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蕾
中学“音乐治疗”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张晓蕾
走过百年沧桑岁月的济南育英中学,是济南市最大的一所初级中学,在济南市中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鲜明的代表性。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历程,我不断吸取新理念,创生新课程,行走新路程。这一切都令从教多年的我心潮涌动,再次踏入课程探索与实践的征程。
(一)提升学生生存状态的需要。在当下多元价值观碰撞,生存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处于社会中心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着眼学生眼前升学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减负增效与加压速成等多种矛盾的碰撞中艰难行走,陷入多难境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存状态。就育英学子而言,一方面受益于课程改革,以较高素养升入高一级学校;另一方面在各种矛盾的碰撞中,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承受着各种心理压力。在这一时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升学的压力、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还有这个浮躁的社会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都干扰着他们的成长。叛逆、厌学、考前焦虑、自信心不足等,都是当下中学生非常普遍的问题。他们渴望被外界接纳,但同时又封闭内心。这是在矛盾中成长的一个时期。笔者出于音乐教师的变革欲望和担当意识,萌生了从音乐课程的角度参与全方位育人的强烈愿望,再度走进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治疗第一人高天教授的课堂,学习目前世界上非常先进的《音乐治疗学》,期待在中学这一关键时期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更科学而人性的干预,让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张弛有度的人生状态。
(二)延伸音乐课程教育功能的内驱力。音乐课程的应然使命告诉我们:音乐课程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艺,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调节心理,振奋精神、使人向善。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每个人都天生敏于乐曲,都钟情于音乐带来的喜悦。从古至今,一直有人坚信:声音中蕴含真正的力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写道:“音乐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强烈,音乐的节奏感、和谐感能深入人的灵魂。音乐可以丰富、照亮、涤荡我们的灵魂。”足见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中学生作为可塑性最强的群体,他们的焦虑、疲劳、厌学、叛逆等情绪通过音乐进行“治疗”,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
音乐治疗,又称为音乐疗法,还有人称其为音乐医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交叉性学科。不同的人对音乐治疗的理解也不同。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Bruscia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日本田中多闻医生对音乐治疗的定义是:把音乐作为媒体使用的医学治疗方法,主角是医生(音乐治疗师),根据医生的处方,音乐家、护士、临床的心理医生作为整体的一员的相互协作。我国音乐治疗研究者张鸿懿认为:音乐治疗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从以上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音乐治疗的定义百花齐放,但各家对其定义的共识有目共睹:都承认音乐治疗不同于一般治疗之处在于音乐治疗是以音乐为媒体来进行治疗,都肯定音乐治疗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
(一)采用音乐治疗支持性层次的原理,在中学校园内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营造不同的音乐氛围。支持性层次的干预就是在不涉及个人情感状态的情况下,给紧张焦虑的群体提供一种舒缓、愉悦、积极向上的音乐环境。针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不同节点,严谨而有计划地为学生们设计校园背景音乐曲目,如“上放学音乐”“上下课音乐”“课间音乐”“午餐音乐”“考前音乐”等,用音乐点亮校园,让优美、舒缓的旋律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生的生命里,以此提供给他们一种内心的安抚与积极状态的支持。
(二)结合认知和行为层次的音乐治疗,深入浅出地开展各种音乐活动。这一层次的“音乐治疗”,旨在通过音乐,甚至将音乐作为强化物,开始触及学生的情感与情绪,在音乐技艺与情绪状态相互刺激、相互促进中完成。如中学校园内的合唱艺术团、集体舞训练、乐队、戏剧社、音乐工作室等,都可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在音乐中表达自我,去除消极情绪,促进人际交往,通过音乐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点燃人性中积极的一面。
(三)开设“音乐治疗”课程。在音乐治疗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层次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心理干预。
目前,我们已经成立音乐治疗工作室,在《音乐治疗学》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下开设“音乐与人际交往训练”、“音乐与心理调适”、“歌唱与律动”、“即兴音乐演奏”、“鼓圈艺术”等课程,甚至分为团体治疗与个体治疗,进一步解决学生内心深处的矛盾、困惑及障碍。
