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浅析习近平执政以来的中俄关系
李青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中俄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从“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框架出发,更加重视中俄之间的合作与发展。笔者从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出发,结合历史和现实,多层次地分析了中俄两国的共同利益、分歧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中国;俄罗斯;共同利益;伙伴关系
中俄关系历来都是中俄两国外交战略的重中之重。2000年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这个谨慎干练的“政治强人”把虚弱的俄罗斯带上了复兴之路,俄罗斯迅速增长的“肌肉”立即引起了某些西方国家的不安。我国也经历了相似的境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热点或焦点,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体系不相容,同样被某些西方国家视为巨大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共同遏制霸权主义,保持国际战略均势,就要大力发展中俄关系。
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非常重视中俄关系的发展。3年多来,俄罗斯是习近平主席留下出访足迹最多的国家。中俄两国迎来了两国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走出了一条结伴而不结盟和共同繁荣的新路子。俄罗斯知名政论家塔夫洛夫斯基在《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一书中对此有准确的描述:“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习近平把中俄关系推向了第二次高潮:扩大了经贸合作的规模、在国际舞台上加强了协调,更重要的是,莫斯科和北京之间、两国人民之间的信任和好感在增加。”俄罗斯前外长伊万诺夫认为,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新型的大国关系,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这种新型伙伴关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中国和俄罗斯并没有建立针对第三国的同盟或者联盟,中俄之间的合作有着自己的驱动因素,也有着自己的一些逻辑基础,它并没有对邻国或者其他大国构成威胁;其次,俄罗斯和中国并没有选择相互制衡,而是选择了相互补充,在政治、经济、人道主义和其他领域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曾表示,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在国家发展蓝图上有很多契合之处。“契合之处”涉及国家利益的实现。作为同样被西方世界排挤的国家,中俄两国在很多方面有着利益的一致性。
(一)维护两国制度的独特性,防范和抵御“颜色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即成长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大国。然而,在西方世界眼里,不融于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的中国始终是特立独行、令人恐惧的国家。随着21世纪的“一元现代性”走入困境,全球资本主义主宰下的民主向资本家利益严重倾斜,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中产阶级面临挤压,并导致国家机构经济社会职能减缩与维护公共福祉能力退化[1]。这些问题并没有使某些西方国家作出自我检讨,它们更加广泛地采用新媒体手段对中国民众的价值观进行侵蚀。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表示:“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我一直在想,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我相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做到的。”[2]
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领导人与中国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美国一直企图在俄罗斯周边搞“颜色革命”,普京的过于强势使美国感到很无奈,所以一直没有获得成功。为了防范“颜色革命”,俄罗斯出台了《非营利性组织管理法》,该法规定:各种非政府组织必须一年两次向俄司法部报告其收支情况和盈利状况,并将所有接受外国资助的非政府组织列入“外国代理人”名单。非政府组织一旦被列入“外国代理人”名单,它就会被取缔。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很多非政府组织受西方的挑唆、渗透和改造。
(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俄两国作为亚洲和欧洲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2015年5月9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俄罗斯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同年9月3日,普京也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这些情况表明,中俄两国希望在变化多端的国际形势中彼此信任、通力合作,使国际秩序朝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就是一个范例。上合组织是以新型国际组织的形象出现的,它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在这个平台上中俄两国以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发展观为指导,共同承担稳定地区局势、促进区域发展的重任。2015年7月10日,在俄罗斯乌法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弘扬“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合组织正因为有了中俄两国良好的战略协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才有了精彩的演出。
另外,亚太经合组织也把中俄两国置于区域性组织框架之内,共同致力于发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健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坚持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韬光养晦的政策使我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当今世界,往日的“低级政治”概念已很少被提及,经济利益成了一国兴衰成败的关键,即使是作为“高级政治”的军事实力,也只有以经济为支撑,才能得以维系。综合国力不再囿于军事实力的增长,开始涉及经济、文化、价值理念、社会制度等软实力因素。
我国在经济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凝聚民族智慧,减少很多争议和冲突。西方民主制度已经陷入了困境,社会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选举中被撕裂,社会很难形成一个共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旦陷入选举政治困境,就很容易呈现社会混乱和被撕裂的状态,如乌克兰、泰国等。我国作为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国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其次,经济规模庞大。我国人口多,市场规模大。13亿多人口在国内形成一个“雁型模式”:沿海省份先行先试,若做得好,然后再在全国推广。这样的做法就像海上的波浪一样,一波推一波,一浪推一浪,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也使我国经济在30多年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最后,后发优势。我国从曲折的道路中汲取了经验,接受了教训,也化解了不少风险。
