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一)
师:(指名逐段读课文并梳理全文)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课文读完了,我们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思考)
生:课文写的是小钱需要骨髓移植,台湾青年捐给了他骨髓,小钱获救了。
师:他说出了故事中的人物(板书:小钱),还提炼出了故事的起因—骨髓移植。(板书:事件)
师:还有谁来说?
生:主要写的是台湾青年抽取骨髓,为小钱治疗白血病。
师:谁给小钱治疗的?生:李博士。
师:什么时间?
生:1999年9月22日。
师:好。(板书:时间)在哪儿做的手术?
生:杭州市做的。
师:这个是地点。(板书:地点)
师:同学们,我们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如果抓住了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就可以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出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时间、地点、人物和一组词语)词语中描红的字都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如果你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几个,那是最棒的。现在,拿出你的作业纸,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开始写,师巡视。)
师:注意开头空两格。写字姿势要端正。(师继续巡视)
(生写)
师:有没有写好的?好,你来读一读。
生:主要写了李博士给台湾青年做骨髓移植手术。手术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手术不得不暂停,李博士却用余震的间隙给小钱搭起了生命桥,这种崇高的血脉亲情是十分让人赞叹的。
师:你是一个概括文章的高手,注意是“给台湾青年抽取骨髓”。
生: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小钱躺在病床上,此时,李博士在台湾给台湾青年抽取骨髓,在杭州给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非常清楚,两岸同时做了手术,拯救了小钱的生命。好了,同学们,学以致用,学到的词语能用上是最重要的。
……
同样是“写”,细细琢磨,我们至少有以下几点启迪:
1.先说后写。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并不急着让学生写,而是给足时间思考,想好了再说,说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之后的外化过程。说后再写,给学生一个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写的训练科学化。
2.指导方法后再写。学生口头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准确地提炼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核心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并适时板书,加深印象,引起关注,给学生以直观的方法指导,真正地授之以渔。
3.自由选择开放式写。这一环节写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教学宗旨。教师将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组成的词语大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有选择性地使用自己所需的材料——词语,再添砖加瓦——串成句,最后建构起文章的主体框架——主要内容。整个写的过程,学生根据自我所需,自由选择,其乐无穷。
(二)
师:小钱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骨髓,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群人。在拯救小钱的过程中——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骨髓移植时间表”)这是二十四小时的大营救,(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这是跨越海峡的大营救。二十四小时,紧张地进行大营救,小钱,得救了。
师:(课件出示:第二天,1999年9月23日的清晨,小钱苏醒了,一缕阳光透过病房宽大的玻璃窗洒在病床上,洒在小钱仍显苍白的脸上。他向窗外望去——)他向窗外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怎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呢?请你接着写两句话。
(生思考,动笔。)
师:他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他看到的云是什么样的?他看到的鸟是什么样的?他闻到的花香是什么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劫后重生的小钱,他眼中的这座城市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继续写)
师:两句话就行了,好句子不在多而在精,谁来读读?
生:他看见了湛蓝的天空,美丽的花儿,听见了欢快的鸟叫声,望着天空,他的眼前似乎浮现出台湾青年那写满祝福的笑脸。
师:掌声送给她。
(掌声响起)
生:他看到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美丽的小花和小草,还有快乐的小朋友正在做游戏。
师:心情好了,他眼前的景色也是美的。
生:他看到的天是那么蓝,他看到的水是那么清,他看到的树是那么绿,他听到的鸟叫是那么动听,他闻到的花是那么清香。
师: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因为生命已经重新在他身上开始了。他的生命之花将继续绽放,他的心情好了,景色也是美的。同学们,小钱得救了,但是许多人经历了怎样一个不眠的夜晚?在这二十四小时里,哪些人为搭起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做了什么?哪些人的做法让你深深感动呢?
……
一朵即将凋零的花朵在众位好心人的挽救、呵护下,重新开放。第二天,当他醒来睁开眼睛向外望去——教师创设情境,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续写的环节:他会望见什么呢?学生还未开始写,教师开始引导:他望见的天是什么样的?他望见的云是什么样的?
这样的写,充分以文为例,有借鉴,有铺垫,输入再输出。学生写得轻松,写得扎实,写得方向更明确。这样的写,方法更细致,效果自然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