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缘,吕汝泉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日本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116052)
试析宝塚版音乐剧《伊丽莎白
——爱与死之轮舞》
冯缘,吕汝泉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日本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116052)
《伊丽莎白》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德语音乐剧,被日本宝塚歌剧团引进日本之后,改编为《伊丽莎白——爱与死之轮舞》,已前后公演了7个版本、100余场,成为宝塚歌剧团三大经典剧目之一。宝塚歌剧团在对伊丽莎白进行了细致的表现之外,对于死神TOD的刻画极为成功,令宝塚版的《伊丽莎白》大有超越德语原版之势。尽管褒贬不一,但是宝塚的这种打破常规,却又不失艺术特色的改编,值得点赞及推广。
宝塚;音乐剧;伊丽莎白;改编
1992年,德国音乐剧作家 Michael Kunze 和 Sylvester Levay共同创作了著名音乐剧《伊丽莎白》。这部以巴伐利亚公主、奥地利皇后、匈牙利王后伊丽莎白·亚美莉·欧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的传奇一生为题材的剧作,当年在维也纳剧院首演之后,迅速风靡,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德语音乐剧。2001年3月,在德国埃森市开始上演的所谓“埃森版”的《伊丽莎白》几乎称得上是《伊丽莎白》粉丝心中的最佳版本。这首先要归功于德语在音乐剧中的发音优势,德语自身所具备的铿锵有力的特点令其他任何语种都无法企及,使得音乐剧具有气势磅礴和史诗般的观感。另外,主演琵雅·道韦斯(Pia Douwes)有着“欧洲歌剧女王”的美誉。在埃森版的《伊丽莎白》中,琵雅充分表现了一个充满灵气、娇俏可爱的伊丽莎白,又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一个嫁为人妇、饱受欺凌、母子分离、沉寂幽怨的伊丽莎白。她被死神纠缠时的内心波动以及对自由的狂热追求,也被琵雅演绎得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而更被粉丝津津乐道的,是琵雅超凡脱俗的歌唱天赋。琵雅那极具穿透力的天籁之音,令置身演出现场的粉丝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没有别的版本可以超越2001年埃森版的《伊丽莎白》[1]。
1996年,《伊丽莎白》被日本宝塚歌剧团引进,改编为《伊丽莎白——爱与死之轮舞》,凭借优美的音乐、华丽的场景、动人的舞姿、曲折的故事取得巨大成功,至今已前后公演7个版本100余场,最终成为与《凡尔赛玫瑰》《与风归去》(又名《飘》)齐名的宝塚剧团三大经典剧目之一。日本宝塚版的《伊丽莎白》被中国众多“哈日族”所挚爱。尤其是在“90后”与“00后”眼中,其江湖地位无人能撼。特别是1998版的《伊丽莎白——爱与死之轮舞》,凭借其强大的舞蹈实力和华丽的舞台效果,时至今日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当时主演男役姿月朝户虽为女身,但是其英俊潇洒的身段以及阴柔俊秀的气质,令其于举手投足间不怒自威,气场超强,令人叹为观止。姿月朝户那低沉且富有磁性的嗓音完美演绎了死神阴暗神秘的内心及忧郁唯美的神情。演技精湛、表演功底扎实的花总饰演伊丽莎白,在天真活泼、任性娇嗔的小公主与备受束缚、沉寂幽怨的皇室怨妇之间自由切换,令人赏心悦目、拍案叫绝,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宝塚歌剧团的经典演绎,使中国的《伊丽莎白》粉丝们深深爱上了“茜茜公主”,这些年轻的粉丝们根据《伊丽莎白》的谐音,自称为“一粒沙粉”[2]。
深受世界各国音乐剧迷追捧的《伊丽莎白》自1992年首演至今,已经在世界各地上演了难以计数的场次,享誉世界。本文将以日本宝塚音乐剧《伊丽莎白——爱与死之轮舞》(以下简称《爱与死之轮舞》)为研究蓝本,去探寻其魅力所在。
提起奥匈帝国皇后伊丽莎白·亚美莉·欧根妮,也许除了研究欧洲历史的专业人士之外,很少会有人知晓。但是说到她的昵称——茜茜公主,却是广为人知。20世纪50年代,由罗密·施奈德主演的电影《茜茜公主》三部曲,将一个天真浪漫、可爱率真的小公主形象诠释得入木三分。她与年轻俊美的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之间的爱情童话,为人津津乐道[3]。然而拨开童话的华丽外衣,《爱与死之轮舞》中所描写的却是一位既有着不幸的命运又政绩辉煌,同时充满了争议的传奇女性,这就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茜茜公主的真实形象。
(一)丈夫的懦弱
刚出场时,少女时代的伊丽莎白与电影描述的一样无忧无虑,小鹿一样灵动跳脱的她有时甚至像一个假小子活泼好动,她每天必须做的事是如何逃过讨厌的法语课以及无聊的亲戚聚会。然而当看完全剧,观众们却发现,童年生活的回忆越是快乐,就越能反衬出伊丽莎白婚后生活的不幸。不但她与弗兰茨的婚后生活不如电影里那么幸福美满,而且与弗兰茨的结婚是她一切悲剧的开始。
