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生态文明意识:内化嵌入及外化机制

2016-03-01 15:05蔡昕卓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内化高职生评判

□蔡昕卓

高职生生态文明意识:内化嵌入及外化机制

□蔡昕卓

生态文明意识之于高职生“内化至心,外化成行”,极具重要性,这既是全球日益严峻生态形势的紧迫呼唤,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更是持续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应然吁求。高职生生态文明意识亟须通过内化嵌入变为世界观,借助机制外促养成行为习惯。

高职生;生态文明意识;内化嵌入;外化机制

作为承接原始文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的崭新文明样态,生态文明(“绿色文明”)正逐渐进入公众视域,并备受重视。探赜索隐,生态文明勃兴的客观和主观之深层动因乃全球范围生态危机的一再加剧与人类主体认知水平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意识之“内化至心”及其“外化成行”,是高职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过程中受众认识实践的“两个阶段”“两大飞跃”,二者相互依存,彼此影响,思想行动齐发力,合力实现高职生知行合一。

一、高职生生态文明意识“内化至心”之嵌入进路

1.生态价值观内化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观”“统摄”下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文明“肆虐”至今,导致人类遭遇严酷的生态危机:科学与人文分裂,价值理性全面式微,工具理性恶性膨胀。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主张,不止具有工具效用、商品价值的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我们应坚持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和谐共生的思维理念,科学考量人与自然的内在逻辑,倡导物质索取与精神追求的一致,秉持合理的利益理念,惟有如此,方利于人类和自然协同进化以及人类和地球的持续发展。当前,首先要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引导高职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自然观来认识、审视、阐释各种问题,正确厘清生态价值观。其次,要让高职生明确认识到自然生态是生产力中极重要部分和基础性因素,生态文明乃上层建筑之重要构成。再次,要引导高职生内化整体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即深刻把握复合生态系统的“三性”(时空统一性、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

2.生态道德观内化

生态道德观既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彼此关系,又是人类步入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吁求和自身道德“升级”的逻辑必然。生态道德观必须遵循横向维度“代内平等”准则和纵向维度“代际平等”准则,即:每位个体在获取生存环境免遭污染、享受健康生活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保护后代健康生存的责任、义务;每位个体都有责任、有义务爱惜他人和其他生命体,剥夺他人和其他生物物种正常生存权是非道德的。当前,生态文明教育须要求高职生把道德责任、道德义务和生态责任、生态义务统一起来。学校可对高职生开展生态学知识、理念、准则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

3.生态审美观内化

基于认识论分析人与对象审美关系之传统审美观,断言“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凸显的是一种审美感受、审美体悟。生态审美观强调美是自然本身价值与人类精神价值的契合、融通,物体之美既是其自身价值的一个鲜明表征,又是其展示自然的一种价值彰显。生态审美观主要基于存在论的维度来考量人与对象审美关系,将人与自然的机缘统一、协调起来。罗马俱乐部 (Club of Rome)创始人贝切伊认为环境问题就是一个文化态度问题。生态美学之主旨正是通过“更新”人们的文化认知、文化立场、文化观点,以审美的态度面对自然、评判自然,确立场所意识、故园意识、乡愁意识、诗意栖居意识等。因此,给予高职生生态审美观教育,使他们在对美的动态追求中不断增进对外在自然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持续内化主体的审美素质。

4.绿色消费观内化

过度消费不仅是一种认识偏差、价值扭曲,而且是对地球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以节省资源并提升生活品质为旨趣的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健康的、科学的、合理的。适度消费是一种有节制而不铺张地追求物质财富、崇尚精神价值和心灵享受的体现,它不仅契合自然本性、生态要求,同时更遵循人之为人的本性。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消费对象、数量、程度、方式等方面不违背可持续发展思想,不能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这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深度道德认知和强烈的道德情感。应鼓励高职生适度消费,注重消费合宜性,倡导绿色消费之风。比如,鼓励购买绿色产品,大力培育绿色消费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抵制各种过度消费以及一次性消费等非生态文明的生活模式、消费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异性受到了损害或者被破坏了,同时,贪得无厌、铺张浪费和荒淫无度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可能称为幸福的时代。”

5.生态忧患意识内化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是一种责任精神、使命情怀、担当意识。要向高职生一再告诫,我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极端严重,我们尤需忧患意识,甚至悲剧意识。作为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彼此交融、同生共长的生态文明,是人类针对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适时给出的应对之策,凸显了人类之于自身发展史的深沉忧思。生态环境恶化沉疴有自然维度诱因,但主要症结是人类主观的不合理行为及功利主义思想,是以天灾形式显现的人祸。因此,高职生应弘扬主体意识,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对生态问题防患于未然的时代风尚。

