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微博在传媒公共性实践中的不足

2016-03-01 17:35李俊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6期
关键词:公共性微博不足

李俊婷

(作者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探析微博在传媒公共性实践中的不足

李俊婷

(作者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微博作为web2.0的集大成者,在传媒公共性实践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拥有了“围观改变世界”的力量。但是,微博在公共性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知沟造成的隐形准入门槛和选择性注意,造成了微博的同质化小众参与、网络水军和微博营销等私利渗透、话题的伪公共性甚至私人性等问题,导致微博公共性部分缺失。此外,微博也难以脱离网络平台的非理性表达束缚,情绪大于事实的群体盲思和极化现象屡见不鲜。剖析其不足,才能更好发挥地传媒的公共性,才能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

关键词:微博;公共性;传媒公共性实践;不足

早在1997年,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比特世界”的画面,19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然置身在互联网这个地球村里,感受到了技术带给我们的巨大冲击。微博作为web2.0的集大成者,将自由的话语权以最便捷的方式赋予了每个人,真正拥有了“围观改变世界”的力量。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微博在现实中的公共性实践中有独特的优势,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不足。

1 同质的小众文化

首先,虽然微博几乎是“零准入”的,但实际上存在着知沟造成的隐形准入门槛。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微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利用微博与其他公众进行有效沟通。截止2014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49亿。并且,城市网民几乎是农村网民的近三倍,初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占到将近70%。低龄化和低学历的网民关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达成的共识,难免缺乏权威性和合理性。

其次,微博是以私人为中心形成的社交圈,用户所关注的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朋友圈的信息,其选择性注意的行为,决定了微博信息具有窄播的特征。微博用户接收信息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他们更愿意关注与自己价值判断相吻合的事件,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公众人物或不感兴趣的事务选择屏蔽模式。所以,微博赋予了用户“个性、有特色”的使用体验,而弱化了公共性特征。

最后,微博中的话语权并不是平等的。大V或名人等意见领袖明显掌握着比普通微博用户大得多的话语权。虽然微博是一个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同一条消息,被普通用户转发和被大V转发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此外,这些意见领袖在公共事务讨论中的看法,会对其他普通用户造成很大影响,意见领袖的观点很容易受到其他用户的认同和追随。

2 交往互动的非理性

公共性的内涵,要求参与者必须具有完全的主观性来表达自身观点,并在没有任何强制性的交往共同体中实现。参与者必须具备一些交往性资质,简单来说,就是参与者必须能清楚阐释自己的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效理解他人的观点,通过顺畅的沟通生成公共舆论。而微博这个舆论场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群体极化和群体盲思的非理性表达往往含有民粹主义倾向。

一是“急站队”的敌我思维。面对公共事件,在微博平台参与讨论的公众经常缺乏对全局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是迫切地二元对立、分出“敌我”。之后,往往是网络暴力的实施,如微博口水战、互相攻讦谩骂、微博约架、人肉搜索等,极易导致舆论集体失控,涉及刑事案件时甚至引发媒介审判。微博上急站队的敌我思维造成群体的盲思,网友对事实的反应出现高度符号化和程式化特点,逢商必奸、逢官必贪,非理性情绪往往操控了公共舆论的形成。

二是道德制高点的圣母情结。民粹主义崇尚道德,然而,微博上极易出现依靠道德感召集公众参与讨论的情况,这极易引发公众非理性的、道德压制一切的圣母情结。官、富、星、智群体身份被单一化、刻板化,公众对这些群体的蔑视心理,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很容易被激发,与此同时,弱势群体往往能迅速得到公众出于道德的普遍同情和支持。因此,公众在讨论中往往会忽略事实本身,而是举着道德的旗帜,横行肆虐实施网络暴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医患纠纷事件中,公众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地支持他们认为是弱势群体的患者一方。

三是依附常识和情绪的简单思维。公众通过微博平台聚集起来讨论公共事务时,经常会出现忽略事实和专业原理本身,而用常识化的简单思维进行情绪化表达。民粹主义在微博舆论场就表现为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在不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的情况下,用喊口号式的方法来进行常识判断,非理性和情绪化地聚合舆论。

