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校创客空间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

2016-03-01 15:05常耀中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创客校园空间

□常耀中

建设高校创客空间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

□常耀中

引进高校创客空间,有助于从文化、制度、人员素质、硬件和平台建设方面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文章介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比较分析了高校和创客空间在创新创业教育要素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分析了高校引入创客空间来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并提出高校引入创客空间以改进五方面要素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客空间

一、概述

当前,中国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等收入国家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央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政策也密集出台。2015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的意见》;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创新创业要求培养更多懂创新、会创业的高等人才。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校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理念、实践、师资、教学、平台上不断改革完善,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任,在建设创新型强国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在上述时代与政策背景下,高校要不断摸索新的路径和方式,培养出更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创新创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创新创业教育则是综合创新和创业理论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成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具备五方面要素:要有推崇创新和创业的校园文化;要有支持创新和创业的制度保障;要有懂得创新和创业的人才资源;还要有支撑创新和创业的硬件条件;要有协同创新和创业的配套资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生由来已久。从1989年开始,共青团、科协和教育部等单位联合主办高校挑战杯竞赛,每两年一届,推动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1999年,国务院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师生兴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教育部组织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随着政府推动和院校努力,高校在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动创业就业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薄弱之处、各方面要素仍然需要改革完善,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还较落后、校园创新创业文化还不浓厚、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还较单薄、创新创业讲授和实验课程还很落后、创新创业交流与协作平台还远未建立等,这些不但限制了高质量和多数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而且不利于校园创新创业与社会创新创业之间的对接。

近年来,创客空间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强劲的创客文化,而且推动了紧密的创意创业交流协作,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潮,产生了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的创新项目和创业企业。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视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成为其会员;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创客文化和创客空间模式也开始向校园传播,在欧美国家以及中国的一些院校出现了校园创客空间,不仅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也培养了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技能和企业家精神的学生创客。由此可见,把创客空间引入校园并加以推广,将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本文将就如何建设高校创客空间、推动校园创新创业展开讨论。首先,分析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在文化、制度、设施、学生、师资、产业化平台等方面的特点并与创客空间相关要素特点加以比较,分析各自的短长。其次,对于高校如何引入创客空间,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薄弱之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硬件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策略。最后,就引入校园创客空间、发展校园创新创业进行小结。

二、高校与创客空间比较分析

20世纪末以来,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创业逐步加入到高校功能中来,形成了高校教学、研究、服务和创业4大功能。尽管关于创业型大学所应有的软硬件条件尚无理论定论,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实现是与创新创业活动本身性质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活动和开拓性的经济行为,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投入大、实现风险高、持续时间长等主要特点,对于创新创业者技术积累、创新能力、冒险精神、资源投入等有着较高的要求。霍兰德指出:“创业型人格由自我概念、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人格特征等构成,其中创业兴趣是其核心。它是在遗传、教育、活动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可见教育和环境在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来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校园文化、机制体制、人才素质、硬件投入、平台建设等环节有着很高的要求。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对应高校四大功能要求,承担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创新创业产业化的工作。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发展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科研设施、师资力量、就业指导、竞赛展示等要素。但是,制约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因素仍然较为明显。

第一,创新创业文化在校园里不浓厚。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标准化考试形成了灌输式、被动式、一对多的教育方式,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动手能力、批判性精神和合作互动意识。功利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不注重长期性的文化建设。而创新创业活动不仅需要批判性思维、独立性思考、开拓精神,还要注重实践精神和分工协作意识,因此需要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来加以熏陶和催化。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机制还不健全。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是一项投入大、风险高、时间长的开创性活动,但是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考核制度、保障制度和协调机制尚未充分建立起来。在教师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学生学分计算、学位授予、就业发展方面的相关创新创业考核制度还不充分;对于创新创业资源投入、时间保障、部门配合的相关保障制度和协调机制还不健全。这使得师生在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还有较大的顾虑,施展不开手脚。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素质欠缺。导致创新创业人才综合素质欠缺的原因有很多:在课程设置和课纲编写上,创新创业课程种类较少,课时较少,内容较为陈旧,缺乏新颖案例,缺乏动手实践的训练;在教师资源安排上,校内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创业经历,知识结构不完整,很难在产品研发、商业计划、融资贷款、企业设立、经营管理上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

