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教学方式摸索

2016-03-01 15:05王红伍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课外孔子中职

□王红伍

中职历史教学方式摸索

□王红伍

历史课是培养青少年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之一,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中职历史课教师应该结合中职生的身心特点,采取灵活、多样、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学会一起协作学习,将历史知识学习延伸到课堂内外。

中职历史;教学方式;摸索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会消亡的,而一个歪曲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有前途的。学习历史是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对此中职历史教师肩负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然而中职历史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如今的中职生大多是“90后”,被当今的网络、电子产品冲击,他们中间很少有人能安静地坐下来读历史书籍、历史故事,他们对过去的探索、对历史的学习不是很积极。

笔者所任教的艺术专业学生除了极少数文化课和专业课都很优秀外,大部分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认识、古文阅读能力都十分薄弱。有一大部分学生甚至是先主攻专业,等专业考过后在临近高考前几个月拼命采取死记硬背,希望来提高历史科目的分数。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刺激学生对过去的探索及对未来的追求,激发学生学好历史的兴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努力尝试,针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了以下几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与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兴趣,那么其自主学习的热情会被极大地激发。历史学科本身的一大特点就是知识点繁多,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丰富多彩。故事本身就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当然,作为历史故事,首先应当是力求真实,再就是情节生动,适于口头表达。而笔者认为历史故事的运用应从课外、课内两方面进行。

1.课外运用

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热情。历史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名家大作,也可以是报纸杂志。当然,信息量最大的就是互联网了,如今学生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上互联网查找资料,于是,笔者便推荐了几部著作给他们,有唐浩明的《曾国藩》、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在激发学生兴趣这一方面,感觉收到的效果还不错。

2.课内运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概括性极强,鲜活史实叙述较少,这也是高中教材本身的限制。尽管初中教材有一定的弥补,但如何在具体高中课堂教学中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应引起重视。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是课前预习,可以是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于整个教学中。

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讲述了早期儒家的一系列基本主张,也知道从春秋战国到秦朝乃至汉初,统治阶层都未将其立为正统,倒是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了《史记》世家中,但作为史学家,他也只是客观地记叙了孔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后,因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被奉为权威、正统,孔子的亲和形象就被肃穆取代了。第3课“亲明理学”如果董仲舒还只是让孔子变得肃穆,那宋朝的理学家们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议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家体系“理学”后,加上明初朱元璋的极力推捧那孔子就只剩下威严了。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到这里一股清新而至,尤其李贽提出的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可以说这是较早的主张回归人性化孔子的主张。通过历史故事,讲述真实的人性化的孔子,结合教材讲述的儒家思想的演变,了解孔子是如何一步步神话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区分神话的孔子和人性化的孔子,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唯物史观。

3.情境教学法

笔者在课堂中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挖掘和发现史实,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笔者在上必修三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第一部分选四个学生分别饰演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要求扮演者作简单生平简介,并说出自己的代表作和自己的主张,这就要求学生提前去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在课堂上情境再现,自己表演,加深印象,学生饰演后用多媒体展示出四位思想家的主要主张,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冲突方面去分析,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有趣,课堂中有笑声、有亮点,无形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总是不断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只局限于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会渗透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透过历史事件分析,熟悉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在讲“一国两制”时,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放映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盛况的录像资料,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笔者把自己去香港旅游时拍的一些照片展现给学生,如有代表性的紫荆花广场、雄伟的香港回归纪念碑、迷人的维多利亚港。通过活生生的图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回归后的香港的繁荣,可以加深学生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探究法

艺术专业学生活跃,他们很愿意一起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必修三第14课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用多媒体展示出材料,然后给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结合材料与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然后分小组选代表发言,笔者在学生发言后从中体西用的背景、含义、根本目的、实践、结果等方面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二中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就是中体西用的实践,而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则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回顾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吃透教材,理解历史知识点,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了浓郁的历史氛围,培养学生小组协作的能力,学会一起讨论,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走进历史,感知历史,亲近历史。

四、课内课外自主探究学习

中职历史教材通过导读、课堂阅读、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活动建议等栏目,引导学生课内课外进行探究思考。中职历史课教学不应拘泥于课堂,可以延伸到课外。例如南京大屠杀教学中,提出问题:对南京保卫战的分析,对日寇暴行的思考,对安全区的解读,对历史的反思,中国为什么设立国家公祭日……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课外去探讨,引导学生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有关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和理性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渠道的探究学习方法,提升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课前小组合作,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论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阅读《拉贝日记》等历史读物,了解南京安全区的有关史实。观看《南京大屠杀》等原始影视资料,课堂上还让学生模拟表演大屠杀的场景,加深学生感性认识,也可以进行辩论比赛,激烈辩论后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历史真相,更加严肃地思考历史问题。布置学生写历史小论文,通过学生上网收集相关资料的行为,促进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呼唤和平。整个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将教学内容延伸到了课外,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中职的学生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多才多艺,另一方面文化课相对较差,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就更需要一线老师不断摸索,依照学生不同特点采用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历史课堂才能更加高效,更加丰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吴强国.浅析中职学校开展有效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彭德峰.浅谈中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8):128-129.

[3]徐丽.中职历史授课方法浅说[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21): 113.

(编辑:郝 婵)

G712

A

1671-0568(2016)20-0090-02

王红伍,湖南省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课外孔子中职
孔子的一生
小满课外班
孔子的一生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