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正兴学校 蔡景辉
优化目标的表述,实现高效课堂
——以“历史教学目标的表述”为例
□福建省平和正兴学校蔡景辉
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是一门科学,有着特定的规范。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从学习的内容与行为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学目标的表述。布卢姆要求所表述出来的目标需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描述;二是对学生的行为或学生学习的产物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马杰(Mager)在1962年出版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中,还要求附加两条特征:一是描述所期待的行为发生的重要条件;二是指明做出规定动作必须精确到什么程度。马杰认为,好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以学生能做什么来证明他的成绩和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能做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有一次在中学先后听了几位老师的历史课,他们在教学设计目标上,都值得我们思考。其中一位教师的《鸦片战争》一课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经过及影响。
2.培养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史实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跃起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广开思路,活跃气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鸦片输入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而另外一位老师的《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东京和临安等城市的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
3.通过了解宋代的衣食住行等,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内涵。
4.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材料,使其初步掌握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通过学生对宋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的比较,培养运用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认识到这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2.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3.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虽然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气氛都很活跃,但是如果从上述的教学设计的目标陈述上进行分析,要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还存在不少差距。原因在于教学目标设计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仔细分析他们的教学目标设计,就可以看出如下的问题:(1)目标的表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上面的教学设计目标关注的是教师的表现,而不是关心学生可能获得什么东西。如“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这里选用描述的词语是“使”、“培养”,因此反映出教师设计的出发点还是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2)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和模糊。上面教师用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是“培养运用历史的能力”、“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我们并不能知道学生通过学习后是否形成了这些能力、树立了爱国的情感,我们无法观察。(3)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断裂。上述目标表述赋予了一堂历史课太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职能,教学任务过重,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的确难以实现。如:“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显然为了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尽力体现更多的目标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赋予历史课太多的职能,特别是思想教育的功能。一堂历史课也不能解决太多的问题,否则历史教学就会臃肿。(4)目标的陈述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不少的教师将教学辅导书上的教学目标罗列下来就了事,而面对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面对不同的学生,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自然流于形式,无法因地制宜。
以上的四个问题说明了当前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陈述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而这些目标的表述存在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是指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它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但同时带来了目标的不可操作性和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普遍性的目标定位相当于教学目的,它并不适合每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模糊的课堂教学目标陈述,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无法从学生中获得明确的教学效果,制约了课堂的教学活动。这样,教学设计就起不到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教学活动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理念和方法上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作进一步的修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制订好教学目标呢?下面简单介绍一种教学目标表述的正确方法——行为目标表述法。
美国学者马杰(R.F.Mager)在其《准备教学目标》一书里提出了行为目标表述法,即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三个因素:一是行为因素,即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条件因素,即学生行为结果产生的条件;三是标准因素,表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符合要求。根据马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台湾学者郭生玉把行为目标表述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素:(1)目标的表述主体是学生。即预期学生在学习后可能获得的结果,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必须可以观察,具体明确,如写出、说出、列举等。(3)行为情境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因素,如不看书、利用地图、字典、教科书等辅助条件。(4)行为结果,即产生了什么结果,如完整、能够。(5)行为标准,如五种以上、在五分钟之内或者三个以上。我们可以对上面的案例《宋代的社会生活》作进一步的修改。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宋代社会风貌,主要包括宋代服饰发展的特点,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至少识别三个方面的情况。
2.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合作学习,把课文内容转换成问题,举一反三,学会提问题的技巧;通过比较古今异同,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
以上知识和能力分解得更加细致,具备了可操作性,而且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衣食住行等几方面的全部知识。在能力表述方面,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达到而不是把能力的目标悬在半空中,好像要求掌握很多的目标,其实一节历史课所能解决的问题不多。如果将目标定位得太高或不清楚就会影响到教学内容和组织,因此对知识的定位要具体,能力要可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三到五个问题,解决三到五个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提问,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比较古今异同,讨论风俗变迁的原因并思考其带来的启示。
行为目标的表述适合于低级水平的教学目标陈述。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是难以从某一方面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对于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我们需要借助格伦兰(N.E.Gronland,1972)提出的折衷的方法,即采用描述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陈述目标。
如果没有行为描述,我们便不知道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没发生变化。但是学生心理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确实难以捕捉,因此在描述内在能力和情感变化之后,同时要提供足以证明预期的内在变化是否已出现的行为样例。采用格伦兰的方法,上面《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的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这样表述:(1)学生通过对“宋代妇女缠足”的学习理解封建社会畸形的审美观,懂得欣赏健康向上的美(内部的心理描述);(2)学生能够说出由于缠足而产生畸形的足所带来的危害(行为表现)。
上面我们讨论“如何有效地表述我们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究竟我们要带给学生什么东西?学生学完这一课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能力和启发或者思考?这是历史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假如我们把每一堂历史课所讲的历史理念弄清楚,用这个理念来统领三维目标,并且能够具体、清晰地处理教学设计,或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正如布卢姆所言:“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当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我们不妨追问自己: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否是有效的?我们的陈述主体是学生吗?我们能够具体、可观察、可操作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呢?因为起码这比笼统的、模糊的、泛泛而谈的目标来得更实际、更有的放矢。同时,作为预设的教学设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生成,从而真正为实现高效课堂的达成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