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2016-03-01 15:05:58杨志刚王先平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杨志刚 王先平

创新创业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杨志刚 王先平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其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社会发展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社会的需求,我国高校也在积极尝试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已被我国大学广泛采用。然而,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有效机制等诸多问题。本文就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进行探讨。

创新创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

一、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一个人的所有教育阶段,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学教育阶段。然而,传统的家庭教育轻视孩子的个性成长;大学之前的学校教育都是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在转,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教育又存在诸多不可预料的风险。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几乎落在了大学教育的肩上。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组织上,我国大学多采用班建制,按班级组织教学,学生所学课程内容、顺序及进度等均严格遵循国家或学校的统一规定,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在课程设置上,虽然绝大部分高校都实施了选课制和学分制,但学生自主选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许多专业甚至无法开设所有的选修课程,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则更不可能,因此学生很难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上,为节省成本,多数学校推崇大班授课,教师在讲台上满堂灌,而底下的学生心不在焉者众,即便是认真听讲的学生,也只是牢牢记住老师所讲的话而不去思考。以上种种问题仅是大学教育诸多弊端中的冰山一角,反映了当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就必须改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必须因材施教,在大学教育中引入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培育适合大学生个性成长与发展的土壤,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唯此,方可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个性化指导和教育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改变学生自主选课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创业技能。在现有机制和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阶段乃至所有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二、现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978年,我国在一些有条件的大学试行恢复学分制。为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施,部分院校开始尝试实行导师制。如今,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在我国多所高校实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1.导师制的认识有误区

(1)认为导师制是学分制的附庸。引入导师制的重要目的是指导学生选课,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因此,很多学校将导师制当作学分制的辅助手段,对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导师制在学生个性塑造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与价值。

(2)认为导师的职责就是指导专业知识。很多学校虽然实施了导师制,但是对导师的职责没有明确规定。多数导师不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不知道“导什么”和“如何导”。不少导师将自己定位为专业课程指导教师,以解答专业课程中的疑惑为主。

(3)认为导师是“什么都要导”。有些学校认为只要是指导学生的工作,都是导师的职责,因此导师要关心学生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的方方面面。这其实混淆了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将导师当作了“万金油”。其实,“什么都要导”的结果必然是“什么都导不好”。

2.生师比过高

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生师比不得超过18∶1,但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与专职教师(不计兼职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比例一般都超过18∶1,很多高校甚至达到30∶1。如果实施全员导师制,即便将兼职教师和有专业背景的行政人员都聘为导师,平均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也在20人以上。由于指导的学生过多,导师不可能为指导的每一位学生都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导师制实施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如何配置有限的师资来满足为数众多的学生的需要成为导师制实施中凸显的问题。

3.缺乏有效机制

许多学校虽然明确规定实施导师制,但是缺少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考核制度。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管理部门没有开展导师制的经验,二是学校管理部门希望各学院先吃螃蟹,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没有学校的统一部署和管理,各学院的导师制管理也是无章可循,无规可依。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与监督制度,指导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久而久之,优秀导师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打击,其工作热情也会随之下降。虽说指导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光靠道德约束而无制度约束最终还是做不好事情的。

4.导师指导能力欠缺

作为导师制实施的主体,导师要帮助学生规划人生,拓展其所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做人做事。要胜任上述工作,导师除了具备高尚的品德、精湛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高超的指导技巧,涉猎学业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多个领域。现实中,很多导师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是对专业领域外的知识关注较少,并且在指导经验和技巧上有欠缺。很多学生反映导师指导的内容或泛泛而谈或枯燥乏味,缺少实际意义。

三、解决途径

1.针对认识误区问题

认识误区的产生原因在于很多高校虽然推行了导师制,但是并不清楚导师制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没有意识到导师制对人才个性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明确导师制的定位。解决途径也很简单,就是从头开始学习导师制,或组团学习考察或邀请专家培训或组织全校讨论。这个学习过程必须是由上而下的,只有领导的认识误区解决了,教师的认识误区才能解决。当然解决的前提是自身意识到存在认识误区问题,如果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则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

2.针对生师比过高问题

以30∶1的生师比为例,如此高的生师比,要实现全程全员导师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分段实施导师制,譬如,采用“1+2+1”的模式,将导师制分为三个阶段实施。一年级新生实行全员导师制,为每一位大一新生分配一位指导教师,每位教师指导的人数不超过10人;其后两年,实行精英导师制,遴选精英学生进入各专业方向的技术俱乐部,由俱乐部导师给予相应的指导;进入大四,精英学生自动退出俱乐部,所有学生接受毕业设计导师的指导。同时,为了让二三年级的非精英学生也能得到指导,应为每一个班配置一个专业班主任,俱乐部也有相应的进驻和退出机制。

3.针对缺乏有效机制问题

在我国导师制并不是新鲜事物,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即是导师制的雏形,国民政府在1938年即规定在大学全面实施导师制(后因故取消)。关于导师制的实施,历史上应有相应制度可供参考;国内自1978年恢复导师制以来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可供学习;实在不行,就“拿来主义”,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制度。学习借鉴前人或他人先进的制度是解决导师制运行机制问题的捷径,摸着石头过河,闭门造车式的探索其实是不智之举。

4.针对导师指导能力欠缺问题

学校除了重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外,还应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培训进修、参观学习、经验交流都是促进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适当的奖励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由于导师的工作职责太多,并非每个导师都有足够的能力胜任所有的工作。可将导师的工作细分,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和专业能力分派不同的工作。譬如,专业能力强的担任专业导师,阅历丰富的担任人生导师,企业资源丰富的担任就业导师。

[1]张燕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特色分析[J].教育学文摘,2014,(8).

[2]杜先伟.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58-159.

[3]秦继新.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20-21,24.

(编辑:王春兰)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编号:1203197)和重庆文理学院第三批特色教学项目“信息工程专业通信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015)的研究成果。

G715

A

1671-0568(2016)20-0135-02

杨志刚,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系统评估;王先平,重庆文理学院软件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SOA、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河南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