俄罗斯的发展境遇相对来说有些困难。在经济上,其国有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55%,这是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和传承。到目前为止,俄罗斯依然有300多个城市是单一经济的城市,即一个城市只有一家工厂,或者说,为了建一家工厂,最后形成一座城市。垄断经济是俄罗斯经济的基本特色。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开始实行私有化,化出了一批寡头。在最初的六七年间,7个寡头控制了俄罗斯百分之六十多的经济份额,甚至开始控制政权。普京执政后采取一系列举措,消灭了寡头,把企业收归国有。现在寡头和垄断经济在俄罗斯已经没有优势,原因就在于企业百分之八十的设备已经超期服役20年以上。但是俄罗斯毕竟是传统大国,特别是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实现了很大程度的跨越式发展[3]。虽然俄罗斯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但是其谋求发展、促进国力上升的理念与我国具有共同点。
(四)谋求更为合理的国际秩序,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体系式微、“第三波民主”退潮、西方世界的没落和非西方世界的崛起,使得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传统美国式的价值观开始遭受质疑,“一元现代化”开始过渡为“多元现代化”。各国的博弈开始进入新常态,主要转向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的竞争。
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我国和俄罗斯一直没有被完全接纳,中俄的国家利益和民族性也不可能使其自身沦为美国的“听话的小伙伴”。普京在2014年度记者会上有这样形象的比喻:有时候我也在想,小熊是不是可以不要去抓小猪,平静地吃野果和蜂蜜,但是不要去骚扰小熊。可是做不到,他们总是企图用锁链拴住它。 如果他们取得成功,那么小熊马上就会被拔掉牙齿和爪子,把它变成动物标本;如果发生以上情况,那么也就不再需要这只小熊了。
熊是俄罗斯的象征,但这只“小熊”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是憨态可掬的,是无害的。这只小熊如果被西方国家抓住,即会“被拔掉牙齿和爪子,把它变成动物标本”,为此,俄罗斯民众会拼尽全力保护他们的“小熊”。这样的民族性诚然和当今的全球化有些格格不入,但也是俄罗斯争夺世界话语权,努力谋求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秩序的必然依托。
对于我国来讲,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使得我国在西方人心目中变成了一只“恶龙”,他们害怕我国崛起之后威胁其生存。但是,我国飞速增长的经济使得某些西方国家在处理世界贸易和国际事务时,又不得不把中国因素考虑在内,继而呈现像某些外国学者所说的“政治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的二元状态。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庞大的经济体系使其拥有了一些国际话语权,但在美国的帝国光环还未褪去之前,中国的话语权依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旧国际秩序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南北差距不断拉大,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且复苏缓慢,全球化与“去全球化”同步发展,地缘政治分量加重致使不少地区陷入混乱和“失序”困境,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等等。这些问题都表明由美国主导的旧国际秩序开始失灵,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亟待建立。要主导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就必须拥有国际话语权。
虽然中俄两国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其分歧和存在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深入了解这些分歧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使两国更好地进行合作。
(一)中俄两国的主要分歧
中俄两国的分歧缘于维护和平与稳定的理念上的分歧,理念上的分歧又缘于两国的“性格”差异。俄罗斯民族不是一个温顺的民族,从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到苏联的赫鲁晓夫,都是以“霸道”取得地区权力的。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历了一段低迷期,但在普京执政后俄罗斯民众埋藏在心底的民族性又被激发出来了,这样的民族性若控制得好,则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若一旦失控,则有可能演变为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我国与俄罗斯不同。古代中国就有“大华夏”的思想,并没有把周边国家看成是需要提防的对手,而是看作需要资助的对象。这种“天朝上国”的思想虽然需要摒弃,但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国民性格的宽容和温厚。如果说俄罗斯人是“霸道”的话,那么中国一以贯之的就是“王道”。在当今中国,其外交思想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的,不是以邻为壑,而是以“和谐”为治国精髓。
“霸道”和“王道”的分歧不需要双方通过论战使对方屈服,而只需要双方“和而不同”。这种态度不仅可以化解双方的分歧,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且可以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
(二)中俄两国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俄两国在东亚地区几乎是可以与美国匹敌的“两极之一”,但是其自身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俄罗斯存在的问题主要缘于经济。在经历了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已元气大伤,经济持续低迷了数年。普京执政后,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寡头、经济活动非官僚化等10项措施,使俄罗斯经济逐渐步入正轨。然而,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依然没有调整到位。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俄罗斯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2009年俄罗斯经济下滑,世界银行估计为负增长4.5%,俄罗斯提供的数据是负增长2.2%;2010年俄罗斯经济虽有回升,但同比增长率只有4%,2011年为4.3%,2012年为3.4%。从2009年到2012年,俄罗斯经济一直维持低速增长。
另外,俄罗斯经济面临人口的不确定因素。人口的萎缩和老化对它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1991年俄罗斯人口为1.5亿,到2002年底已减至1.44亿左右。若不实行鼓励生育政策,到2025年其人口将降至1.36亿左右。从俄罗斯维持经济增长和养活退休人员所需的劳动力规模,以及能投入战场的军队规模来看,俄罗斯的人口危机必将影响俄罗斯的国内生活和国际地位等。
