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2016-03-01 15:04陈桂龙
现代金融 2016年9期
关键词:银行业结构性实体

□陈桂龙

银行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陈桂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发挥金融市场力量,让资金从产能过剩领域流向供给不足领域。本文就银行业如何推进自身的结构性改革,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银行业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上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银行助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银行业本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银行助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银行对实体产业的资金支持关系到实体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缩减对过剩产能行业的信贷规模。谨慎向产能过剩的项目投放信贷额度,将资金资源由过剩产能转移到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战略新兴产业,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积极支持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二是适度加大力度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暂时性资金短缺但具有较好前景的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增强银行业向实体经济的输血功能。积极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倾斜。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尤其是中长期绿色信贷的供给。

三是积极开展债转股业务研究。债转股作为资产重组的一种方式,意在帮助银行业抑制不良资产率。银行业可以在大量客户资源中寻找优质、有上市愿望的企业,开展撮合并购或借壳上市等业务,实现股权增值。

四是推进投贷联动业务创新。投贷联动业务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目标与约束不相容的问题,以企业高速成长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对债务性融资进行风险补偿。投贷联动业务可以加速政府创新驱动战略的部署和实施,并且有效地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五是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创新。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为某产业的供应链条中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将大型优质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在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中选择资质良好的企业,通过做货物或债券质押,为其提供授信额度,降低整个供应链条的融资成本,提高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解决一些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实现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二、银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银行业在推动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必须从经营理念转变和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加快推进自身的供给侧改革,更加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

在资产业务方面,要顺应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发展的要求,把同业业务、债券投资等非信贷业务作为发展重点,降低信贷类资产的比重。在负债业务方面,要转变以存定贷的理念,打造以资产驱动负债的经营思路,提高负债的主动性。通过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财富管理、现金管理、交易型银行等新型业务和表外业务降低风险权重,使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低于总资产增速、管理资产增速高于资产规模增速。以经营效率提升真正实现低资本占用和低成本扩张,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提高银行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是改革的重点。

只有在制度层面打破体制机制性障碍,金融要素活力才能充分释放,金融市场功能才能更加完备。因此,在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建立健全高效畅通的金融运行体制机制,是需要首先考虑并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和决策效率。进一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奠定治理基础。充分发挥党委、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作用,探索党委领导核心和现代公司治理有效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当前,我国金融业在制度层面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这在金融市场管理制度方面尤为明显,如在金融市场运行方面,政府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并未有效形成和起决定性作用,既缺乏常态化的市场准入机制,也缺乏常态化的市场退出机制。高度集中的运动式的准入审批远远落后于金融发展的需要,只有“生”,没有“死”的刚性金融生态环境抑制了金融市场活力的充分发挥。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现行法律法规也对金融机构的接管、解散、破产等进行了相关规定,但可操作性不强,离真正实施金融机构的有序退出相差甚远。金融市场管理上的部门分割远远落后于跨行业、跨领域、跨市场、跨产品的快速金融创新活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制约了资金在金融市场的自由流动及合理配置。这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结构性矛盾,都有待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解决。

(二)银行业应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也是金融体系增强效能的原动力。以互联网金融为例,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的历史性结合,推动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优势互补及有机结合,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银行拓展到传统物理网点无法覆盖的区域,为金融普惠之路打开了机会窗口,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基于互联网金融开辟了新的产品领域,无论是企业和个人,享受金融服务都更加便捷和低廉,这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性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但总体而言,我国的金融创新仍停留在简单复制层面,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有待进一步规范,许多实体经济或者再生产过程中所需的金融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通过金融创新产生的新供给偏少。因此,促进贴近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业态健康发展,消除金融供给短板,让金融供给惠及到小微企业和普罗大众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由于“三农”领域、小微企业、弱势群体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存在信贷固有风险高、效益低等原因,金融机构面向这些领域的创新动力不足,金融产品单调、同质,企业融资成本高企,这在县域地区尤为明显。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金融在县域地区的服务功能不足,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城市地区对县域地区“挤出效应”明显,县域地区沉淀下来的储蓄资源只有很小的比例用于当地经济发展,而县域经济又是经济和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节点,这个节点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彻底转型走向现代。因此,推动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普惠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银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银行业等金融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得到相应的支撑,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货币信用环境有利于市场主体充分了解各项政策走势并作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从而起到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如果货币信用环境波动过大,就不利于稳定经济,不利于稳定和扩大投资,因为投资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投资的决策要求有一个比较稳定和明确的预期。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反复波动、货币政策周期过快调整、利率和物价水平过分波动等,都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更不利于长期的国家竞争实力的上升。

我国货币政策是复杂的,因为我们是转轨型经济,市场处于成长、发育过渡之中,货币政策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更多,肩负的目标任务也更复杂,有的甚至相互冲突,协调起来的难度更大,这对我国的中央银行也要求更多、挑战更大。如何在这种挑战中去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货币信用环境,使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朝着巩固实业基础、增强国家长期竞争力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引入市场沟通机制,引入前瞻性预期引导,增加政策透明度。央行的一系列货币政策中也强调了要稳定市场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稳定的、可预期的货币信用环境要求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通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传导机制,使央行信息有效地传导给投资者。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南通港闸支行)

猜你喜欢
银行业结构性实体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