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
——以安徽歙县许村为例

2016-03-01 18:38叶亚军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遗存古村落徽州

王 微,叶亚军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徽州建筑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
——以安徽歙县许村为例

王微,叶亚军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徽州的文化遗存类型丰富,极具地方特色。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是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当地有许多建筑文化遗存。目前徽州建筑文化遗存的保护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传统建筑损毁严重,二是地方政府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和适度开发建筑文化遗存应当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二是唤起人们守护文化传统的意识,三是做好古村落的社区营造工作,四是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徽州;建筑文化遗存;许村;保护;适度开发

一、徽州建筑文化遗存概述

古徽州位于新安江上游,又称新安。在古代,曾有一些中原的世家大族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带来了儒家文化。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淫,徽文化内涵深邃,独树一帜,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留存至今。

明清时期是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剧、新安绘画乃至徽菜都自成一派,名扬四方。其中,徽派建筑所反映出的徽州建筑文化尤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卞利指出:“作为与徽州文书、徽州典籍文献一道,共同构成徽学研究三大基本资料支撑的徽州文化遗存,其内容主要是指历史上徽州人在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与生活中所建造和遗留下来的地面文化遗产及设施。”[1]徽派建筑作为中国汉文化圈建筑派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型于封建社会后期,在中国建筑史上堪称一绝。徽州是山环水抱之地,因而这一地区早期多为干栏式建筑,山越土著文化的特征十分显著。西晋永嘉之乱使一些中原的世家大族南迁至此,他们聚族而居。其后,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实现融合,古越人的干栏式建筑融入了中原四合院平房的型制特征,徽派建筑“有堂皆井”的特色逐渐形成。

自唐代开始,徽商逐渐崛起。徽商一般都会将报效桑梓看作十分重要的事情,因此,他们拿出大量的资金来修缮故乡的建筑。到了清朝中后期,徽商开始走向衰落,很多人本着“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思想,将大量的钱财带回故里,他们建豪宅,修缮祠堂,架桥铺路。徽州文风昌盛,“贾而好儒”的徽商十分注重资助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他们修建了大量的书院、书屋和私塾。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歙县紫阳书院、黟县南湖书院、婺源养源书屋、雄村竹山书院以及绩溪的考棚等,它们是古徽州文教发达的见证。

二、徽州古村落的典型——许村

明清时期古徽州境内修建了数量众多的建筑,这些建筑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是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拥有1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村古称富资里,历史上尊师重教,文风昌盛,先后出过大学士、进士、举人等48人[2]。许氏一族凭借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远离故土的徽州站稳了脚跟,到了北宋中叶,成为声名显赫的“徽州望族”。许村的风俗也体现出当地文教的昌盛,例如,许村舞狮的高潮呈现的是富有文化意蕴的场景——“五子登科”。

许氏一族的兴旺与其商业经营的成功也有密切的联系。明朝成化、弘治年间,许氏已在商界崭露头角。据《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记载,明嘉靖年间,许村已是“里生日繁,赀业充盛”。到了明隆庆年间,许村富商云集。“在城北四十里,平畴沃壤不啻数千亩。四山环合如城,第宅栉比鳞次,皆右族许氏之居焉”。当时,许氏一族的生意遍布大江南北,许氏一族甚至还发展了海上贸易。

许氏一族在从南宋到明初的300多年间迅速发展壮大,许村也日渐繁荣。在这一时期,许村修建了众多具有文教意义和商业意义的建筑,许村村落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许村建筑文化遗存保护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徽文化赖以产生和发育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徽州商帮的辉煌成为往事,国家的教育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徽州建筑文化遗存的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 传统建筑损毁严重

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明,认为徽州的牌坊、老宅院和祠堂是蒙昧、落后的象征,认为居住在老屋里是经济能力低下的标志。在当地,肆意拆除、损毁明清建筑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由于年久失修,一些老宅院的宜居程度大大降低。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许村很多老屋的水、电设施严重老化,屋子的采光、通风条件不好,消防隐患随处可见。一些人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而私搭乱建,造成了村子里新老建筑交错的混乱局面。

(二)地方政府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

在古徽州境内,像西递、宏村这样的世界级文化遗产,以及数量众多的全国和省、市、县 (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般都会受到较为妥善的保护。但是,当地还有很多未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被随意拆毁和不当修缮,导致古村落的风貌遭到了严重破坏。

建于明万历年间,俗称“大宅祠”的许村云溪堂,山墙上嵌有15块石刻的“云溪堂帖”,其中就有许国、董其昌、申时行等明代名家的手迹,珍贵异常。目前云溪堂的中进已倒塌,仅存的门楼和后进也是尘泥渗漉,杂乱失修,令人痛惜。另外,笔者在许村调研时还发现,当地的古建修护工作也不够专业。文化遗存的修护不同于普通建筑的修缮,政府应当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普查、鉴定、评价,而许村的古建修护工作大多交给了当地的工匠,政府并没有做好古建筑的评鉴和再设计工作。

