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课程“五要素”教学模式的探索——西藏民族大学的经验总结

2016-03-01 23:11:41王彦智
西藏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五要素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材施教

◆王彦智



政治学原理课程“五要素”教学模式的探索——西藏民族大学的经验总结

◆王彦智

摘要: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长期面临着课程的理论性逻辑性强且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撑与受教育对象的知识储备少和知识面狭窄进而导致理解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在教学改革中,着力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五方面进行统筹谋划,逐步探索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民族地区需要、多学科知识渗透、案例教学与“三层次实践教学”交融运用、研究型讨论提升构成的“五要素”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因材施教问题,对培养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材施教;“五要素”教学模式

《政治学原理》是西藏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新闻学等专业均需要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好与学好该门课程,有助于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深厚的政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政治立场。但是,由于课程的理论性逻辑性强且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受教育对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少且知识面狭窄进而导致理解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长期困扰着《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面对因材施教的重大问题,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课程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五要素”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课程“五要素”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及全国的大力援助下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西藏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政治性强,特别是在特殊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低起点的基础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学业基础极为薄弱,仍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学校发展层次较低和生源质量不高的现实,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长期存在着不少的困难,教学效果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为了能够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政治学原理》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

首先,进行教材的多次更换。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政治学科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出版的《政治学原理》教材就达90多种。西藏民族大学的教材均是由授课教师自选,教材科订购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采用赵宝煦主编的《政治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新世纪之前,主要采用王浦劬主编的《政治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和王惠岩主编的《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部被国内很多高校采用的教材。步入新世纪后,交替使用过杨光斌主编的《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孙关宏等主编的《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王浦劬再版的《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王惠岩再版的《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等十余种教材。同时,因教材体系庞大,内容较多,教师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删去部分章节。

其次,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如前所述,《政治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强和逻辑性严密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在一起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换言之,该课程的理论均是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的高度理论凝练和抽象,是人们为了解决理性和善治的公共生活难题而提出的理念和思想,并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政治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解释和分析,以便于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正因为如此,西藏民族大学的《政治学原理》课程多次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观摩村民自治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等。

最后,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经过教研室反复研讨,积极探索了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实习实践作业、PBL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较好地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迫使教师改变自身既是主导又是事实上的主体局面,使学生较为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会学习的能力。”[1]

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改革探索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客观地来说,这些改革的成效是非常有限的。关于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应当具有的环节和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的教材本质上就是西方的政治学,除了介绍政治学科发展史、阶级与国家、我国的政党制度等少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外,绝大部分是西方政治学的理论范式、观点和方法,并以此来审视中国的政治问题。[2]对于西藏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不仅缺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更鲜见民族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不仅教学成本高,安全风险大,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少额外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是,实践教学场景难找且大多数时候与教学时间不合拍。启发式和PBL等教学方法均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西藏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恰恰是比较害羞不善发言或没有能力参与讨论的,致使课堂频频发生“冷场”现象。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听不懂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学习兴趣不高,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总是有超过50%的学生卷面成绩不及格。

针对这些问题,在全面总结已有改革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对西藏民族大学的《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统筹谋划,从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五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探寻新的因材施教路径。

二、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五要素”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

西藏是我国一个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这种特殊性不仅体现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上,更主要体现在西藏自治区面临的特殊矛盾及其随之而来的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的艰巨而神圣的政治任务上。基于此,西藏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强调政治上可靠并愿意为西藏实现长治久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良好的治藏目标而奉献力量的人才,被通俗地称之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当然也是服务于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的。

针对实际需要,要想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教学目标上,突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对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即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能够适应西藏特殊工作环境,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教学内容上,突出与民族和宗教相关的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有用性并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方式上,突出多方法的交融使用,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听得懂,便于理解;教学评价上,突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五要素”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改革尝试,我们探索出可被称之为“五要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政治学原理》的确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强且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基础课程,当然也是政治性、价值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如前所述,过去的所有教材具有鲜明的“西方中心”色彩。针对这样的情况,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政治学概论》后,西藏民族大学立即采用了该教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十分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审视政治学基础理论、政治主体、政治过程、政治发展等每一个板块,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和方法贯穿到每一个教学内容之中。另一方面,十分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和党与国家政治建设方针政策的讲解,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养成学习与了解党和国家政治建设方针政策的习惯,把专业理论学习与方针政策的学习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

