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教法探讨

2016-03-01 15:05刘东明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课件计算机考核

□刘东明

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教法探讨

□刘东明

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是大学普遍开设的课程,开课对象通常为各专业低年级学生,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的编程语言。该类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相比,理论内容较少,强调操作性与实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更好地使用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本文从教学安排、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对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法进行探讨,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提供参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法

二十年前,在大学中讲授计算机课程,最大的难题在于内容的展示,比如具体软件的操作过程、程序清单的讲解等。近年来,在高校范围内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较好地解决了内容展示的问题。但是,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课堂气氛不活跃、讲解不直观、教学效率低下等。

因此,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应该从教法上不断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课堂教学以关键内容演示为主,实验教学以现场测试为主,结合其他的配套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整体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材与课件的使用、课程的考核方法、课代表的职责与产生方法等方面。

1.教学内容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尽量避免大而全,抓住核心环节,关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注重知识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例如在编程语言方面,应该牢牢把握住C/C++这条主线,介绍面向过程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两种思想,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开发使用的主流工具,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2.教材与课件的使用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同时考虑两种情况:一是计算机领域发展较快,知识体系更新迅速;二是相关的基础类书籍种类繁多,内容大同小异。因此,可以不限定具体的教材,只向学生推荐几本较好的参考书,给学生广泛的选择余地,同时可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上课使用的课件,一定要由教师亲自制作,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每轮教学都要进行更新补充,加入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增加知识的实用性。课件的基本内容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新的内容要有机地与旧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制作完成的课件,除了教师上课时使用外,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预习与复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3.课程考核方法

由于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应该适当安排对于实践环节的考核,课程的总成绩可以采取实验考核与试卷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两方面的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

4.课代表的职责与产生方法

课代表的职责,除了代表学生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外,在实践环节中还担负着辅助教师完成考核任务的作用,这点在后面再进行详述。

课代表的产生方法也很重要,最好不要由教师指定,让学生毛遂自荐,评判标准是是否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和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每个小班可以推荐一名课代表,并且选举其中一名学生担任总代表,具体负责课代表之间的联络、实验课的安排、建立网络群组等项工作。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旨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在课前将课件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共享使用,便于预习与复习。

在课堂上,教师不必追求内容的大而全,应该以实例讲解为主,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选择精辟的实例,由浅入深,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课程的内容,掌握主要的知识点。教师对于课堂演示的内容,应该在课前反复演练,力求熟练、准确、高效。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两个方面:讲解的过程要完整流畅、表达的思想要简练清晰。在这两方面的关系上,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核心。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因此教师的经验在其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为了防止设备故障及操作失误等情况,在上课之前还应该准备好一些应急方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置,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采用随机提问、有奖提问(课前准备些小礼品)、答题加分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每个知识点讲解完成以后,可以进行短暂的休整,与学生交流一下,加深学习的效果,让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节奏感。

讲解的具体内容,每个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课前的准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内容由浅入深,例子不必太多,但每个都要讲透。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逐步展开难点,突出重点,让学生顺利掌握相关的内容。下面通过一个实例,展示课堂讲解的具体过程。

实例:编一个程序,实现两个整数的加法运算。

该实例通过一道简单的题目,讲解程序设计的大致过程,包括:算法、容错、界面、趣味性等。

1.算法

先简单给出算法的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进入具体的编程环境(如VC++、CodeBlocks等),一边分析一边从无到有地编写程序,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完成程序的设计过程。在具体演示时,不要盲目追求编程的速度,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对于重点的语句一定要讲解清楚。算法实现后,由教师对编好的程序进行完善,如算法的优化、格式的缩进、内容的注释等,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

2.容错

程序完成后,调试运行通过,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程序设计结束了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讲解程序容错的必要性,引出“容错”的概念。然后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何让刚才编完的程序具有容错的功能?让学生提出方案,并且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得出最优化的方案,最后给出“算法”的准确概念:一个必然能够结束的计算过程,是一个从需求(输入)到结果(输出)的闭环结构,并且强调算法对程序设计的重要性。

等到学生对容错的原理充分理解后,再着手进行程序的完善,增加具体的容错语句,可以先考虑下列几种情况:未输入内容、未输入数字(如输入字母)、未输入整数(如小数)等,分别增加相应的容错功能。