虽然丈夫弗兰茨为一国皇帝,但是实权却完全掌握在他的母亲——皇太后苏菲的手中。天性懦弱的小皇帝在政治上任人摆布,毫无主见。从小接受的封建教育使他的迂腐思想根深蒂固,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哈布斯王朝在他的治理下,国内外矛盾日益凸显。这样的弗兰茨与热爱自由、思想叛逆的伊丽莎白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瞬间被率性洒脱的茜茜所吸引。他们因为年少的冲动而结合,但是伊丽莎白的性格、信念注定了爱情不会成为她生命的全部。残酷的现实把他们的爱情逐渐消磨殆尽,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彼此的灵魂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越离越远,就像湖上的两只小船,即使近在咫尺,最终也会各自漂泊,向着不同的方向驶去。
(二)皇太后的强势
除了丈夫,伊丽莎白与皇太后苏菲之间的矛盾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苏菲的眼里,这个喜欢骑马、无视宫廷礼数的姑娘就是一个不可控制的野丫头,而儿子对她美貌的迷恋更是让这个一直身处金字塔最顶层的女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苏菲看来,作为皇后的伊丽莎白就应当忘记自我,将全部精力奉献给国家,并且像弗兰茨一样对她的命令绝对服从。可惜这些正是热爱自由的伊丽莎白最不能忍受的。为了驯服伊丽莎白,苏菲在皇宫内布置监视她行动的眼线,甚至不惜剥夺她对孩子的抚养权。然而,太后得到的却是伊丽莎白一次又一次强硬的反击。认识到驯服无望,气急败坏的苏菲竟然在大臣的撺掇下,想用给皇帝招妓的办法来破坏他们夫妻间的感情,而这起事件却成了压倒伊丽莎白与弗兰茨本就脆弱不堪的婚姻关系的的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伊丽莎白的偏执
当然,撇去所有的外部因素,人生悲剧的酿成,伊丽莎白自身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她从来没有意识到权利和义务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与弗兰茨结婚成为皇后是伊丽莎白自己一意孤行的选择,她将自己投身牢笼之后,不论是追求更多的权力还是取得更高的地位,她的最终目的都仅仅是利用这些去重新获得所谓的自由。可惜她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一国的皇后,权力也好,地位也好,获得的越多,所要承担的对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就越重,而这些义务所累积的结果是让她离自由的目标越来越遥远。
其次,伊丽莎白一直将自己所有的不幸归咎于他人。伊丽莎白是贪心的,她所选择的道路为自己赢得了爱情、金钱、地位和权力,但她依旧不愿为此而学会放弃,她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可是这世上的亿万生灵,又有谁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呢?
再次,伊丽莎白奢侈的生活习惯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为了保持年轻貌美来获得弗兰茨对自己的迷恋,她无视奥地利国内的饥荒,坚持使用牛奶沐浴。她虽然凭借自己的美貌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匈牙利俘获了一大批忠实的拥护者,甚至建立了多瑙河联邦,至今为人称颂,但在奥地利人民看来,无视自己国家人民的疾苦,将所有精力都放在无意义的外交上的伊丽莎白就是一个红颜祸水,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她被激进的革命分子卢凯尼刺杀身亡的不幸结局。
《爱与死之轮舞》以爱与自由为主题,以伊丽莎白的爱情历程为线索,以伊丽莎白的遇刺身亡为结局,结合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重要事件,用两个半小时将所有的矛盾冲突巧妙地融合,配以优美的唱段,构成了紧凑而具有节奏感的剧情。全剧既歌颂了伊丽莎白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也没有避讳她人生中所犯的错误,与《茜茜公主》相比,塑造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为伊丽莎白的命运唏嘘不已,但同时,该剧的情节也也引起观众对历史的反思,这些都是一部优秀的剧作所必须具备的[4]。
《伊丽莎白》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起的人物,那就是执着地爱着伊丽莎白的死神TOD,他的存在给这部原本正统的历史题材音乐剧增添了几分魔幻的色彩。而经过宝塚歌剧团的改编,在《爱与死之轮舞》中,死神TOD更是有超越伊丽莎白本身,被塑造成全剧主角的态势。虽然《爱与死之轮舞》从初次公演开始便被不少德国原版《伊丽莎白》的支持者所诟病,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恰恰是这一改动,给《爱与死之轮舞》打上了醒目的宝塚标签,成就了《伊丽莎白》演出史上无法替代的经典地位。
