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钧
(甘肃省靖远县大芦乡叶滩小学,甘肃 靖远)
偏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刘钧
(甘肃省靖远县大芦乡叶滩小学,甘肃 靖远)
随着城乡“二元化”的加剧,偏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分析指出了目前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严峻问题,并力求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找到解决问题、消除隐患的办法,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成长,使社会能够更加和谐发展。
偏远地区;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偏远地区农村生活水平低,收入来源单一,部分地方土地干旱贫瘠,为了家庭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由于城市中相关体制和保障配套不完善,以及严格的户籍限制、高昂的借读费用等“不公平”待遇,许多年幼儿童的父母迫不得已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长期忍受着亲子分离的痛苦生活,久而久之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参照我国《义务教育法》,“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可以推迟到7周岁。”依据上述条例我们可以对儿童给予年龄限定,即6—16岁为未成年人。所以,本文所提及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而被父母单方、隔辈亲人、其他亲戚照顾和管理或者独立生活的且年龄在6—16岁的未成年人。日益增多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关注和引导,在学业、身心方面都存在着困惑,更有甚者出现道德滑坡,甚至触犯了法律,引发了社会问题。因此,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中迫在眉睫的难题,更应该引起社会和广大教育者的思考和关注。
(一)配套教育匮乏
有调查表明,父母在外地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确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明显低于正常家庭的学生,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智力水平以及身体发育和学习成绩等多个方面,并且有障碍和缺陷的比例大大高于正常的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配套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整体要求并不高。调查发现,在绝大部分农民工的潜意识中,认为孩子的前途是外出打工,片面认为农村的孩子很难学有所成,对孩子的期望也就不高,所以更加缺乏对学习的硬性约束,往往在结束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踏上社会。
其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其学习涉足过少。有很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与隔辈亲人一起生活,亦或由其他熟人照看和监护。另外,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自身年龄在适婚年龄以下,自己的社会经验欠缺,自己受教育水平不高,一般只上过初中或小学,对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老年人作为比较特殊的监护群体,一般不仅年龄普遍偏大,身体状况不佳,更重要的是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只能起看管作用,对孩子大多物质上满足,精神上宽容放任,不能起到替代父母的教养责任。
在校园教育方面,由于所处地区偏远、贫穷,师资力量薄弱、经济发展落后、信息不通畅,导致学校教学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与当地儿童身心发展不配套,甚至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很多偏远地区学校能够保证基本升学教学(如语文、数学等)已经力不存心了,根本无暇顾及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另外,这些地区教师普遍待遇差、任课任务繁重;而且由于条件限制,单个教师通带全校所有课程、疲于应付教学任务、工资被拖欠、转正保险等福利无法兑现等现实问题时常发生,根本无法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安全事故频发
偏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收入单一,父母大多外出打工,照顾孩子的任务更多由爷爷、奶奶、亲戚、有条件的邻居来担任,他们只能保证孩子的温饱问题,正确的安全教育方面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由于本身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精力不足、加之日常农活繁多,只能最大程度保全孩子的日常需求,有效监管和正确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加强安全防护工作对于自制能力较差、环境适应能力较弱的儿童来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偏远学校和家庭中存在着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特殊监护人大部分都没有足够的安全保护意识以及安全防范能力,而学校也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留守儿童打架斗殴、交通事故、烧伤、烫伤、溺水等伤人或被伤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隐患也无处不在。
(三)心理问题突出
一方面,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在沿海等发达地区务工,极少回家且常年在外奔波,与子女的情感联系并不深厚,缺乏对孩子成长中的指导和关注。正是由于长时间的家庭不完整,使他们容易形成孤僻、自卑、内向的性格。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长期在这种畸形的、缺少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势必有着对亲情迫切的渴望。相关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够更好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亲情关系能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人格与智力发展。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缺乏亲情的关怀与安抚,恰恰导致了其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安全感匮乏,容易紧张焦虑。特殊的监护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重视,关注不够。当遇到问题时,留守儿童首先会对自己的老师倾诉,其次是同伴,再次才是监护人。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段正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生理的变化、人际关系以及学习压力等出现了不同以往的认识,同时,也会衍生出很多的内心冲突和困惑。此时,他们的家长尤其是父母需要及时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的困惑并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关注关心,如果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没有父母的亲切关心,他们往往会变得更加孤独、自卑、不合群、情绪化等,极容易引发种种心理病症。但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远离自己的孩子,很难与他们产生有效的沟通交流,而特殊的监护人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变化,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价值观问题显著
留守儿童父母亲们由于经常不在孩子身边陪伴照顾,因而产生负疚感和愧疚感,一味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予以补偿,所以很多儿童手中零花钱过多,加之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些钱往往由儿童自己支配,这极易形成留守儿童的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养成其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恶习,并引发了“拜金主义”和“读书无用论”等不良思想。根据调查,大部分留守儿童严重产生厌学想法。导致无心学习,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不思进取,普遍学习成绩令人堪忧。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父母的参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要意识到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外务工的父母如果有能力,最好把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读书,可以对孩子多一些爱护和关心,也能及时监督孩子的学业,并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亲情。如果无法带上孩子,双方则至少要在家庭教育方面保证留一位参与和监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保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完整。