在生产技术方面,俄罗斯的科技水平很高,基础科学也很发达,但是现在俄罗斯对创新却显得力不从心。普京也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试图摆脱对能源经济的依赖,但似乎又做不到。在能源价格高的时候,俄罗斯几乎把资金都投到能源上,当能源价格下跌时,又要开始救能源,这个恶性循环就像吸食鸦片一样。20多年间,能源在俄罗斯经济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4]。
与俄罗斯经济相比,我国经济前景看好。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城乡二元矛盾依然存在等。2015年年底,我国放开二胎政策,这也是缓解老龄化的一种有效措施。我国经济的崛起使某些西方国家心存芥蒂,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在国际上很可能受到打压或限制。由美国促成的TPP就是明显的例子,它设置了高门槛,阻止我国加入,企图阻挠我国在世界贸易中获益。但在今天,任何一个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如果缺少中国的加入都是不完整的,任何国际组织都无法真正将中国因素排除在外。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中俄两个民族也各具特色。历史和现实都使得中俄两国的发展前景广阔而明朗。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那样,中俄是友好邻居,也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俄进一步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促进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是两国共同发展繁荣的需要,也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维护好、发展好、巩固好中俄关系是双方共同的历史责任[5]。
(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可以说,油气资源是一国的命脉。前些年我国需要的油气主要从海上运输过来,且大多是从南海经过,而南海问题是近几年我国面临的棘手问题。如果被油气资源制约,我国将会在南海问题上陷入被动局面。而俄罗斯石油管道和中亚石油管道的打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国陆路运输油气的压力,而且使我国在南海问题上有底气,有牌可打[6]。
另外,在军事技术领域,中俄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2014年5月20日,中俄进行了海上联合军演。习近平在军演讲话中表示,这次演习是今年两军合作的重要内容,它将再次表明中俄一道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坚定决心和意志,向世界展示中俄战略互信和战略协作新水平。俄罗斯学者叶夫谢耶夫表示,中俄演习绝非偶然,它是向西方,首先是向美国发出的信号:俄中将建立新的军事政治关系。
(二)中俄经济合作的前景看好
中俄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两国的密切合作不仅有利于互通有无,而且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另外,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也给我国提供了参与开发的机会。俄罗斯东部地区和我国西部地区有相似之处——生存条件相对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口流失,但是该地区资源相当丰富,亟待大规模开发。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汉语人口占到了一定比例,这又为我国参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增添了优势[7]。
(三)中俄两国合作意愿强烈,深植民心
文化上的认同对两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增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信任感,从而降低两国的博弈成本。中俄两国已经举办了数届文化交流活动,使两国民众更为深切地了解了对方的文化。在俄罗斯的民意调查中,好感国家名列前三的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所以在增强我国在俄罗斯的影响力方面依然大有可为。除了官方举办的活动,民间的交流也需要加强,特别是加强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使两国对对方文化增进理解和包容,也可以为以后的友好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中俄应保持“不结盟”的战略伙伴关系
当今世界贸易关系错综复杂,早已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很高,所以两个大国之间开战的概率并不大。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同盟体系的想法是一种因循守旧的办法,是一种以冷战思维对付冷战思维的办法,是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体现[8]。所以,我国应该继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外交政策上灵活应对。中俄两国接近并不意味着中俄两国结盟,结盟会使一个国家丧失内政外交的自主性,甚至受制于人。现阶段中俄两国的“伴而不盟”即是最佳状态,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不结盟,共繁荣”是中俄关系健康发展的准则。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习近平主席总揽世界大势提出的重要外交理念之一。在新型国际关系中,主要大国之间的新型关系又是最关键的,在我国外交中占据优先的、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我国的外交政策明确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由此成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大国关系中,中俄关系又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外交主张表明,处理好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经济,而且是我国对外战略中的关键一步。
[1]朱云汉.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6.
[2]董学文.让文艺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没有藏身之地[EB/OL].(2016-02-05)[2016-06-03].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205/c143844-28113994.html.
[3]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02-105.
[4]能源:俄罗斯国力的生命支柱[EB/OL].(2009-01-07)[2016-06-03].http://money.163.com/09/0107/19/4V3
37A5900251LBO.html.
[5]习近平同普京会谈 把中俄关系推向更高水平[EB/OL].(2014-05-21)[2016-06-03].http://www.china.com.cn/fangtan/zhuanti/2014-05/21/content_32445895.htm.
[6]余建华.全球能源战略格局的可行性演进[N].香港文汇报,2011-08-29(B1).
[7]王海运.中俄能源合作的有利因素与制约因素[J].俄罗斯学刊,2011(3):5-9.
[8]季志业.伴而不盟的中俄关系[J].时事观察,2015(2):42-43.
【责任编辑李敬】
2016-06-08
李青(1990—),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国外交。
D822
A
2095-7726(2016)10-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