3.界面

对屏幕的布局、信息的格式(字体、字号、颜色、位置)等项内容进行调整,使显示的内容更清晰、更直观、更简洁,更方便于用户操作。

4.趣味性

可以在上面的基础上,对程序功能进行扩展,将程序改编成游戏的形式。例如,可以增加随机出题、现场打分的功能,在题型上可以设置选择题和填空题等几种形式,答对后及时表扬,答错后及时鼓励。于是,这个程序就变成了一个益智类的小游戏,给小学低年级学生制作的、在学习中使用的一个实用的软件。

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给出“市场”与“用户需求”概念,告诉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还可以进行实际的应用,将程序转化为市场上的商品,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思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

若时间有限,不一定在课堂上将这个游戏程序编完,但教师应在课前把完整的程序编写完毕,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理解实际的编程过程,感受编程的魅力所在。

三、实践环节

在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方式。

通常的做法是,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学生上机完成。但这种方式由于缺少具体的考核环节,往往使实验过程流于形式,达不到锻炼学生编程能力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形式具体化:

首先,实验课采用竞赛的方式,教师当场公布题目,学生分别独立完成,完成后由学生本人在成绩表上签名,按名次获得相应的分数。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激励形式,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度较高,想要得高分,就要在课前充分准备,达到一定的实战水平。

其次,以小班为单位上实验课。比如一个大班有四个小班,每次实验4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3学时,然后集中竞赛1学时,四个班按顺序分别进行实验,每个班只占用1学时。这样,并不会增加总的实验学时数,也不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和机房的负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竞赛前使用自己的机器进行练习,有效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每次实验前,可以将实验内容(知识点)明确告诉学生,还可以提供相应的参照程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现场给每个小班出的题目,在难度上要保持一致,内容不要过于复杂,达到考核的目的即可。实验时,教师应该事先打印好实验成绩登记表,每个学生完成后自己签名(姓名、完成时间),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现场组织方面,教师负责维持总体秩序、监督学生签名、现场答疑等。总代表与各班课代表负责解决具体问题和现场答疑。

在成绩评定上,应该遵循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对于出席的学生可以给一个基础分(5分制的2分或3分),这样,在实验成绩汇总时,学生之间差距不会过大,以此来保持学生的自信心,避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放弃的想法,主要由最后的试卷考核来决定总成绩。

课代表不参加现场的竞赛,单独出题进行考核,题目可以由教师出,也可以由其他学生在上课时现场出,难度要稍大一些,课代表在实验之前完成题目并传给教师审阅。

每次实验结束后,下节课可以安排实验总结课(1课时),讲解具体的实验题目和课代表题目,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公布优秀的学生名单,激励学生做好后面的实验。

四、其他措施

其他措施,主要包括免修、答疑、与学生沟通等事项。

一般情况下,基础课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对于已经掌握了课程内容的学生,适当给予“免修”的政策。想免修的学生自己提出申请,教师进行一定的考核,通过考核就可以免修。免修学生不计实验成绩,总分就是试卷考核的分数。

答疑可以利用上课前后的时间,在教室中直接与学生沟通,效率较高。此外,还可以利用网上的群组和电子邮件等方式,随时与课代表和学生进行沟通。

此外,还可以大力开展MOOC教学,将视频课件上传到公共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给学生的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教师应提前录制MOOC教程,课堂教学与MOOC教学尽量不要重复,MOOC教程注重系统性,课堂教学突出知识点,将二者有机地结束起来,以期得到良好的效果。

五、展望

对于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来说,最理想的教学方式是实践化的教学,在机房中上课,学生人手一机,边讲解边操作。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机房设备与场地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只适合于小班上课,目前在很多院校还难以开展。

[1]王娟,庞荣波.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

[2]黄莺,储柱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分专业教学方法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

[3]姜建.高校公共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教学方法探讨[J].河南科技, 2012,(12):35.

(编辑:郝 婵)

G642

A

1671-0568(2016)20-0068-03

刘东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据库应用、数字媒体技术。

猜你喜欢
课件计算机考核
计算机操作系统
内部考核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