如果实在没有条件,则最好确定一个文化、责任心方面都比较好的监护人承担,父母则在平时多给孩子打电话或视频,或尽量多抽出时间常回家看望,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作为孩子的代养人,则要尽量多地去学习和了解一些正确的教育知识,多去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另外,父母要转变观念,树立家庭责任感,加强亲子间沟通,要能真正与孩子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定期与监护人、学校、孩子沟通和联系,从生活、学习多个方面去关心和教育孩子,承担起教养子女的应尽职责。
(二)教师方面
农民出外打工,每年很少回家,对他们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很难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学校是孩子在家之外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学校的老师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地去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积极采取相应的举措,来弥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造成学生情感的空缺和教育的空位。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农村学校的老师认为教育教学行为就是例行公事,只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可以了。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之外的生活则很少去关心。乡村教师应该意识到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每个老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让他们理解父母亲外出打工的不得已、以及父母打工过程的艰辛和不易,教育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把对父母亲的想念全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并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实际上,在留守儿童中,许多孩子不仅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要承担很多繁重的家务,有些留守儿童甚至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或者家中的老人。长期这样下来,他们的意志被磨炼得更加坚强,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同时他们也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因此,乡村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并且经常表扬他们这种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平常的主题班会上,老师要鼓励学生把这些生活事例说出来,同时要号召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每个人都有获得关爱和自尊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会使人变得积极向上,并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优化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三)学校方面
学校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鼓励和帮助。加强对这些留守儿童的交流和沟通,在心理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适当的予以鼓励和帮扶,在人际关系方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摆脱自卑等心理困扰,使他们保持健康、乐观,活泼的心态;每个学校都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对辅导老师进行上岗培训,使其在岗位上发挥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能够进行及时开导。同时,辅导老师要制定心理辅导教育课程,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机制,建立学校家长联系册,举行学校家长座谈会,加强与父母、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交流和引导。
(四)社会方面
要充分发掘和联系社会各界资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体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沐浴”在社会的关爱下。要建立多渠道帮扶机制,使社会各界人士在知悉的基础上,能够及时通过帮扶渠道,快速、便捷地进行关注和帮助;宣传方面,要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主动与各界媒体进行联系,引起社会和大众的关注和了解;同时要组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帮扶交流平台,通过网络手段将留守儿童信息及爱心人士组织在同一平台上,及时进行交流和帮扶。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增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最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五)政府方面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同时,监督和指导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同时,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让那些拥有不良嗜好的人群不敢接近留守儿童,使得留守儿童能够拥有优良的人格品质、自立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成长环境。此外,还要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进行加强。根据“两免一补”计划,通过给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提供额外生活补助的方式,鼓励他们生活中自立自强、学校里努力学习,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应该享受的温暖。再者,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以便快速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如果学生寄宿在学校,就会减少他们在家中或在校外的时间,这样就会减少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的压力,也减少了他们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少年接触的机会。同时,住在学校的留守儿童与同龄伙伴和老师交流的机会会增多,这会大大减少他们因留守而产生的孤独感。同时国家应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解决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医疗等最根本需求,并加强中央政策措施落实的监督力度,大力投资和兴办务工子女学校,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使打工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由于打工子女缺少父母及时的正确引导和关爱,在安全教育方面,更要加大力度进行引导和管制。此外,要对社会治安加强管理,要彻底整治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周边的环境,完全杜绝那些存在学生安全隐患的事物,以期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场所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偏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非常复杂,对留守儿童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也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解决和处理好这一问题事关重大,需要家长、教师、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大的方面来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控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减少留守儿童的留守时间,政府应该创造有利条件让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让他们在父母打工的地方上学;二是对于那些已经在留守的儿童,社会要给予积极关注,学校要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并大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是教育的基石,学校和社会提供了培养和引导的环境,政府则需要从宏观提供有力保障,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偏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王凤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1,(8).
[2] 蒋笃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8-07-19.
[3] 贺超,王华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习,2011,(4).
[4] 王大江.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9).
[5]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6] 徐进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9).
[7] 曾晓林.浅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J].老区建没,2010,(12).
责任编辑:刘海燕
文字校对:荣国
G459
A
1008-8539-(2016)05-0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