音乐治疗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接受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
(一)接受式音乐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聆听音乐的过程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有时,我们通过音乐课堂的教学即可完成。根据学生不同时期、不同情绪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他们的音乐,或者由学生带来音乐进行歌曲讨论,以及采用音乐回忆、音乐想象、音乐肌肉放松等手法,以达到学生缓压、放松,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等目的。
(二)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方法是通过主动参与演唱、演奏现有的音乐作品,根据治疗的需要对现有的作品进行改编的各种音乐活动(包括演唱、演奏、创作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学生内在的自我表现欲很强,通过这种创造性的表现,更容易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懂得并学会与人合作。
(三)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方法是通过在特定的乐器上随心所欲地即兴演奏音乐的活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即兴演奏治疗在中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在不受任何拘束的演奏中,锻炼学生学会聆听他人、自我控制,与他人和谐相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奏出和谐的声音。
上述三种治疗方式既可有所侧重,亦可融为一体、一气呵成。以下列举两种方式交互并用的一个案例。
学生临近期末,全面备考,“大剂量”作业,高强度劳作,学业负担空前加重,心理骤然紧张,焦虑突然升温。为了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我设计了音乐治疗系列方案:
初始环节:采用“接受式音乐治疗”中的音乐聆听。
面对期末考前忙乱的学生,我选择了旋律灵动活泼、节奏欢快的约翰·施特劳斯的《无穷动波尔卡》。在音乐播放第一遍时,有的学生还没停止忙碌,依然在小声争论;播放到第二遍时,教室内几乎没有了嘈杂声,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在乐曲中了,很多人已经随着音乐无声地晃动身体,有的随着节奏摆着各种造型。根据接受式音乐治疗的同步原则,在音乐的影响下将学生的情绪状态从浮躁嘈杂中引导出来,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
第二环节:即音乐聆听第三遍时,我采用了接受式音乐治疗里的非音乐引导想象及音乐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听音乐时的感受。
第三环节:再创造式即兴表演。这是学生有着足够安全感的状况下的一种宣泄。学生的表现如下:A组展现的是大森林里动物狂欢节的场面。B组是清晨从起床到上学路上快节奏的生活,一遍遍的闹钟催促、穿衣、洗漱、吃饭、骑车、坐车的场景等。C组是一个戴着高度近视镜的学生,在快节奏的音乐里,埋头奋战在堆积如山的课本和辅导资料旁边,其他同学扮成语数外、政史地老师并轮番上阵,对他进行高强度的施压,催促作业、检查背诵、核查考试成绩……最后,这个学生在众老师暴风雨般的说教中晕倒。D组只是在音乐中围着教室展现各种追逐、逃跑、游戏、斗殴等情景。学生在音乐的催化下把他们的生活、内心世界、学习现状即兴地、一览无余地展现了出来,得到了一次彻底的释放。
第四环节:改善情绪、改变认知,重塑积极体验。经过了对浮躁压抑情绪的释放、宣泄和梳理后,接下来便是刺激学生内心积极情绪的抬头,进而为他们带来积极的认知和态度。接下来的治疗中,我选择播放了罗大佑的《童年》,邀请同学一起唱,在歌词和旋律的不断强化中激发学生产生美好积极的想象,并将这种美好的感觉和体验注入学生的内心,把他们带到无忧无虑的童年世界中。通过这节开心而丰富的童年体验课,学生的内心世界已经打开,他们不再排斥、不再忙乱,从容而自信,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充满希望和憧憬。
以上案例就是在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上,在音乐互动中不断地根据学生的情绪及需求给予他们支持,并不断地拓展他们的极限,让负担沉重的学生们得以缓压、释放,最重要的是重塑了他们对未来更积极、更快乐的人生体验,同时培养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自由表达、自信及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从表面来看,都是与音乐相关的体验和活动。但实际上,音乐治疗不等于音乐教育,它不能与音乐教育混为一谈。
首先是目的不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在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增长中,获得更多的生存技能以及呈上升趋势的社会生存能力、创造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但在音乐治疗中,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治疗的手段,目的是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缺陷和障碍并不断调节,以达到健康的生存状态。其次是普及化和个性化的差别。音乐教育是让学生获得人类共同的知识,提供给学生一个广大的音乐世界,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而音乐治疗则是关注个性的发展,强调提供一个个人的音乐空间,通过音乐让学生获得解决个人问题和适应现实的能力。再次是角色、动力的差别。音乐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围绕着音乐的技艺与审美的互动,不牵涉更深层次的个人问题;而音乐治疗是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老师的身份则是治疗师,注重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促使他们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协助解决个人情绪、困惑和各种障碍。
济南育英中学,山东济南 250001)
(责任编辑:陈培瑞 徐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