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导师制度的探讨

2016-03-02 00:32:33□孙
新课程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应用型

□孙 灵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导师制度的探讨

□孙灵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在教学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学分制的实施,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提供了一定支持。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管理制度,是配合学分制而提出的制度,实施导师制能够将教学与学生管理进行整合,深化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本文初步了解导师制度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概念,分析和研究导师制的主要应用价值,结合管理专业特点提出制度实施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导师制度

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日渐增加。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基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当前院校开始实施导师制度,学生在不同方向都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但导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影响了教学有效性。因此,针对该课题进行研究,能够发现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企业培养更多应用型管理人才。

一、导师制度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概述

导师制度是由牛津大学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被牛津学者带入中国。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度,主要是指基于指导教师的特色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学业、生活及品德等方面的指导,实现一种经验性、个性化、全面性的教学培养制度。随着未来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导师制度将成为我国本科生的主要教学方式和方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非“211工程”大学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我国该类院校数量高达500多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二、本科生导师的重要价值

1.指导学业

学校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水平。本科生导师制度作为一种高效的辅导工具,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在管理专业中实施该制度后,学生普遍反映相比任课教师,导师更加亲近,能够给予学业上的指导,在遇到困难时导师也能够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可见,导师制能够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计划等多个方面进行高效的指导,且深入到学生内部,建立和谐关系,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树立健康人格

人格是人们情感、意识等要素综合到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人格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水平。导师制下,学生能够受到导师做事风格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真对待生活和学业,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一名优秀的导师,能够带领学生从知识与道德双方面获得提升,潜移默化地实现人格的升华。

3.弥补授课不足

授课制是将学生组织到一起,开展统一授课的一种教学形式。该制度能够实现对管理知识的传授,但是并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导师制则完全不同,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能力等,制定针对性、具体化的培养计划及目标。针对没有理解的管理知识,导师能够在课后及时给予一定帮助,特别是在网络化时代,能够与导师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弥补授课制存在的问题及缺陷。由此可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我国教学进步的具体表现,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三、制度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

1.现状分析

现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师生在短时间内难以认识到导师制度的优势,一味坚持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导师制在各类高校中的实施效果并不乐观,尤其是缺少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无法为制度的实施提供相应的支持。另外,由于导师制属于舶来品,国内理论界对于制度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无形中增加了制度的实施和普及难度。另外,管理专业导师制度普遍集中在北大等高等学府,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难以与国际教学接轨,而一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缺少足够的经验,且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高等学府与应用型本科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在不同院校中制度的实施时间、效果都存在着一定差别。例如,一些院校自新生入学后便开始实施该制度,而有的院校是在一学期后进行双向置换。综上所述,对于应用型本科管理专业而言,导师制度在其中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进而促使制度的积极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导师制度实施措施

管理专业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而设置的,应用于会展业、旅游业等多个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相比较其他专业,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更加注重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性。除了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知识,促使知识达到一定深度后,为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见,导师制度的实施需要关注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协调教师关系。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终极目标是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关系,给学生的学业、生活及思想等予以指导。目前,制度实施效果不尽人意的关键在于师生缺少深入和良好的沟通。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落实该项制度,首要前提是明确导师与校外导师、导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的职责、作用,为导师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同时,就管理专业来说,最好的安排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大一、二基础阶段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在大三、四阶段为学生安排更多实践机会,促使其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情况,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校内与校外导师要围绕着具体工作进行沟通和交流,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实习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重重阻碍,迅速适应社会工作,更好地展现自身管理才能。

(2)重视制度宣传。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校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教学改革潮流,逐步开始实施导师制度,但是尚未全面普及,并未形成较强的影响。因此,加大对制度的宣传能够让师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制度的优势。宣传活动应从内外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对外宣传应在各个高校间进行,促使高校之间能够互相借鉴经验,逐渐形成由少数带动多数格局,扩大制度实施范围,真正达到个体理念统一目标。另一方面,对学校自身而言,应从院校管理专业本身需求出发,加大对制度内涵等多方面的宣传,促使师生能够正确认识该项制度,从思想层面上接受制度。如某高校工程管理学院实施导师制,导师在新生入学时除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身人格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外,也对该专业的未来就业形势等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明确国家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增长,实行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等,而这将影响国际、国内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师将研究成果与学生共同分享,与学生共同面临将来研究的就业形势。最后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在校期间的学校计划,发挥积极作用。

(3)构建评价机制。导师制能否有效落实需要院校、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21世纪,合作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制度实施涉及的任何一个主体不配合,都将影响制度实施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应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将导师指导学生的量化任务作为支撑评聘的主要依据,并控制一定的权重,引导导师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还需要确定评价主体,采取多元化方式,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及师生互评等,将公平原则作为依据,从多个方面为制度实施提供支持。将评价机制应用到实践当中,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专业实施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在制度与实践之间相互协调,不仅能够提高制度实施效果,还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推进高校持续发展。

(4)打造导师队伍。导师综合素养对于制度实施效果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导师队伍建设成为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第一,制定规范化制度,规范导师的遴选资格、工作职责等,为导师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同时院校可以围绕着管理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等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使得导师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为学生提供指导。第二,加强专业能力培训。通常来说,导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导学能力。导师在整个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基于此,应重视对导师的专业能力培训。如某院校经济管理专业,院校领导制定相关标准,综合师德、学历等多方面因素,将导师骨干作为培训目标,优先送培,结合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让他们承担课程教学研究、改革的责任,并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为导师培训工作解决资金问题,鼓励教师参与更高层次的学术及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形式,促使导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进而在制度实施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满足教学领域改革需求的必然选择,该项制度将成为未来高校教育制度体系中的一部分。针对当前制度实施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且高校师生尚未充分认识到制度的优势。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将导师制引入到应用型本科管理专业教学中十分必要。导师制与学分制等制度的有机整合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配合,才能得以发展。本文从制度宣传、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有关建议和措施,以不断提高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制度在应用型高校中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张彩霞,孙国平.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6):64-65+68.

[2]杜建彬.基于网络环境下本科生导师制探究——以计算机专业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6):22-27.

[3]冷晓宁,张宁,等.本科生导师制在黑龙江省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实施现状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4):552-554.

[4]闫涛,等.学分制下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207-208.

[5]张海清,肖层林,等.农学类本科生“三位一体”全程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6):42-46.

[6]黄建红,黄凯玲,等.民族医学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4):565-567.

[7]刘永,李倩,林鹰.信息管理专业实施开放式培养暨导师制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现代情报,2011,(2):131-134.

[8]沈澍,邹志强,刘风娟.本科生学习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2):49-50.

(编辑:秦俊嫄)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教改项目“管理服务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模式研究”(编号:JG20142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1-0109-02

作者简介:孙灵,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东方教育(2016年20期)2017-01-17 21:04:41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20:06:23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制度
商(2016年31期)2016-11-22 09:21:06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