第四,硬件投入不足。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安排中对于创新活动的实验室软硬件资源配置不足。实验室设施设备和其他资源主要服务于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不能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创意设计和制作加工活动的工具设备和专业指导。特别是公共的、开放的创新实验室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动手学习和研发实验的需要。

第五,平台建设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性运用、多分工环节的相互配合,注重通过产业化打通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没有紧密的专业协作和产业对接,就难以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先进产品,带来较高的社会生产力。目前,高校的各专业院系之间在课程安排、师资交流、学生互动上还很不充分,不利于不同专业、不同院系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思想碰撞、合作创新;高校与产业界之间,包括与产业企业、科研机构、咨询机构、投资机构等互动较不充分,不仅缺乏对行业市场需求的正确理解,而且无法借助产业资源和力量,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程度较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努力建设校园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打通校内外各部门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协作的渠道。

2.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发展现状

创客空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混沌电脑俱乐部,为创客提供了一个创意交流和设计制作的物理空间。2010年,美国的噪音桥创客空间把全球创客运动推向了高潮。2010年,中国第一家创客空间在上海成立,在短短几年中,创客空间已经遍布于中国的主要城市。创客空间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项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2012年,超过1.8万个创客项目通过Kickstarter众筹网站筹资,达3.2亿美元;深圳柴火创客空间成立4年,注册创客数超过1000人,产值达到5000万元。创客“创作”经历从培训、到创意、到原型、到成品、再到产品的5个阶段,创客空间在每个阶段组织相应内外部资源服务于创客及其项目。

在文化氛围上,创客空间倡导创新、开放、共享、协作的创客文化,在这里兴趣得到尊重、失败得到宽容,分享得到鼓励,创新得到回报。

在体制机制上,创客空间采取会员制管理,学习、创意和原型阶段通过分享式经营租赁方式来安排硬件和师资,为创新创业提供讲座培训和活动指导;在成品和产品阶段通过综合性产业化服务方式来引入内外部产业化资源、通过利润分成、代理费用、股票分配等激励机制,促进利益共享、推动项目和成果转化。

在人才素质上,初学者、普通创客、专业创客都可以加入进来,参加兴趣课堂和进行设计制作,逐步培养起创新创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空间会邀请全职、兼职或义务的内、外部技术导师和创业导师来进行讲座和指导,这些导师在科技创新发明、企业创立管理上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

在硬件投入上,创客空间经营者不仅提供工场、教室、展示室、洽谈室等操作空间和办公设施,还提供3D打印机、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Arduino单片机、多媒体电脑系统等工具和设备,以供创客分享使用,创客只要缴纳少量的会费、材料费等即可使用。

在协作平台上,在创意实现阶段,创客们会组织起各种项目团队来协作配合共同探讨;在产品化阶段,空间将会邀请和联络各类供应商、工程师、科学家、风险投资人、管理咨询专家、律师、会计师、企业家、贷款人、众筹网等资源加入进来提供各类产业化服务。创客空间会设立线上空间(如网站、论坛)或者线下空间(如咖啡馆)来为创客和产业界人士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展示、洽谈的平台,促进项目开发和产业合作的进行。

3.高校与创客空间差异

基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和创客空间在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上的主要差异。在文化上,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还不浓厚,相比于创客空间而言,灌输式教学、被动式学习仍然为主,缺乏创新思维和自主思考。在体制机制上,高校缺乏像创客空间那样的活动组织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在人才素质上,相比创客空间,学生缺乏有效的创新技巧、制作方法和创业知识的指导培训,指导教师在实践环节和产业视野上存在较大不足。在硬件投入上,相比创客空间,高校缺少专门的、开放的物理空间来服务于创新创意的设计制作交流培训。在平台上,相比创客空间,学校内外部较为封闭,尚未有效形成各学科交流协作、产业资源引进利用的综合平台,缺乏专门的线上线下交流空间。这说明,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无论在要素数量还是在要素质量上,高校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引入校园创客空间

