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利峰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出示: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同学们想一想,乡亲们在怎样的情况下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生:乡亲们请姥姥剪纸,姥姥剪得好,乡亲们就当着“我”的面这样夸姥姥了。
生:乡亲们看到“我”,回想起姥姥过去给他们剪的作品,发出了这样的赞美。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读乡亲们的这段话时,就像是说给谁听?
生:说给文中的“我”听。
师:如果让你想象当时的情境,你能够想象出来吗?
生:我的周围站着许多人,大家七嘴八舌地夸赞姥姥,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师:是呀,就是这样的感觉。我们来读这段话。自己先练一练,一会儿,我请同学来读。
……
情境创设是朗读训练的前提。作者笑源在《姥姥的剪纸》一文中赞美了姥姥的心灵手巧。通过这段文字的朗读,学生就能感受到姥姥的这一特点。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之中,不但有利于读好这段课文,更重要的是定好了整篇文章朗读的基调。如何让学生进入情境,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创设了朗读的语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其中,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姥姥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
出示:我不解地问:“牛干啥驮着兔子?”
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噢!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嚷着还要。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姥姥问:“看明白了吗?”
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是说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呐!”
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
师:同学们,在这段对话描写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和姥姥之间怎样的情感?
生:他们很亲密。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从提示语中姥姥的“笑”和“搂”看出,一个神情,一个动作,让我们感受到姥姥对“我”非常好,把“我”当成她的心肝宝贝。
师:因此,我们应该怎样读好姥姥的话呢?
生:带着浓浓的爱意来读。
师:除了姥姥对外孙深深的爱,我们还可以从这段话中读出什么来?
生:从“牛驮兔子”“在一个锅里吃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姥姥的依赖和爱。
师:大家想一想,你的姥姥是怎样关心你的?你又是怎样和姥姥在一起玩耍的?
(生答)
师:现在,大家明白这段质朴的文字中包含的浓浓情意了吗?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扮演姥姥,一个扮演文中的“我”,把这段文字读一读。等大家读完了,我们请同学上台表演。
……
在朗读训练中,学生的情感激发非常重要。学生的情感参与朗读,就能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在与作者同振共鸣的过程中,获得非常真切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渗透到文字中以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更容易读出真实的感情。《姥姥的剪纸》中这段对话描写反映了“我”和姥姥的亲密无间。教学时,通过挖掘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物之间的情谊,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和文本表达的情感产生链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座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动情,达到了与文本共鸣的效果。
出示: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师:课文的这段文字首先写的是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姥姥的一幅剪纸作品的内容,然后写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之情。
师:哦,这里有两部分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读好这两部分内容呢?
生:前一部分是姥姥的剪纸内容,我们应该用舒缓的语气来读,描绘出姥姥剪纸作品的意境之美。
生:后一部分是作者直接表达了对姥姥的思念之情,读的时候,应该用低沉的语气,带着对姥姥的感激之情,读出对姥姥的无比怀念。
师:前一部分关于剪纸作品的描写是个铺垫,后面这一部分则是作者情感的喷发。下面,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生练读。个读、齐读等。)
……
思维在场的朗读是走心的朗读。在朗读指导时,如果加进了相对应的思维活动,就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清楚文章“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教学《姥姥的剪纸》这一课的结尾段,朗读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写法,读出内容,读出写法,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还知道了作者行文之法,且学习、积累,并逐渐将其“法”为己所用。朗读教学做到了以生为本,读有所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