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闵荣生
分析与归因:课堂观察中信息的处理——以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漏窗的世界》一课为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闵荣生
【摘要】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利用工具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信息既是作为分析的对象,又是对归因进行解释的重要证据。
【关键词】课堂观察信息处理任务设定学生参与师生评价
课堂教学首先是要有目标的,作为一次专业的课堂观察我们必须将我们的观察信息与学习目标挂起钩来。
1.合作任务要有目标意识。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的教学环节组成,而每个教学环节有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走进漏窗的世界》一课中设置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说漏窗”,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漏窗的知识按小组展示,然后老师以“园林小博士”的方式介绍漏窗的相关知识。这是对应目标一:通过组内交流、全班汇报、老师讲解能够初步了解关于漏窗的一些知识。第二个环节“赏漏窗”。先是出示很多漏窗图案,让学生在欣赏后说说对漏窗的感觉,并结合一个漏窗进行设计者设计意图的讲解,同时引导学生议论造型美在哪里,从而引出外框形状和窗格图案;然后引导学生对漏窗按照外框形状和窗格图案进行分类。这个环节是对应目标二:通过欣赏漏窗、给漏窗分类说出漏窗设计的三个要素:造型美、意境深、可制作。
2.目标的关系要逐层推进。第一次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第三个目标是根据标准进行设计,制作漏窗,并展示好自己小组的作品。而相对应的合作任务就是先设计方案,再利用PT板进行制作。结果好多小组来不及完成,即使完成的小组也是完全不符合要求的。分析原因,一节课的目标就是指明要“去到哪里”的问题。之所以学生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个合作任务,是因为这个任务对应的目标太大了,之前没有很好地铺垫,学生在对漏窗知识还没有很好地了解,对设计漏窗的要点还没有真正领悟的情况下进行的。就像走楼梯,我们不能跳过第一层而走第二层。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把目标三调整为:能够根据标准设计、展示漏窗并进行合理评价。把对漏窗知识的了解、对设计漏窗标准的充分认识两个铺垫环节做扎实,然后再让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漏窗的任务,至于制作漏窗模型我们可以通过第二节课来完成。
1.从合作的参与反思任务的难易度。合作任务的难易度决定着学生合作任务完成的质量。我们观察到全班8个小组,看似热闹的合作现场,结果只有两个小组是完成任务的,而即使完成任务的小组,他们的作品也是不令人满意的。分析原因,这个任务其实包括了设计和制作两个子任务,而之前进行的对漏窗的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对漏窗设计的指导,也因为这个任务的巨大老师为了赶进程,而没有扎实地进行。因此就任务难易度而言,是偏大的。于是,我们对学习任务进行调整,将制作放到第二课时进行,本次合作就是完成设计图。同时,加强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指导,以此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
2.从合作的参与反思任务的开放性。合作学习是建立在某个任务基础上,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必须是在一定开放的时空下才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学习任务是开放的。在本节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任务:(1)自主确定一个教室作为漏窗设计对象;(2)独立完成一份()教室楼窗设计图,并说出设计意图;(3)小组讨论,对照评价标准推荐本组最佳设计图;(4)汇报员根据设计意图和标准进行汇报;(5)时间10分钟。把整整十分钟让给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在指导学生共性问题的时候也不忘停下时钟,给学生完整的设计时间,也是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合作时间。学生相互之间评议出一份最佳设计方案,又促使学生离开座位走进他人的作品,那是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通过观察我们的学生确实在这样开放的任务中活起来了。
3.从合作的参与反思任务的明晰度。在第一次课堂观察中,王老师口头提出请同学们设计、制作一个漏窗,之后没有任何补充让学生自主合作。我们观察到的其中一组: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各自为政,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任务完成的效率不高。我们认为,之所以学生的合作参与情况不好是因为合作任务不明晰。于是有了下面的调整:(1)自主确定一个教室作为漏窗设计对象;(2)独立完成一份()教室楼窗设计图,并说出设计意图;(3)小组讨论,对照评价标准推荐本组最佳设计图;(4)汇报员根据设计意图和标准进行汇报;(5)时间10分钟。调整过后的合作任务有步骤、有要求、有时间,而且通过PPT出示,让学生一起学习以至明确。
“学习——评价”是一个连续体,对于某节课来讲就是学习和评价的过程,对于这节课中的某个环节来讲它也是由一个个“学习——评价”串联而成的。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目标,它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目标有没有达成呢?达成的情况怎样?我们就需要通过评价来检测。既然是评价,那就需要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就像是我们手里的一把尺。
1.把评价主体让位给学生。经历这节课老师在评价主体认识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第一次,在学生完成设计和制作设计图之后,老师没有让学生参与评价,而是自己说设计得非常好,也没有具体地说出好在哪里就匆匆结束。老师把自己当作评价的主体,评价标准这杆尺掌控在老师手中。第二次执教,同样这个环节,老师试图引导学生结合上一个环节提出的评价标准“造型美,意境深,可制作”进行评价,可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评价,最后还是老师自己点评,老师还是替代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第三次上课,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能够在组内进行筛选,就是学生第一次评价主体的体现,而全班交流中学生也基本能够结合三个标准进行评价,最后让学生通过组内讨论,由学生代表上台贴星就是把评价权还给学生的最好体现。当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时候,学生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让评价标准达成共识。当我们转变观念把评价权还给学生的同时,我们就应该让评价标准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因为,评价标准是告诉学生怎样的学习才是达成目标了,以及达成目标的程度。学生只有明确认识到这个标准,才能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那么怎样才能让评价标准达成共识呢?首先,评价标准要由师生共同来制定。本课执教的第二个环节——学习设计方案的方法、技巧,就是一个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欣赏各种漏窗图案后谈感受,并结合个案分析归纳“造型美”和“意境深”这两个设计要点,并提示学生这也是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又以学生的错误案例进行分析引出“可制作”这个评价标准。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同时,又通过板书、齐读等途径让这个标准在学生设计和评议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从而在学生中形成共识。
3.评价为合作学习导航。有效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之一,它是伴随着课堂学习的全过程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教学也是一个评价的过程。因此,评价本身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GPS。好比是,我们要去南京,先导航好,那么就能根据导航指导不同时段我们到达哪里,离目的地还有多少距离。学习也是一样,在本节课中,老师先是围绕评价标准的制定引导学生对于设计漏窗方案进行了方法和技术上的指导;将评价标准前置,然后在标准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设计,再根据这样的标准在组内推荐最佳作品,最后基于标准点评其他小组的设计方案。整个学习过程始终有这个评价标准伴随,评价标准真正成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导航。
目标、任务、评价是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我们审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必须学会从任务的设定追溯目标的对应,从合作的参与反思任务的呈现,从师生的评价叩问标准的定位。
崔允漷教授指出:“何为课堂观察?运用必要的工具观察课堂,收集所需要的教学信息,对课堂教学作出有证据的解释与推论。”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利用工具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信息既是作为分析的对象,又是对归因进行解释的重要证据。以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漏窗的世界》为例,我们前后进行了四次课堂观察,从任务的设定、学生的参与、师生的评价进行信息的搜集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信息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