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宣朝
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向宣朝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常会遇到学生习作的一些通病,比如:1.写作的开端,犹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抓破脑皮,就是不知如何下笔;2.写作的内容编造,无病呻吟,无真情实感;3.写作的语言空洞,言之无物,假话、套话漫天飞;4.写作的结果千篇一律,东抄一句,西偷一段,毫无新意等。
究其原因,除了受旧教材和传统教学因素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学生平时只看书本,对现实事物的了解仅限于书本文学的描述和刀光剑影的影像之中,或只停留在当时走马观花的一瞥之间,缺乏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缺乏对生活真情实感的体验。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结合我近几年的教学实际,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致董永舒的信》)。国画大师徐悲鸿也说过:“写马必以马为师”。可见观察的重要。观察是作者认识客观世界,获得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的重要途径,也是写作者必备的一个基本功。实践证明,是否注重观察,观察是否仔细和深入,同写作是否得心应手,同文章或作品质量的高低,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其次,观察事物要细致入微。无论是写人物,还是写事物,都应对它们的细微之处作深入、详细地观察。
1.观察事物应目标明确。观察不能仅仅停留在随意的看一看、听一听,也不能满足于“风景很美、湖水很清”的粗略印象,而是要有目的、有意识的把注意力指向或集中到某一事物或场景上去观察。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提出让学生有意识去观察事物的要求:布置观察某一特定事物的作业;记录家庭聚会的片段;写作某次旅游经历的日记等。
2.观察事物应仔细。观察事物时认真细致,选择印象较深的着重观察,“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避免“走马观花”。如有的同学写校运动会,由于观察不够仔细,运动员们跑、跳等的动作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只写了“有的跳高,有的跳远,有的跑步”。而另一同学则不一样了,写道:“只见扎西神态自若地走到助跑点,两手轻轻地抚摸着膝盖,然后飞快地向前冲去,跑到离竹竿前一步的起跳点,猛地腾空一跃,犹如一只轻巧的燕子,飞过竹竿。”只用几句话,就把这个小运动员跳高时的神态、动作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就是仔细观察的好处。
3.观察事物应抓住特征。抓住事物特征就是能够观察出事物最突出、最具特色、与众不同的一点,从而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例如鲁迅的《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作者抓住孔乙己喝酒时与众不同的这一特征,使一个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4.观察事物就应调动各种感官。观察是利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并不是只有眼睛看才叫观察。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尝到的,都属于观察范围。例如朱自清在《春》中写春风时就调动了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春风清新、和煦的特点具体可感地表现出来。在此,教师在布置观察的习作时,可要求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体验,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展开想象,丰富观察形象。观察事物时易受时间、地点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多是静态的、单一的画面,往往难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怎么办?可以通过展开想象来丰富观察形象。例如,在观察宗角禄康公园春天的柳树时,很多同学会写到“满树的绿枝垂了下来”,缺少美感。这时,不妨通过展开想象:给她来一阵微风“纤细的柳枝随风摇曳着她那婀娜多姿的身体,努力地在湖中留下她的倩影”,姿态美出来了;再给她加点斜阳“布达拉宫在微黄的夕阳下倒影其间,塔尖上好像还在闪着熠熠金光”,画面美有了;水中的鱼儿也不忘来凑凑热闹“如此醉人的美景,怎么也要留个影儿,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往上跳”,动态美展现了。
由此可见,把想象融入到观察中去,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更高层次的观察形象,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最后,要养成写观察笔记的习惯。不少学生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出门旅游,看了许多的新鲜事物,有诸多独特的感受,由于当时没有把这些记下来,过后写作却难以下笔,对此追悔莫及。因此,作观察笔记十分必要,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电脑等,或书包里的笔记本,把见到的精彩场面,听到的深刻语言,印象较深的人和事,或一闪即逝的灵感,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总之,观察是一个人思维语言等综合作用的智力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获得知识的源头。罗曼罗兰曾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习作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智力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观察能力,学生也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这样作文便是一件美的事情。
作者单位:拉萨市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