近年来,校园创客空间也开始在欧美国家出现。例如,美国的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所提供的为期两年的研究生教育项目,提供了包含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制作物理空间以及产业促进的创新实验室;在中国,如清华大学提供了i.Center创新空间,作为全校最大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开放式物理空间(包括课程教学区、原型开发区、成果展示区、开放研讨区、创新实验室)和可扩展信息空间(支撑创新教学活动开展的在线平台,包括创客活动发布平台、学习成果记录平台、数字化制造服务平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创客空间的结合正在结出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把创客空间引入高校,将有效促进高校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引入外部优势产业资源,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要把创客空间引入高校,一要促进创客文化、企业家精神培养。创客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一脉相通,都敢于尝试、勇于担当、奋勇开拓。把创客文化引入校园,不仅体现在校园创客空间的教师和学生的理念中,而且体现在校园创客空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对校园创新创业活动的包容、鼓励、参与、分享的浓厚氛围。

二要促进制度机制建设。在高校教学考核评价中,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和辅导活动赋予更高的工作量权重和更优的职称评定条件;把学生参与交流培训、创意制作、项目发展的投入纳入到学时计算、学业评分和学位授予的依据中来,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成果和产业化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并体现到教学评价当中。在教学中对创新创业活动秉持更为宽容的态度,在课程安排上给予创业活动以更大的时间和考核的灵活度。

三要在人才素质方面把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应开设更多的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发展课外活动兴趣、特别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操作和实践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修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跨学科课程和学位,还要依据创意实现的各个阶段来安排相应的课程、指导和资源支持,广泛采用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为教师进行企业调研实践活动创造条件,特别是到创业创意园区、创客空间的参观访问活动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更多地参加产学研用活动来补齐相关知识短板,培养双师型教师,邀请校外成功的创新创业人士到校内作讲座和培训,引进高校创客空间的校外兼职或义务导师。

四要增加硬件投入。一方面,在现有的操作和实践教学中安排更多的创意设计和生产制作内容,为此安排更多空间、设备、工具、软件和课时;另一方面,提供专门的、开放的实验空间,投入相应的专业设备、工具和设施,延长空间开放的时间。

最后,在平台建设上,一方面要打破学科界限、促进校内各院系部门间的交流协作,发挥各自领域的专长,为创意设计和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多学科环境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引入校外工程技术、咨询、财务、法律、融资、管理、供应商等产业资源,鼓励各行各业的校友参与到创客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中来,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的结合,使创意面向需求、创新面向产业,培养更多创业人才。为此要增加线下展示和交流的场所,如咖啡馆、展览室、会议间,建设线上网站、论坛等网络空间,为校内外参与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展示、协商、合作的场所;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交流活动,促进各类创意想法的借鉴交流、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技能和水平,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的对接。

四、结语

尽管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需要努力建设好相应的校园文化、制度机制、人才素质、硬件设备和交流平台。创客空间是在创客文化、运行制度、人才素质、设施设备、交流平台上具有明显优点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引入校园创客空间,将有利于弥补校园现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短板,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资源交汇融合的过程。校园创客空间建设应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以文化建设为背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人才素质培养为目标、以硬件投入为保障、以业务平台为手段,吸收借鉴国内外创客空间案例的成功经验,努力建设好校园创客空间,建设好创新型高校。

[1]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40-144.

[2]路祖强.强化高校创业教育[N].人民日报,2014-10-27(7).

[3]李燕.从外烁到内生:霍兰德创业型人格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7-92.

[4]张守刚.创客空间兴起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28-130.

[5]常耀中,余博.公共品视角的创客空间分类管理研究[J].企业经济,2016,(1):

[6]常耀中,余博.创客空间的分享式经营租赁与综合性产业化服务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3):24-29.

[7]杨建新,等.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考察[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5):27-32.

(编辑:秦俊嫄)

本文系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湘教发[2011]76号)、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后化债’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编号:XJK014AGD006)、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湘教通[2015]291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低碳产业链与产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编号:11YJA790190)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城际产业链及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编号:2012YBB070)的研究成果。

G640

A

1671-0568(2016)20-0042-04

常耀中,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制度。

猜你喜欢
创客校园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