节的不同看法,对某一人物性格的不同分析加以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辩的越激烈、越投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深刻,写出来的读后感才越有品味。
活动;境界;生动精彩;想象
“活”是作文教学素质化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活动教学法”正是注重了活动在学生成长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所谓“活动教学法”,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教师完善的主导,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发展,达到真正的“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之目的的教学。把这种教学法寓于作文教学,正如时雨春风,使得令学生望而生畏的作文课变得其乐融融,生机盎然。那么,如何落实这一行动策略,把作文课上活呢?
1.活在于画
作文课上如果能结合写作内容让学生画上几笔,无疑给学生服了“兴奋剂”。融合了美术的作文课使他们觉得生动有趣,他们对写作内容的理解才会更主动、更认真、更深刻。在画图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理解能力以及绘画能力会得到同步发展,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极为有利。在让学生抓住特点描绘人物外貌时,不妨让学生先配插图,使他们在画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人物特点之所在。只有画得入微,才能写得传神。
2.活在于赛
打擂台式活动是训练智力活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状态。一位教师在指导《钉纽扣比赛》作文时,每人课前准备一块布、一根针、一段线、几个纽扣。课上按老师的要求比赛,看谁钉得好、钉得快,然后作文。可写钉扣的方法过程,也可写感受、体会。这个活动较新鲜,学生兴趣浓,观察体会就深刻,写作效果也好。
3.活在于辩
辩论能够增长人的才智,锻炼人的口才。在指导学生写课文读后感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一词语含义的不同理解,对某一故事情节的不同看法,对某一人物性格的不同分析加以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辩的越激烈、越投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深刻,写出来的读后感才越有品味。
如此根据学生对变化的事物或过程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他们的写作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活动,便能触动他们思维的“兴奋点”,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也一定会生动精彩。
1.活在于做
要写的东西,倘若让学生先亲自去做一做,那一定会加深他们的感受。写《放风筝》,让学生先做一做、放一放,那份喜悦,那种兴奋,那样心旷神怡,有谁能比他们体验更深,感情流露更自然?写《包饺子》,为什么不让他们先去品味一下包饺子的乐趣呢?融知识、趣味于一体,很受学生欢迎。
2.活在于养
小学生很喜欢小动物,对课本上描写动物的文章,他们表现出很深的兴趣。但如果让他们写小动物,那可真有些难为他们了。假使教师建议在教室里开辟一个“生物角”或者要求他们回家进行小饲养、小种植,他们一个个不喜出望外才怪呢。别以为这只是让他们“玩”,饲养、种植里面有知识、有学问,能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这时再让他们写小动物,定是“下笔如有神”。
1.广闻博识是活的前提
在各门学科中,语文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蕴含面广,所以语文教师既要掌握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各种知识,又要具备与语文学科相邻的学科常识,同时还得对古典诗词、名人名句、伟人典故、轶闻趣事、文坛掌故、古今中外名著有所了解,并恰到好处地穿插于作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如,一位教师曾组织学生浏览生态园,去时学生兴趣盎然,回来后听说要写游记顿时垂头丧气。这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生态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花,能叫出哪些树名?听到哪些鸟叫?”“你听到水声想到哪些词?”“你知道雕刻上的传说吗?”这些问题涉及植物、动物、历史,学生很感兴趣。
2.能说会写是活的关键
(1)能说。语言贫乏、干瘪无味、缺乏新颖性,是教师语言的大忌。有位教师教《挑选文具盒》,先后设计了两个导语,先是:一位朋友托我代购一只文具盒,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女儿。可文具店里那么多文具盒,真不知挑哪只好。请你帮我推荐一种。在分组活动和各组代表推荐之后,又出现了一次导语:刚才同学们向我推荐了各种文具盒,谁能把自己推荐的文具盒从外观到实用性讲得更具体,我就买谁推荐的那种。这样,学生有新鲜感,热情高涨。(2)会写。语文教师不仅要写好教学论文,还要写一些随笔、杂感或者诗歌、小说等,尤其是要写“下水文”,才能对作文有真切感受,才能由此及彼,预料学生在拓宽内容上有什么障碍,在文学表达上有什么困难。这样,作文指导更能突出重点,作文讲评更有的放矢。
3.贴近童心是活的完善。(1)命题要揣一颗“儿童心”。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宁可低一点、小一点,不搞一刀切。(2)指导要用一种“儿童调”。要把导师的架子放下来,要用商量口气,商量写什么,怎样写,怎么改,如何评等等。(3)评改要借一双“儿童手”。叶圣陶先生主张学生要“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因势利导,利用小孩子喜欢“挑毛病”的心理特点,借一双“儿童手”,让他们通过作文的“互改”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
钱金明.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和追求[J].教育科研论坛,2011(11).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