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凤 陈振华
农村初中“适需教育 和合文化”课程构建与实施
——以新泰市翟镇初级中学为例
■孟兆凤 陈振华
学校因创新而发展,因特色而璀璨。新泰市翟镇初级中学自2010年起以构建实施“适需教育,和合文化”课程为核心,引领学校发展,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幸福成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课程建设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改革之初,我们发现,学校的课程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合理,不能有效统领全校的课程构建与实施工作;二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原先的课程建设以年级部门为主,缺少整体设计、有待整合与提高;四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还不到位,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实效性还有待提高;五是学校的特色活动欠缺,学校个性不够鲜明;六是教学质量的提高遇到瓶颈,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为此,学校确立了“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适需教育,和合文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改革,转变质量增长方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适需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贯彻因材施教、适性扬才的原则,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和合文化”,即在实施“适需教育”中,以推进“幸福教育工程”、建设“和美校园品质教育”为载体,营造“学生和乐、教师和睦、校园和美,学生合作共长、教师合力共进、学校合一共赢”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场所,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适需教育,和合文化”课程,即指学校为开展“适需教育”,营造“和合文化”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学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整合开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各项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有自主自觉的课程管理、内需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凸显主体的课堂教学、发展特质的特色校园活动等。
在“适需教育,和合文化”课程引领下,学校确立了“精细管理、精致教学、精品育人”的学校管理观,以及“彰显个性,做更好的自己”的学生成才观和“品质立人、质量立业、健康立身”的教师发展观,逐步形成“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实现了学校内涵式转变。
(一)变有形为无形,形成“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课程管理文化
1.自主管理,化为自觉。让每一个翟镇中学人成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学校文化的坚守者和实践者。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的修订,教科研奖励条例的颁布,先进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的评定……一系列创新举措践行着“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理念,也使学校文化融入了每个翟镇中学人的血液,有形的制度化成了无形的习惯,外来的要求变成了自觉的行动。
2.以人为本,品质服务。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以品质为本。努力创设舒心、安心的校园环境是翟镇中学每一个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基本准则。由总务处、家委会、教师代表参与的学校膳食管理委员会保证了师生的营养膳食;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使师生每天都能在清新雅致的氛围中学习工作。
(二)变外需为内需,打造“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多种平台,促进名师成长和梯队形成。
1.规划制定,让目标更明确。学校根据“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教师培养目标,针对个人现状,指导全校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建立个人业务档案,制定考核措施,以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整体发展。学校每年寒暑假期间都选择高质量的培训材料,供老师阅读学习,学校教研刊物每月印发教师的学习心得,实现教师快速成长。
2.专家引领,让氛围更浓厚。我们充分发挥区域内教育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先后邀请十多位专家做客“翟镇中学讲坛”,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艺术特色、心理品质、信息技术等多层面进行指导;同时,充分利用校本名师资源,为全校教师开设公开课,做专题讲座。
3.分层培养,让成长更快速。学校按照“分层培养、逐级提升”的原则,积极实施“青蓝”、“新苗”、“骨干”、“名师”四大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形成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同时开展见习教师过关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潜质教师汇报课、成熟教师研究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和名特教师引领课等“六课”制度,让老师们迎来快速发展期。
(三)变他育为自育,构建“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校本课程文化
在“彰显个性,做更好的自己”学生成才观的引领下,学校开设了系列校本课程,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
1.“适需德育”让品行更优良。学校制定了年级德育目标,编制了“适需德育”校本教材《好习惯成长手册》。学生在上面进行记录反思,任课老师在学生的手册上进行指导鼓励,引导学生规范行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主动发展日”让发展更自主。学校开展了“适需教育之主动发展日”活动,按照“教师自主确定课程、学生选课、学校认定”的流程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学校最终确定课程开设。现已开设了花样轮滑等40多门活动课程,构建了较完整的活动课体系,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培养了学生多元智能。
3.心理社团让心灵更阳光。为了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在各年级分别建立了“心生我材”“心情多彩”“心声悠扬”“心愿成真”四个心理社团。同时,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建立了“创造力”“亲子时间”“方圆之家”“大手拉小手”等系列校级特色心理社团。在心理老师的组织下,学生们在心理社团活动中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希望,收获了成功,心灵变得更阳光。
(四)变“教学”为“我学”,建构“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课堂教学文化
1.范式研讨,探究教学策略。学校在构建“适需教育”过程中,追求适需课堂,逐渐探索出了适需课堂“五三二”基本课堂教学架构。用基本范式来帮助教师把握各类课型的基本教学规律与策略,以教学架构的推广推动适需课堂的构建,提高整体课堂教学水平。
2.学科特色,落实减负增效。各学科本着“夯实基础、减负增效”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选准学科建设方向,着力培养学科特色。语文学科全力推进“大阅读”实验,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系列措施的落实,提升了课堂效能,形成了翟镇中学学科特色。
3.自主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学校认真组织编写导学案,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菜单指导、课中学习创新引导、课外拓展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制定诵读卡、编制课外阅读指导手册等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思维等各方面的习惯得到了培养,促进了学生家庭自学,课堂智学,课外广学。
(五)变特长为特质,打造“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品牌创立、品位提升的需要。
1.五彩画笔绘就艺术青春。学校以“民间面具”“衍纸画”为切入点,邀请艺术、教育、科研领域的多位专家到校开展美术活动,进行发展规划和过程性指导,开设《民间面具》《衍纸画》等校本课程,全方位探索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2.快乐足球推进一校一品。学校在所有班级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实施校本教材《快乐足球》。学校制定了阶梯式足球评价体系,开展了足球文化的系列宣传实践,让学生身体更强健,品质更坚韧,智慧更丰盈。
“适需教育,和合文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给学校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彰显了学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推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一)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适需教育,和合文化”课程的有效实施,特别是实践体验型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挖掘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转变,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改教为学、改讲为练、讲练结合、深度学习等成为教学常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近两年有5项省级课题、14项泰安市个人课题立项、20项县级课题立项。
(三)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双合格家长学校,成为省示范家长学校、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2013、2014年,学校两次在泰安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被省教育厅评为“省优秀教育集体”。
家庭及社会对学校“适需教育,和合文化”课程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紧张、地方与学校课程专业教师匮乏,成为制约学校课程实施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瓶颈;农村学校相对落后的办学条件,难以为课程的科学规范实施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我们将继续围绕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做文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注重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不断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新泰市翟镇初级中学,山东泰安 271200)
(责任编辑:高 原 丁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