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演绎精彩课堂

2016-10-19 00:47江苏省常熟市新区小学顾勤芳
新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除数错误探究

□江苏省常熟市新区小学 顾勤芳

有效追问,演绎精彩课堂

□江苏省常熟市新区小学顾勤芳

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调控,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追问有效课堂数学体验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与疑。”可见课堂提问相当重要,而“追问”,它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首问之后的再次补充和深化。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课堂平添生机抑或锦上添花,能化平淡为神奇,成为学生“彻悟”的催化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当地运用追问的策略呢?

一、在思维受阻处追问,生发数学体验

学习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很多“形似质异”的知识,这时学生很自然会引用以往的思维经验来理解,有时难免进入思维误区。当思维不能进一步深层次思考时,教师应洞悉学生思维状态,在学生思维临界状态下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打破思维定势,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瓶颈”。

【案例1】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都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转化为长方形面积,从而进行计算,然而到底该怎么转化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通过移,二是通过拉。于是我放手让孩子去研究这两种方法,对比转化前后的图形。

1.出示图:在这个过程中邻边、底边变成了什么?追问:你又发现了什么?怎么看出来的?底×邻边算出来的是谁的面积?想一想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

2.展示移的研究:

在学生移好后问:长方形的宽是怎么来的?它的长呢?追问1:你怎么知道底就是长,高就是宽?追问2:用底×高算出来即是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对吗?追问3: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追问4:同样是转化成长方形?为什么用拉的方法不行,用移的方法就行了。(生:因为拉的方法面积变了,移的方法面积没变)

【反思】在本课设计中,让学生在追问背景下通过彼此交流增长智慧、内化新知、形成能力。体现在:(1)“合理猜想,引出辩论”环节,学生由两种转化方法引发了两种不同的猜想,在辩论中学生感受到了两种“转化”的本质,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了方向的指引。(2)推导过程成果发布会。教师四次有效追问将数学思维、数学语言与操作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逐渐明朗,“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错误处追问,激发数学思考

课堂中学生的理解错误是孩子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同时也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通过追问来引领学生偏颇的解读,让学生自己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深化认识。

【案例2】练习:3.9÷0.4的余数是()

A.0.3B.3C.30D.2对于小数除法的余数是几这个知识点,好多同学在练习中是屡做屡错。虽然填空、判断、选择题型多变,可学生解题的错误率还是很高。以选择题为例,课上我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判断,大部分学生的结果选择B,部分学生认为应该选A。针对两种不同的声音,我组织学生辩论:“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自己的答案正确或者别人的答案错误吗?”当选择B的同学把这题的竖式列到黑板上并理由充足地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是根据商不变规律算出余数是3时,其他同学参与了有效的驳斥:

(1)验算:0.4×9+3≠3.9,选择B是错误的。

(2)验算:(3.9-3)÷9≠0.4,A是错误的。

(3)余数应该比除数小,而这题余数3比除数0.4大,选择B是错误的。

(4)通过验算:0.4×9+0.3=3.9,得出正确答案应该是0.3.

学生有理由的辨析,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对“真相”的探求中。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是0.3而不是3呢?”引导学生展开沟通讨论发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这样余数也扩大10倍,而正确的余数应把3缩小10倍,得0.3。”接着,再让学生用所得的结论用到其他的数字例子上进行验证,最后学生创意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但余数要变!”

【反思】由于学生只关注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后的算式,忽略了这个余数是变化后式子的结果,而这样的错误也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这时,教师“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自己的答案正确或者别人的答案错误吗?”把学生的目光聚集到问题中,经过检验,发现自己的错误。紧接着教师追问:“为什么是0.3而不是3呢?”并通过学生自己举不同的例子对比、分析,发现商不变规律中不变的只是商,余数会发生变化的,错误资源的正确、得当地加以开发利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在课堂意外处追问,促发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随时会发生意外,教学中的“节外生枝”同样能演绎出独特的价值。学生的突发奇想可能就是“好念头”的萌发,若没有老师的关注欣赏,可能瞬间就会泯灭,但若老师放下架子,坦诚面对学生的突如其来,合理调试进行追问,追溯渊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就可能化意外为惊喜。

【案例3】在教学三位数减法巩固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题:1000-456=?本意是想让学生按照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巩固计算,交流说算法时,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说自己有更好更简便的算法。当时我很意外,就追问:“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他很快回答:“我是先用999-456算出结果是543,然后再加上1就是544。”怕学生理解不清,还主动上黑板写下算式:999-456+1=544。这位同学的想法让我眼前一亮!继续追问:“你怎么想到要用999来减呢?”那位同学充满自信地说:“因为999减任何一个三位数都不需要退位,计算简便,因为被减数是1000,只要把算出的结果再加上1就行了。”同学们豁然开朗:“不需要退位”、“简便”、“可以口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顿时,课堂上议论起来了,同学们纷纷向刚才那位同学投去了赞许的眼光……

【反思】不言而喻,正是由于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课堂作了短暂的思绪调整,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适时追问,因势利导,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才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拥有一份意外的惊喜。试想,如果没有及时而有效的追问,课堂中那不曾预约的精彩会不期而至吗?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一句轻轻的追问,能让学生幡然悔悟、让学习渐入佳境……有效的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让我们成为课堂上一名理性而智慧的“追问者”,以智慧开启智慧,掀起课堂的高潮,演绎课堂的精彩!

猜你喜欢
除数错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在错误中成长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