6.生态法治意识内化

目前,我国涉及环保、生态的法律条文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环保法》,同时《刑法》也有若干条目专门惩处损害环境的行为。环境法制教育涵盖环境3层面(权利、义务、责任)的教育。通过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增强高职生的生态法治意识,使他们真正知法、严格守法、全力护法,在律己言行的同时,坚决制止、勇敢检举各种破坏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高职生既要选取环保、生态的法律条文中与自身生活密切关联的内容进行学习,尤其是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的。同时,还应该了解相关国际法,如联合国已出台的有关全世界空气、海洋、生物以及其他环保方面的法律条例。

二、高职生生态文明意识“外化成行”之促成机制

1.教书育人促成:用好用足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

一是打造、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开设与生态文明教育深度关联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专题讲座,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且有一定强制性、约束力。其次,任课教师充分“挖掘”各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灌输,促其行为养成。二是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引进专业教育之中。首先,专业集中施教,给予一定课时讲授本专业必需的生态知识、理念和环保意识、技能。其次,在实操、实训、实习中,对节能、降耗、排污、废弃物如何处置等,必须仔细施教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严格要求。三是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马克思告诫“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高职院校教师,无论教专业课还是教“两课”,都要积极参加生态文明教育的培训、调研、交流、访学、考察,让教师通过系统理论学习和深入田野调查,对高职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内化“致知”、外化“见行”有更全面、深刻、透彻的感性体悟和理性提升,尤其是教师必须有一种生态文明的情绪、情感、情怀。其次,鼓励、资助教师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探讨、课题研究、学术论坛,要求教师全面优化教学内容和教授方式,把每门课程所蕴含的生态知识、环保理念有效地“传输”给学生。其实,高职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同向发力,同时用力,从而形成高职生生态文明意识外化行为习惯之促成的“联动合力”。

2.文化育人促成: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美国生态思想家唐纳德·沃斯特 (Donald Worster)曾警示世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一要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生态校园文化。如对校区整体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校园各生态景观精心设计,赋予生态文化内涵和环保文化意蕴。二要立足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载体多样的课外生态教育活动,扎实培育生态文化。比如,结合各自专业及兴趣、爱好,成立各种生态文明社团、环保组织,观看、评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音影视频,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赛、歌咏赛等。三要结合各地各校具体实际,与附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园区“联创共建”,如组织高职生到生态保护区等实践基地进行现场学习、实地考察、一线调研、研学旅行,接受生态文化教育。

3.环境育人促成:积极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要以“绿色校园”“硬环境”育人。基于生态系统观视阈,一所高职院校本身即一个生态子系统,要在校园中建立内化人文精神的院校景观环境,让一花一草、一枝一叶、一砖一瓦都具备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做好校园绿化、美化、生态化等相关建设工程的“硬件”,共同组合为生态文明校园环境的物质载体、“有形环境”。二要以“无声、无形育人载体”“软环境”育人。要将生态文明思维、习惯等教育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服务性、感染性于一炉,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高职生平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规章制度、管理模式,现行的抑或长远的,都要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工作习惯、生活方式,以便形成有利于潜移默化高职生的育人环境。

4.实践育人促成:建构生态实践养成机制

对于高职生来说,要让他们置身现场,在获得情感认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关心、喜爱、践履。首先,要从日常生态行为规范的养成开始,“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实践”,比如倡导不乱扔果皮纸屑、不破坏校园花草、不浪费饭菜、爱惜纸张、节约水电等,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意识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其次,组建环保宣讲社团、生态活动小组,师生合作或指导学生投身企业、融入社区、走进村镇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再次,注重利用本地已有资源,选取高职生寻常所见的环境问题,如雾霾等污染问题,了解企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实情,析论深层原因,寻求科学对策,切实让高职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在领悟中思索、在思索中行动。

5.评判机制促成:建构完善生态文明素养认定机制

一是借助综合素质评判体系。将生态文明素养引进高职生综合素质评判体系,实施生态文明素质拓展学分制。比如,学工部应科学设置评判对象、评判类别、评判项目、评判分值、评判部门、评判时间,评判类别可涵括4大类(生态思想道德素质、生态科学文化素质、生态实践具体效果、生态社会服务效果)。二是借助选修课。高职生通过选修生态文明和环境教育课程,采用笔试、面试、竞赛、操作等方式评判他们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的把握程度、运用情况,不合格者必须重修,获取一定的生态文明选修课程学分方可毕业。三是将生态文明知识和环保素质引进专业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训、实操的考核内容中。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唐纳德·奥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M].候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编辑:秦俊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中国梦视域下高职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编号:D/2013/03/133)的研究成果。

G711

A

1671-0568(2016)20-0124-03

蔡昕卓,法学硕士,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内化高职生评判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评判改革自有标准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