(一)宝塚歌剧团的特色
成立于1913年的日本宝塚歌剧团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歌舞剧团,也是第一个将西方歌舞剧的艺术形式引进日本的剧团,它尤其擅长精美华丽的演出风格。与一般剧团不同的是,宝塚的团员全部是未婚女性,男性角色由受过严格训练、称为“男役”的女演员扮演。宝塚男役在举手投足间均充满了男性所应有的坚毅稳重,同时也具备了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温和,无怪乎有人将宝塚的男役称为“女性理想中的男性形象”。这也是宝塚剧团享誉全球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剧团的这些特性,使得宝塚舞台上所演绎的死神TOD比其他版本多了几分阴柔邪魅的气质。
(二)伊丽莎白与死神的纠结
年幼时的伊丽莎白在与弟弟们玩走钢丝时不慎从高空坠落,从而与死神相遇。常年身处幽冥地狱的冥界帝王被美丽纯洁的少女所吸引,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从而放弃了掠夺她生命的机会。然而死神爱上了人类,人类却没有那么容易爱上死神,于是死神TOD由爱生恨,甚至不惜用推动民间革命的方式来加速哈布斯王朝的灭亡,逼迫伊丽莎白对生命绝望。
改编后的剧本对死神与伊丽莎白之间禁忌爱情的着重刻画,使得原本冷漠无情的死神具备了喜悦、愤怒、嫉妒等本不应该存在的感情。如果说德国原版的TOD仅仅是虚拟“死”的实体化,对伊丽莎白的爱仅仅是“死”对“生”的无差别掠夺与渴求,那么宝塚的TOD则更像是因为爱上一个凡人而坠落的神,爱情使他蜕变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为了得到爱人不顾一切的勇士。
(三)死神存在的意义
曾经有评论家认为宝塚歌剧团对于剧情的改编,有违原作塑造死神这个角色的初衷,甚至使得原本高雅的音乐剧落入了俗套。但是,这样的剧情在另一方面使得死神TOD的形象更加鲜活,给原本气氛严肃悲凉的剧情增添了几分宝塚所特有的少女情怀,从而缩小了音乐剧这种古典艺术与观众的距离感。另外死神与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恨纠葛,也增加了整部剧作的可欣赏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或是刚开始接触音乐剧形式的观众而言,这样的改动使得整个故事变得雅俗共赏,激发了不少人对音乐剧的兴趣。也无怪乎在近些年,年轻一代的音乐剧观众谈到《伊丽莎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认为是这部《爱与死之轮舞》了。再加上宝塚漫画一样精致华丽到令人咋舌的舞台细节,每一位演员都沉浸到角色里的倾情演出,都注定了《爱与死之轮舞》即使备受争议也无愧经典之名[5]。
在电视、网络媒体大行其道,快餐文化泛滥成灾的今天,舞台这个戏剧文化最先孕育产生的地方,其实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失去生机。从西方的百老汇到东方的宝塚,舞台之上的艺术家们不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聚光灯下描绘着梦想的篇章。从传统的戏剧名著到近些年备受追捧的动漫游戏,音乐剧正在以自己强大的包容性和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观众,培养着一辈又一辈优秀的剧作家和演员,而这些也源源不断地给音乐剧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宝塚歌剧团建团百周年之际,《爱与死之轮舞》又将换上全新的演出阵容再度上演。当帷幕拉开,音乐奏响之时,聚光灯下伊丽莎白的一颦一笑将点燃每一个文艺少年的舞台之梦。
[1]季军良.魅力永存的《茜茜公主》[J].电影文学,2011(10):107-108.
[2]廖明智.宝塚歌剧团:日本歌剧界的奇迹[J].歌剧,2008(11):54-57.
[3]张抒,王云.欧洲式音乐剧的典范[J].上海戏剧,2014(2):12-13.
[4]邹慕晨.对宝塚歌剧团演出题材嬗变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71-74.
[5]苏东花.日本戏剧舞台上的奇葩:宝塚歌剧[J].黄河之声,2009(23):90-91.
【责任编辑郭庆林】
2016-05-23
辽宁省成人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成人高等教育专项科研课题(LC1328);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396)
冯缘(1993—),女,江苏泰州人,见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吕汝泉(1974—),男,辽宁金州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I106
A
2095-7726(2016)08-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