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铭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中国广告中的韩国元素及其效应分析
胡宇铭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本文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韩国元素在中国广告中的表现形式、应用方法、广告效果,以及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能够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在广告中使用韩国元素有所帮助。
广告;韩流;韩国元素
随着韩流的发展和逐步深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几年前,在国内的韩国品牌屈指可数。如今,从泡菜、烧酒,到服饰、化妆品,还有手机、电脑,在中国能够轻易购买到各种韩国的商品。由此可见,韩流已经从文化娱乐延伸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衣食起居。
2016年,国内快时尚服饰品牌“韩都衣舍”成立十周年,围绕着“韩风十年韩都十年”这一营销主题,推出了一组韩风广告。这组广告通过幽默风趣的文案,配以卡通形象的插图,让人见了会心一笑,忍俊不禁。
由此可以看出,广告中所能应用的韩国元素,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涉及广泛。这些种类繁多的韩国元素,细细甄别,可以划分为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两大类。
(一)传统元素
1.国家与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并且衍生出属于这个国家、民族独特的象征和烙印,可以是图腾,也可以是徽记,正如中国对龙的崇敬、对炎黄的执着。在韩国,同样不缺此类事物,诸如两色太极、三色太极、无穷花等。
2.语言与文字。公元15世纪以前,尽管韩语与汉语分属完全不同的语系,但韩国一直以汉字作为书写工具。1443年,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创立了适合标记韩语语音的文字体系——韩字。不过,时至今日,韩语的词汇中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汉字词,数量要占到韩语词汇的一半以上。
尽管词义和读音相近,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韩字依然是一种陌生的外国文字。随着中韩交流的日益频繁,韩字在中国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旅游景区,因为地缘相近,游客众多,在英文之外往往还会添加日韩两国的文字说明。
在广告中,韩字也渐为常客。这些韩字有的是作为广告文案中一些词汇或亮点的注释与补充,有的则喧宾夺主,一跃成为广告文案的主体,不仅字体粗大,颜色突出,而且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中文反而沦落为配角。
3.饮食文化。“初雪时的啤酒配炸鸡”,“便利店里速食的泡菜配拉面”,这两则韩都衣舍的广告中,不仅有时间和地点,还有美食与搭配,这是韩国特有的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可能因人而异,但“泡菜”必然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项。泡菜是韩国人饮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即使是同一种泡菜,在不同的地区又有所不同。韩国各种关于泡菜的博览会、展示会、研讨会层出不穷。对于韩国人来讲,泡菜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在韩国的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泡菜的身影,并且随着韩流走出国门,极力推广。
除了泡菜、拉面,韩国的花式摆盘、石锅拌饭,金属制作的长柄匙和筷子也极具代表性。尤其是随着“釜山料理”等韩式餐饮连锁店进驻中国的各大城市,韩国的饮食文化元素在广告之中的应用就更为频繁,也水到渠成。
(二)流行元素
1.韩星代言。邀请韩星代言,是中国广告中最直观,也最常见的韩国元素。这是中国邀请韩星代言的开端,而且取得了各方都十分满意的结果。在良好的开端下,美的、农夫山泉、奥林巴斯、SONY、三星、LG、宝洁、兰芝等中外品牌纷纷看好韩星代言带来的经济效益,邀请伊恩惠、金泰熙、全智贤、李英爱、Rain、张东健、宋承宪、玄彬等代言。在邀请韩星代言时,企业更倾向于邀请人气和身价与自身相衬的大牌明星。
近年来,随着韩星代言市场的持续火热,一些商家为了保持优势,提升竞争力,开始未雨绸缪,不断扩充韩星代言的队伍,使其形成批量化。
2.热门韩剧。韩都衣舍“韩风十年韩都十年”系列广告中所提到的啤酒炸鸡,还有江南粉,前者是《来自星星的你》里的经典台词,后者是《想你》中女主角所用的口红唇色,两者都是热门韩剧所引发的时尚潮流。
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韩剧占到中国人喜欢的韩国文化内容的73.4%,远高于音乐的8%和电影的4.9%。作为韩流中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韩剧,一部韩剧的热播,往往会引发许多与之相关的话题和热点,同时也带来全新的商机。
(一)年轻化
随着市场消费主体的变换,80后、90后这群被打上了年轻与个性标签的消费群体成为市场的主力,其不仅购买力提升迅速,而且消费力惊人。小到饮料、服饰,大到家电、汽车,无论是新兴的自主品牌还是传统的强势品牌,都在逐渐改变刻板、传统的营销手段,努力让自己更加年轻化,以期适应消费者群体的变化,深耕年轻市场。
韩流给人的印象离不开年轻与时尚,影响人群也明显存在着低龄化的特征。韩流对15~30岁的青年人影响力最大,他们容易被俊男美女、纯美的爱情故事、时尚的服饰道具以及精致的异国生活所吸引,进而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
(二)跨界与跨屏
当今,传统媒体正遭受着新媒体的冲击。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的目光越来越难以长久、专注地停留在一处。
用“开着电视,坐在电脑前,玩着手机”这句话来形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再贴切不过。观众在多个屏幕前不停转换,留给广告的固定时段越来越少、越来越快。广告必须通过多平台、跨屏幕的方式才能“追”到消费者。
依托网络和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广告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再只是文字、图片,它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
从长远来看,中国广告中的韩国元素因韩流而生,自然与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中国,韩国元素可以为广告锦上添花,为消费者增添乐趣,但唯独不可能成为广告的主流。广告中不需要冗叠的韩国元素,只有合适的,必需的,才是最好的,贵在精而不在多。在广告中,让韩国元素的内涵与广告诉求主题一致,合理创新,避开民族和文化上的禁忌,将广告的效果最大化,才能从诸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这也是韩国元素在广告应用中需要真正面对的挑战。
[1]于淑静.韩国流行文化的现代性想象与文化认同[J].艺术评论,2008(01):82-83.
F713.8
A
1674-8883(2016)09-02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