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杨丽英
在计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杨丽英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基础,以规范笔算过程为手段,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保障,以发展探究能力为延伸,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计算教学口算能力核心素养
计算是数学学习中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在计算学习的开始,学生往往是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学习理解运算符号的意义后获得相应的算式,并通过直观观察或借助学具来获得计算的结果。慢慢的,当计算的意义得到理解,计算就从生活情境中解脱出来,进而成为一种纯符号的数学模型,此时孩子获得计算结果的方式也不再依靠学具操作,而是学会掌握计算的思维方法,直接获得计算结果。如何在以上不同层次的计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计算素养?我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想法。
计算学习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口算作为计算的一部分,是笔算的基础,所以要提高整个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低年级开始抓好学生的口算能力。
1.细水长流,抓好基础训练。口算内容有基本的四种,题量更是无穷,所以我认为口算训练要抓住基础训练,注重根本的口算。如加法和减法口算,和是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基础。而对于乘除法来说,表内乘除法口诀是基础,当遇到几位数乘、除几位数时,虽然可能复杂程度提升,如遇到连续进位、调商等问题,其根本基础还是在于表内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练习的持久性,细水长流才能更好地突显练习的效果和价值。
2.趣味练习拓宽口算范围和价值。口算,可能是比较枯燥的,做多了孩子就会感到无聊,有点马虎。那么怎样保持口算训练的积极状态呢?如在教学中,我们出示两张扑克牌,问问孩子,透过这两张牌上的数,你可以得到哪些数,那么孩子或许会自发地运用加、减、乘、除口算出不同的数。这样的方式,不但灵活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孩子自主口算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随着牌数量的增多,那么孩子在一题多练的过程中口算能力就大大地得到了发展,这也是我们传统计算游戏——算“24点”的基础。
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需要扎实的口算能力,也需要相应的计算方法。当计算加大难度,越发复杂时,只有良好的笔算方法、规范的书写过程才能最终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如在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计算出错较多的是那些平日里口算熟练的孩子,他们往往因为熟练,所以在笔算过程中,会因为思维快过手的书写,产生跳写计算步骤的现象,从而发生商中间漏写0而出现错误的情况。反而是那些学习并不敏锐,但书写时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同学在这时完成得更好。所以,将笔算方法一步步踏实地落实在笔算过程中,让规范书写成为正确笔算复杂化计算题的手段和保障。
良好的计算习惯分为完成前和完成后两种状态。首先,计算前的抄题要认真,书写要端正清晰,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在笔算的过程中,还要规范书写格式,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与计算方法相结合的,这是正确计算的关键。最后,计算结束还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这是正确计算的一项有效保障。在教学方法、训练技能的基础上,我们还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这也是提高计算效率的关键。
编排教材的专家将同一项计算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解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逐渐递进难度,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到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但是到了“年、月、日”的单元,学生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判断某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此时除了知晓判断方法以外,有时必定不能靠背诵部分闰年年份来判断,而需要切实地去算一算:用年份数去除以4。这就遇到了四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情况,部分孩子往往刚遇这种情况就大呼“没学过”、“不会算”,可是平时注意积累,并且自己会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推导的孩子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会总结出这样的计算过程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相同的,只是多一步而已。随着学习接触的同一类知识多了,我们就会发现,同一内容之间会有很多的联系,有时学习一些新知识更多的不是依赖老师的传授,而是通过自我的探究,而这样的学习过程往往不但收获了新知识,更是锻炼了学习的能力,并且最终获得了思考,得到了更多更好地发展。
计算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不但是独立的练习内容,也是应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项基础能力,是数学技能与数学应用相结合的一条重要纽带,其重要性非常明显,不可小视。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将其训练持久通常地落到实处、做在平时,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孔企平等.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庆余等.小学数学课程与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