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妍
(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16)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葛晓妍
(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16)
在教学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心理语言学所涉及的情感因素理论,探究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焦虑及抑制心理等问题,并提出三大解决对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引导英语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因势利导,消除英语学习者的负面情绪。
情感因素 语言学习态度与动机 焦虑 抑制 对策探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迅猛发展,我国同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反恐等领域的合作日渐频繁,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它为各国间的多项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交流保障。因此,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素养符合时代和国情的需要,那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学习者呢?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哪些因素决定了英语学习者的成败?总的来说,影响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包括两大类,即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通常包含个体的智力、语言天赋、语能力倾向以及生理因素等,而后天因素包括学习情感心理,学习认知等。笔者将着重对后天因素中的学习情感心理进行论述,进一步揭示情感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1.情感因素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情感因素,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影响人们行为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而在第二语言教学这个范畴中,情感因素则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制约学习者行为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具体来说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焦虑、抑制等。[1]著名心理语言学家及教育学家Heron提出了语言学习的“多重模式论”(Multi-modal Learning),他形象地将语言学习的四种模式即行动模式、概念模式、形象模式和情感模式置于一个金字塔中用以阐述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他强调在语言学习中,处在金字塔底端的情感模式主导前三种学习模式,前三种学习模式是基于情感模式派生和发展的。[2]语言学界权威人士Jane Arnold继承了Heron关于语言学习中情感因素的学说,并进一步阐释情感因素对于二语习得的重要性(Arnold,2000)。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也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和精神需要,就会产生高度有效的教学效果。[3]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指明,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4]
因此,深入探讨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发挥,使积极的情感因素服务于英语教学,是我们突破现有教学瓶颈,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们将人文主义关怀融入英语教学中的关键所在。
1.结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
Gardner和Lambert(1972)将学习动机总体上划分为结合型和工具型两个范畴。[5]具有结合型动机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有着强烈的自发意识,他们主观上希望了解和学习英语及英语国家的历史人文,因此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用英语交际和接触西方文化。具有工具型动机的英语学习者基于某种实用性原因或现实需要进行英语学习。如通过大学生四六级考试、应征高薪职位等。总体而言,这两种学习动机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两者相比较而言,结合型的激励程度更深且指向性更为坚固,因此,大学英语教员应着重开发和推动学习者结合型动机的培养,进而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热情。
2.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来源于想要得到奖励或者躲避惩罚的欲望,他的重点在于外界因素对语言学习动力的刺激。例如: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位证关联政策、年级英语成绩排名等。对于内在动机来说,语言学习本身就是奖励,语言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兴趣被自然地激发。例如英语学习者的求知欲、个人爱好,使他们从英语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满足感。外在动机对英语学习有一些好处,但英语学习更大程度上还是受内在动机的影响。研究还表明一味的人为增加外在奖励实际上会起到反作用。持续对英语学习施加外在刺激会对内在动机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习效率和快乐体验的缺失。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能够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的语言环境,提升学习者的积极性。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说,态度是影响学习效果重要情感变量,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即对事物的信念;情感,即对事物的积极或消极反应;意动,则指个人对待事物采取行动的倾向性。[6]
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是在长期的英语习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具有一定情感倾向性的反应。在我国,大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体验。目前,高校一线英语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依然普遍存在,而学生常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听课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本应具有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不能积极融入英语学习活动中。另外,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多数学生抱有惯性思维,即通过英语考试,顺利完成学业,而这种惯性思维却对学习态度产生消极影响,使之变得极具功利性。一旦完成考试任务,学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自然减退,出现对英语课程重视程度越来越低,课堂反馈不积极,课后作业应付差事,考试只求及格等现象,这种应试教育的后遗症真实而普遍地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焦虑是一种外语学习过程中常有的负面情感因素,它往往与不安、挫败感、自我怀疑和恐惧等消极感觉联系在一起,极端的焦虑会导致心理功能障碍,削弱人的认知功能、中断记忆、阻碍正常的认知活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焦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认同焦虑,英语学习者会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担心自己不被老师和同学接受或者欣赏;二、方向焦虑,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要素领悟程度的不自信;三、表现焦虑,英语学习者担心自己语言能力达不到老师预期程度(Arnold,2000)。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造成焦虑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欠佳的课堂设置以及不合理的教学方法,例如:老师提问过于频繁;不分学生个体差异随意提问;对作业完成情况实行等级划分并施以奖惩等。再如,老师临时起意让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做英语报告,当他的目标语能力不足以支撑他的观点阐述时,他就会因自我表达不畅而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进而对自己的二语习得水平产生怀疑。这种焦虑心理会削弱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投入度,进而导致欠佳的学习效能产出。
如何正确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规避消极的情感因素,提高英语课堂实践的语用产出和效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关注的重点。高校英语教师应适时在教学手段和课堂把控方面做如下的调整和改进: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英语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关键。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诱因是通过学习英语来打开一扇了解西方文明和风土人情的大门。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激发学习者强烈内在动机和结合型动机。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内容甄选上下足功夫,配合教材构思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其次,挖掘互联网上介绍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优秀影像资料,结合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活动,如:TED演讲、BBC和Discovery的经典纪录片系列等,以此营造原汁原味的语言交流氛围,提升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丰富人文知识储备。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方式将情感因素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在课文导入以及讲解过程中,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关网站,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划分课题小组进行相关的知识搜集并组织讨论。这样的课程设置将教学中心放在了学习者身上,一方面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和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使他们感受到课堂就是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场,使学习者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引导英语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善用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一方面,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英语学习观,让学习者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获得文凭,而是长远的使自身成长成才大受裨益。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实际上是在探索一种思维模式,在不断深入领会语言要义的过程中,会激发学习者思考问题角度的多元化,促使学习者拥有更宽阔的胸怀和视野。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我们要从思想源头下功夫,找准病灶,引导学习者树立积极正面的英语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及时让学生了解阶段学习的收效,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因势利导,缓解英语学习者的负面情绪
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现象很普遍,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及时地察觉、劝解以及疏导。在教学中,教师一是要正视并包容学习者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面心理,鼓励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英语实际语言能力,帮助其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克服短板,发挥优势。二是要引导学生对将来可能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做好心理准备,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学习上的挑战。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相互倾诉、构建和谐融洽的关系都是降低学习者焦虑和抑制心理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揣摩授课对象心理,根据他们的特点和英语学习基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和课堂管理能力,做到教学活动既不僵化,又不流于形式,同时还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二是英语课堂还应体现人文关怀,以坦诚、平等、耐心的态度和自身的感召力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放松的英语语言环境。三是要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怕吃苦,不怕出洋相,更不要怕犯错,锻炼学生的强大心理素质,在不断犯错与纠正中成长,提升英语应用能力。
本文试图在教学观察的基础上,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心理语言学以及教育学所涉及的情感因素理论,探究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情感差异。笔者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学习者展露的细微情感变化,适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指导和干预,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型及结合型学习动机,塑造积极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摆脱英语学习中常见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屏障,使学生获得快乐的、富有成就感的英语学习体验,并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学习氛围中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Heron,J.Feeling and Personhood:Psychology in Another Key[M].London:Sage,1992:147.
[2]Jane 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I-24.
[3]赞科夫.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教学论与生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3.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7-60.
[5]Gardner,R.C.& Lambert,W.E.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MA:Newbury House,1972:207-224.
[6]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98-127.
[7]Guiora,A.Z.Empath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1972,22(1):111-130.
葛晓妍(1988—),女,陕西西安人,应用语言学硕士,外语第一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