其次,民族地区需要。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达到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西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过程中具备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能够适应西藏特殊工作环境,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之能力,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每个知识板块中都适时融入民族与宗教、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和民族地区的政治治理等教材外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增加西藏政治稳定与发展专题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讲解和讨论。如此,不仅能够逐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认真思考和分析中国政治,而且能够从理论的高度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国家快速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西藏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为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为什么要不断强化“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能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讲解与讨论过程中,通过充分展示西藏自治区政治发展的伟大成就,能够不断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再次,多学科知识渗透。政治学作为一门探究人类如何过上良善有序公共生活的科学,最初是与哲学、历史学、法学等融合在一起的。尽管为了研究的方便和认识的深化专门分离出来并进一步分化为八个二级学科,但是,这往往会影响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西藏民族大学本就知识储备非常薄弱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知识脉络的构建。因而,从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来讲,注重对该学科原有知识体系的大致还原,“可避免人为割裂而造成的知识碎片化,使得学生更为清晰地把握知识原有的样态,更为全面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脉络,更为深入地理解该学科在全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教学效果上来讲,能够避免学生呆板、僵硬和机械地汲取知识,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并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习惯。[3]为此,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将该课程的学习安排在《法学概论》课程之后开设,另一方面,利用2 至3个课时,简要地介绍政治学建立与发展的学科背景和中外政治思想史的历史脉络等,大体还原该门课程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同时,布置《社会学的邀请》(乔恩·威特著,林聚任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书籍作为课外读物,学生自学并撰写读书笔记,老师利用晚自习时间给予批阅和辅导。这样,既能补充少数民族大学生学好《政治学原理》课程所必需的多学科基础知识,也能够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该课程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复次,案例教学与“三层次实践教学”交融运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方法是正常的,每位教师都在使用,怎样交融使用和针对不同对象恰当使用才是根本性问题。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课程讲授过程中,除了运用讲授、多媒体教学、实习实践作业等常规教学方法外,重点使用与西藏有关的案例教学和“三层次实践教学”两种方法的交融运用。一方面,注重使用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动案例组织教学,如通过PPT展示每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中,西藏代表团虽然因西藏自治区人口少的原因而成为人数最少的代表团,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了门巴族、珞巴族都有自己的代表这一事实,不仅能够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性等理论问题,更能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西藏政治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祖国是各族人民平等团结的大家庭之事实。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了“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围绕着新旧西藏的对比、西藏各族群众的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西藏的政治发展等案例组织课堂讨论;课外实践教学,以组织和指导学生亲身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民族与宗教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等热点问题展开研讨;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是充分利用西藏民族大学地处陕西的优势,组织学生到延安革命圣地参观考察,赴习仲勋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讲解为什么各族仁人志士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组织学生现场观摩村民自治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等。当课堂讲授的问题与西藏密切结合在一起,讨论的问题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时,过去“冷场”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大大提高。

最后,研究型讨论提升。研究型教学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是“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以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为平台,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4]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中也尝试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集中探讨如何提高西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如何维护西藏的政治稳定、西藏政治发展中怎样处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藉此,逐步锻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独立开发自己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了鼓励学生积极自学,大力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中,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成绩考核办法也做了一些调整,平时学习和课堂表现上的得分占到总成绩的30%,将过去单纯的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统一。

四、思考与讨论

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课程“五要素”教学模式,一方面,或许并不具备普遍性的意义和参考价值,我们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自学能力薄弱、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养成等现实基础而逐步探索出来的。另一方面,这一模式的实践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主要是教师感觉教学投入非常大,整个教学过程除了需要精心的设计和控制外,还需要在课堂外指导并组织学生到课外参观考察,学生需要阅读课外书目并撰写读书笔记和准备课堂发言讨论等。但作为一种课程教学改革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总会带来很多不适应,这是完全正常的。令人欣慰的是,近两年来,每个班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课堂和课外活动的发言中能够正确或基本正确地认识西藏有关的政治问题,可以说,他们逐步塑造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人格。在随后的调查中,认同“五要素”教学模式的同学占90%以上,认为课程改革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的占85%以上。同时,期末考试中,连续两年的及格率达到了80%以上。

参考文献:

[1]贺先志.研究式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政治学原理课堂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07,(17):130.

[2]奚广庆.对我国现代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几点看法[J].政治学研究,2008,(4):74-79.

[3]王淑琴.多学科支撑下的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教学研究,2014,(3):88-89.

[4]叶国荣等.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0.

※本文系教育部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ZG0500);西藏民族大学《政治学原理》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11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吝建平

猜你喜欢
五要素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07:40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41:04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6:05:09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00:57:41
写好读书报告的“五要素”
紫光阁(2016年10期)2016-10-08 10:43:54
解读文本“五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