四、许村建筑文化遗存的保护与适度开发

不科学的发展理念对徽州建筑文化遗存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现阶段保护和适度开发建筑文化遗存应当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建筑文化遗存是徽文化十分重要的载体,对其适度开发有利于扩大徽文化的影响范围。但是,对建筑文化遗存的开发不能只从眼前利益出发,毫无节制的开发会对建筑文化遗存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在对许村建筑文化遗存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目前,不仅要注意加强对单体建筑的保护,而且还要注意保持整个村落的风貌。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许村原有街巷的完整性,在对当地现有建筑文化遗存进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为后续的商业开发打好基础。文物修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对文物古迹较为集中的核心区域的修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来进行,而对一些建筑风貌已经发生较大改变的外围区域的修缮则可以相对自由一些。不过,即使是那些按照规定新增的建筑,其风格也应当与当地的文化基调保持一致。许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要想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就应当对通往村落的道路进行修缮,另外,为了吸引游客,还应当在村里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设施。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工作应当在资源和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能以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同时也要注意使新增建筑的风格和徽州传统建筑的风格保持一致。

(二)唤起人们守护文化传统的意识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逐步完善,《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一批法规相继出台,但是,我国的古村落保护工作一直效果不佳。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古村落原住民的文化遗存保护意识淡薄。我国的法律规定,即使是原住民,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也没有所有权。当地居民看不到建筑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其自身发展有什么关系,因而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不强。另外,像许村这样的传统村落,经济发展一般都比较落后,居民忙于生计,在保护建筑文化遗存方面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

保护建筑文化遗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因此,必须对古村落原住民进行宣传,唤起他们守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使他们将保护文化遗存上升到热爱家乡的高度去认识,增强他们保护建筑文化遗存的自觉性。

(三)做好古村落的社区营造工作

古村落原住民应当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主要作用,开发古村落,一定要使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深入人心。所谓社区营造,就是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地方治理来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凝聚居民的共识[3]。像许村这样的古村落,其社区营造的目标就应当确定为通过弘扬特色文化,引导村民经营文化产业,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美化,生活品质得到提升,使当地的经济得到发展。社区营造要因地制宜,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对许村现有的小型民间博物馆进行扩建,使其更好地承担起宣传本村文化传统的任务。此外,还可以创办村报,在村里的显著位置设置宣传橱窗,建设文化遗存传承基地等。通过使村民参与许村的文化建设工作,可以使弘扬传统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传统技艺世代相传。在当地营造珍爱传统、保护传统的氛围,有助于调动原住民参与古村落建设和改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投身建筑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

(四)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筑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因此,保护建筑文化遗存不能仅仅围绕建筑物本身做文章。许村有着崇文重教的传统,“天下第一等好事是读书”是村民的共识。另外,许村的儒商文化也十分兴盛,“贾而好儒”“乐善好施”是村民崇尚的儒商精神。许村人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他们对自然环境和乡邻的态度上,这种价值取向也体现在当地的建筑当中。在许村,村民和古村落已经凝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共同体,因此,保护古村落的建筑文化遗存,必须从宣传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做起。

只有充分挖掘古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源,搭建适宜的传播平台,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保护机制,才能有效提升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古徽州境内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当地政府可据此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如印制精美的书籍、制作手工艺品等);当地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政府可适当举办农事体验活动(如采茶、炒茶等),并使之成为特色旅游的重要内容;当地政府可以组织各种高规格的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论坛、研讨会),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介绍徽州文化。

五、结语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集中力量进行了现代化建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很多地方,GDP几乎成了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唯一指标,因此,打着“一切都要为经济让道”的旗号,以发展经济为借口破坏历史遗存的事情时有发生[4]。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生计模式,从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体现着民族的个性,承载着人类从童年到当下的所有记忆。只有将传统文化代代传承,才能使一个民族不断获得发展所需的养料。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升,但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却长期被忽视。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经济增长的速度趋缓,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日益凸显。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支撑。在现阶段,保护和开发建筑文化遗存要秉持科学的态度,要注意提升文物保护质量,同时要因地制宜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努力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1]卞利.徽州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学术价值[J].探索与争鸣,2004(8):38-39.

[2]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徽歙县许村镇[EB/OL].(2015-04-07)[2016-05-0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407/14/11005683_461274014.shtml.

[3]谢登旺.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J].社会文化学报, 2002(15): 65-70.

[4]尉程炜.发展经济要呵护好传统文化的“根”[EB/OL].(2015-02-09)[2016-05-05].http://www.wenming.cn/wmpl_pd/yczl/201502/t20150209_2445526.shtml.

【责任编辑王素】

2016-06-14

王微(1981—),女 ,安徽芜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民族学、文化遗产保护。

K879.1,K854.3

A

2095-7726(2016)10-0054-03

猜你喜欢
遗存古村落徽州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培中古村落文化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