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维 言意兼得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

2016-03-01 15:38:15张程玉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11期

张程玉 杨 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设计意图】

理清恐龙演化成鸟儿的过程,感悟科普文有条理的叙述及用词准确的表达特点,既是《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凸显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可依托学生对恐龙世界的浓厚兴趣和年段特点,围绕课文中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把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表达方法的领悟有机融合起来,让读懂内容与领悟表达相得益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科学家通过化石探索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变成鸟儿的研究过程及进化过程,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3.抓住重点词句段感悟科普说明文有条理的叙述及准确表达的写法,体会科学探索的严谨和求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感知大意

1.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一号题:检查三个生字。读准它的音,再组个词,谁愿意来试试?

(课件出示:吨钝顿)

二号题:词语认读、理解。

第一组:凶猛 笨重 茹毛饮血

第二组:轻盈 敏捷 凌空翱翔

(1)指名读,随机正音。

(2)“茹毛饮血”是什么意思呢?听老师读下面一段话,看看你能不能明白“茹毛饮血”的意思。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3)这两组词语分别用来写课文中的哪两种动物?

2.感知大意。

同学们养成了课前认真预习的好习惯,生字词掌握得很好。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谁给大家说说?

3.小结过渡。

同学们在预习中已经读懂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知道科学家通过发现、研究、求证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二、直奔重点,深入探究

(一)抓要点,练概括,知内容

1.激趣引入。

相信同学们都对“恐龙的一支是怎样演化成鸟儿的”这个问题感兴趣吧。让我们跟随作者穿越时空去探究一番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恐龙演化成鸟儿的过程是怎样的?

2.分层阅读。

这长长的一段,不容易读明白。如果把它分层,读懂了每一层的意思,也就容易读懂这一大段的意思。老师帮你们把这段话分好了层次(课件展示),下面我们一层一层地读。

(1)举例示范。

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层主要讲什么?(指名读)

(课件出示: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教思路:我们要抓住一句话的要点,可以边读边这样思考——这句话主要讲什么(或谁)?它怎么样(或干什么)?找到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词语连串起来,就抓住了这句话的要点。

比如上面这句话主要讲的是什么呢?(第一种恐龙)怎么样呢?(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我们通过抓关键词概括为:恐龙出现。(板书:恐龙出现)

(2)举一反三。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后面几层,也像这样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练习归纳每层的要点。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顺势引导,相机板书:后代繁衍——身体变化——学会飞翔——变成鸟儿)

3.概括大意。

我们运用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方法,读出了作者介绍恐龙演化成鸟儿这一漫长过程的几个重要阶段,它们分别是“恐龙出现——后代繁衍——身体变化——学会飞翔——变成鸟儿”。你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来概括地讲讲恐龙演化成鸟儿的过程吗?

(根据学生的讲述进行点拨: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了恐龙演化成鸟儿的过程,很有条理。)

4.总结学法。

阅读说明文学会概括要点,有助于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抓住说明的主要内容。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二)品词句,析写法,悟表达

恐龙变成鸟儿的演化过程是那么的漫长,可作者仅用简短的四百来字就给我们介绍清楚了,除了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在表达上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让我们继续细细地品味吧。

1.分类比较。

句子一: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的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1)这是作者介绍恐龙庞大家族的一句话。读起来不仅能感受到恐龙家族的庞大,还对恐龙家族有清晰深刻的认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合作朗读。

(2)师生合作朗读:

师: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生:有些恐龙则四足行走。

师:我读的是两足奔跑的恐龙,你们读的是——

生:四足行走的恐龙。

师:一个奔跑,一个行走,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恐龙的行走姿态不同。

师:但它们都是在介绍恐龙的——(行走姿态)。

(3)同桌练读。

后面两个分句又在介绍恐龙哪些方面的不同特点呢?请同桌对读思考。

(4)指名对读,师生讨论。

师:一个几十米、数十吨;一个小巧、不足几公斤。这又是在介绍恐龙哪方面的特点?

生:恐龙的大小。

生:恐龙的体型。

师:有些凶猛,有些温顺;有些吃肉,有些食草。这是在介绍恐龙的什么呢?

生:恐龙的性情不同。

(5)师生分类引读。

是啊,庞大的恐龙家族形态各异,它们的行走方式不一样……;它们的体型差异很大……;它们的性情更是大相径庭……。

(6)发现分类说明的方法。

你发现作者介绍庞大的恐龙家族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作者正是抓住恐龙在“行走、体型、性情”三个方面的特点来分别介绍的,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分类比较说明。作者也用了一种特别的标点符号——分号。这样一分类比较,不仅把恐龙的特点介绍得非常清楚,句子也显得很有条理。

2.有序介绍。

句子二: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1)请同学们默读这个句子,思考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恐龙身体变化的?完成后面的填空:

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化:骨骼中空——()——()——()

(2)学生填写后对照小结:这句话作者按恐龙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有序介绍它们身体的变化,条理清楚。

有条理地叙述是科普说明文的一大特点,今后的阅读中注意体会。

3.用词准确。

句子三: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个句子,它们有什么不同?(第一个句子多个“大约”)

(2)你从“大约”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引导: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用上“大约”一词更真实,把“恐龙出现时间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3)寻找用得准确的词语。

句子四: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请同学们读读、找找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很准确?然后交流分享。

(4)自主发现文中用词准确的句子。

课文中还有不少表达准确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找找,想想句子中的哪些词不可缺少。学生读后汇报交流。

4.小结:用词准确是本课表达上的又一特点,也是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色,阅读时一定要用心体会。

(三)巧迁移,学运用,习技能

科学家揭开了恐龙的一支演化成鸟儿这个谜。恐龙的灭绝至今还是一个谜,我们也来大胆想象一下恐龙灭绝的原因,写一段话,写的时候注意用上“一些、可能、也许、估计、说不定……”这类表示猜测、想象的词语,让意思表达得更加准确。

三、总结内容,拓展延伸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究,我们不仅理清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还体会到科普作家通过有条理的叙述,用准确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表现出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课后练习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向别人讲一讲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去搜集、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让恐龙灭绝之谜早日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