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幼儿园 陆琦
大班创意美工教学中巧用“通感”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幼儿园陆琦
幼儿园创意美工是以幼儿的技能发展和个性发挥为核心,以幼儿独特、新颖的作品表现为内容,借助多种活动形式,整合多种表现方式,促使幼儿进行创造性美工的活动。它使幼儿将不同的感官体验互相沟通,互相转换,从而激发创作愿望,促进自主学习,发挥个性创造,丰富作品评价,增添活动乐趣,最终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
创意美工教学策略通感体验
实践发现,幼儿受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美工的学习往往停留在教师教、幼儿学的模仿阶段,作品容易千篇一律,评价过于单一呆板,活动缺乏童真童趣。研究证明,大班幼儿以直接感知为主,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且情绪情感趋于稳定和丰富。笔者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适时适当地运用通感,将幼儿在感知、表象和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互相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帮助幼儿全方位地去感受和发现美,多渠道地去表现和创造美。
1.观察实物,运用视觉。在开展手指印画《花儿朵朵开》时,我带孩子们下楼寻找园内的野花,观察野花的颜色和花瓣的形状。在印画时,孩子们将之前观察到的、体验到的、联想到的转化为作品,在配搭颜色和勾勒花瓣时做到有意识、有目的,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色彩和构图。
2.音乐渗透,动觉参与。在开展瓶盖贴画《海底两万里》时,孩子们在《水族馆》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或模仿小鱼自由穿梭,或化身水草摇摇曳曳,或双臂环抱好似一个泡泡……通过聆听音乐激发动作表现,通过动作表现重拾对海洋的认识经验,激发了创作的兴趣,丰富了作品的情感,教师无需过多的示范和提醒,孩子们尽可以从之前的互动中捡拾自己喜爱的内容自由创作。
以往的美工教学,多为教师教、幼儿学,创意美工活动反对向幼儿机械地灌输美术技能,填鸭式的教学显然与创意美工的宗旨背道而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直接教授的成分,多半是以先观察后讨论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幼儿通过观察,或发现范例与材料间的联系,或寻找过程与环节中的问题,自主探索操作的方法与步骤,幼儿间的发言和讨论同时会激发其他幼儿的视听通感,他们在脑海中组建出新的视觉影像,继而在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新的灵感。长期以往,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例如,在开展《海底两万里》的活动时,我同时出示范例和操作材料,孩子们边欣赏范例边观察材料,努力在两者间寻找联系。不久,大家就确定了活动的主材料——瓶盖,它被用作小鱼的身体,而彩纸被剪成了三角形用作尾巴,鱼鳞则都是用记号笔一笔一笔画上去的……制作方法很快就变得清晰明了起来。孩子们每猜对一步,我就出示相应的步骤图帮助归纳总结。
为了丰富作品画面,需要幼儿自由添画一些海洋背景。我通过播放《海底世界》的纪录短片,唤起幼儿对大海的记忆,孩子们边看边兴奋地指认各种新奇的海洋生物。在观看短片后,不少孩子画了海草、珊瑚,还有些孩子画了海星、贝壳……
遇到困难,我常常采用小组讨论和个别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来教孩子。小鱼之间的布局是活动的难点,我先请幼儿摆一摆小鱼的游向,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有的孩子将小鱼面对面,像是在说悄悄话;有的孩子将小鱼前后摆放,说是在游泳比赛。在探索泡泡的拓印方法时,我请幼儿猜测范例中的泡泡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再出示对比图请幼儿推测拓印失败的原因,最后共同探讨如何正确拓印。
《指南》提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我深知“放手”的重要性,因此对作品的要求从不提出划一的标准,在帮助幼儿掌握基本方法之后,我更多的是激发其心觉通感体验,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创造富有个性的作品。
欣赏与评价是促进幼儿观察、分析、表达、审美等能力发展的良好手段,是美工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但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这样的提问:“你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这样单纯地以成人的、划一的、唯美的眼光来简单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好不好的方式过于机械呆板,而且不能突出活动的重难点。我试图打破这样一成不变的评价方式,相对美术技能,我更注重幼儿情感的体验、个性的表达,在评价时,调动幼儿全方位的通感体验,让幼儿在互动中积累更多感受美和表现美的经验。如在展示《小鸡啄米》的作品时,我发现优优所用的瓶盖和羽毛都是特意挑选的,不是蓝色就是红色。优优说:“我喜欢这两个颜色,蓝色让我觉得清凉,红色让我感到暖和。”优优由视觉触发了温度觉,冷色使她联想到凉爽感,暖色使她联想到温暖感。
之后,幼儿还介绍了小鸡之间的布局安排。琪琪讲述了她创作时的想法,“一只小鸡有点孤单,三只小鸡又太挤了,所以我做了两只小鸡,它们是一对好朋友。”琪琪由自己的生活经验触发心觉体验,通过移情,赋予了作品于生命。在介绍自己的添画内容时,文宇为自己的作品创编了故事情境:“两只小鸡在草地上玩耍,突然,一只小鸡发现前面有好吃的,就喊着另一只小鸡一起跑了过去。”
除了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评价外,我还把小朋友的创作过程拍成视频,让他们自己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还是以《小鸡啄米》为例,宏宏在添画背景时,竟和邻座的好兄弟诚诚嬉闹起来,宏宏“嗖”一下在诚诚的作品上画了一笔;诚诚也不甘示弱,立马在宏宏的画纸上添了一画。我将视频定格,让大家来说说这样的行为,有的评价他们做手工不够专注,有的则说“在别人的作品上乱涂乱画是不文明的表现”,就连宏宏和诚诚也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良好的常规意识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中变得更加稳固。
之后,我向大家抛出了“如何补救”的问题。有的说换纸重画,有的说再做一只小鸡将其覆盖……最后,我们选定了两个最简单的办法。诚诚把多余的那笔重新描摹,故意画得歪歪扭扭,活像小鸡正叼着一条虫子;宏宏则添画了一株小草,把原先的涂鸦遮掩掉了。通过这件事,相信孩子们在今后面对美工制作的突发状况时,会更多地思考各种补救办法而不是放弃活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美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要破坏美工活动的游戏性,用游戏化的方式组织教学。除了注重活动过程的游戏性,我更不忘将美工活动的欢乐延伸到课后,没有什么能比玩自己制作的玩具更让人开心的了!
例如,《小竹排,漂呀漂》是“吸管”主题活动中最具挑战的一个活动。制作船身是对精细动作的极大考验,让船帆屹立不倒则是另一大难题。活动中,我向幼儿展示制造竹排的图片,播放《小小竹排江中游》的视频短片,更带着孩子们模仿划船的律动,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全方位的通感体验,激发幼儿对参与活动的向往。在操作时,我更鼓励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能干的造船工人,建立了角色任务后,许多孩子都能主动探索、独立完成,就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文宇也能自始至终安安静静地操作。
当作品完成后,孩子们来到久违的玩水池旁,或屏气凝神地小心放行,或三五结对地比赛呐喊。游戏中,孩子们发现有的竹排进水了,因为船身高高低低不够平整;有的竹排侧翻了,因为船帆没有加固……如果只是一味地将作品摆放起来展示欣赏,这些问题恐怕永远都不能如此直观地展现在孩子眼前。
在美工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通感”体验进行教学活动,是幼儿园美工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实践证明,通感的发生能使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幼儿的美工活动中来,克服了审美对象因为物质构成所造成的感官局限,使美感得到丰富和拓展。“通感”体验的灵活运用,给美工课堂注入了一股活泉,调动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幼儿思维,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