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说道:“任何力量过于放大,往往会模糊背后的真实”,公众自由的辩论一旦极化成情绪化的激愤,真实的公共利益不仅不能得到维护,反而被进一步侵犯,甚至带来无穷后患。

3 微博中的伪公共话题

“公共话题”和“公共利益”是传媒公共性实践的关键。然而,微博的一大特征是“碎片化”,大量的无效信息和无关公共利益的私人信息充斥着微博这个公共空间,微博信息泛滥、超载,信息同质化严重,成为影响其公共性实践的因素之一。

首先,微博中的很多话题本身是私人性质的。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平台,用户可在上面发布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文字、图片,晒自拍、晒美食、晒孩子,“晒文化”在微博日益流行。除了日常生活的展示,原创性微博中还有大量的人生哲理感悟、情绪发泄等内容,同时,微博也是一大“吐槽”阵地。在庞大的信息洪流中,关乎普遍利益的公共事务等有效信息,很容易被覆盖、被湮没。

其次,微博中还有很多话题是“伪公共性”的。所谓“伪公共性”,就是指该议题看似属于公共事件,实则与普遍大众和公共利益无关。这些具有伪公共性的事件多是一些带有八卦色彩、能迅速吸引人眼球的娱乐信息。其实话题讨论的关键并不在于事件当事人是否是公众人物,而在于事件本身是否关乎公共利益。因此,并不是有关公众人物的信息都是公共事务。这个原则在微博舆论场中经常被忽视。公众人物的很多话题虽然能掀起舆论狂潮,但是,并不具备公共性,而是属于私人领域的、“伪公共性”的。微博作为草根媒体,赋予大众话语权的同时,也在模糊着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私人空间一旦被洪潮般的舆论所侵占,传媒的公共性实践便也遭到破坏。

4 微博的私利入侵

公共性是一种伦理价值,它意味着远离商业利益和私人利益,不受权力的强制管制。然而,微博平台的舆论,难免被网络推手等盈利性机构的操作所侵蚀,微博上的个人信息也极易被谋求商业利益者盗取。传媒公共性实践中出现了偏倚市场、忽视公共利益的现象。

一是出于私利恶意灌水。网络水军通常出于炒作、恶意煽动、广告宣传、贪图利益等目的,故意在微博上“灌水”,传播不实信息,营造出繁荣的舆论景象。他们为了获得其他网民的广泛注意,策划出话题事件,发动网络写手对话题评论,雇佣大量网民“灌水”,从而引发围观。微博并不算是一个脱离私利的公共话题辩论平台,相反,微博营销已经变成了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专业的网络公关公司经常采用策划虚假信息,利用“僵尸粉”赚取口碑,攻击谩骂对手,有偿增加粉丝和转发量等手段实现营销目的。这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为了满足个人私利进行的讨论,不仅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混淆公众视听,而且扰乱了公共议程,形成虚假的舆论繁荣,淹没了有价值的公共议题和理性的声音。此外,这些水军的身份信息是虚假的,微博的公共性实践遭到破坏。

二是商业目的利用微博。大数据时代,用户在微博上的一举一动都留下了痕迹,微博上的个人信息处于公开状态,微博的发布、评论和转发,能定位出用户的喜好、习惯、职业等信息。广告商出于商业目的,搜集用户在微博上留下的痕迹,分析用户特征,了解用户的详情,有针对性地推送广告,不法分子甚至可以利用微博,对用户进行长期跟踪分析,实施犯罪。公共性的本意是为维护公共利益,在开放平台进行自由讨论。如果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公共性获取某种利益、达成某种目的,就违背了公共性本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不详.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2016-4-10]http://www.cnnic.net. 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 t20150203_51634.htm.

[2]朱燕.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0(11).

[3]魏永征,傅晨琦.“公众人物”不是“狗仔”报道的挡箭牌[J].新闻记者,2014(5).

猜你喜欢
公共性微博不足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微博雾霾图片报道分析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