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郑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论梁启超的报章文体
李郑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报章文体是一种通俗浅白的政论文体,形成于《时务报》期间,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期发展成熟。报章文体的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情感。它既对当时的文气、风气产生了重大影响,又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但事物均存在两面性,报章文体也存在着过度夸张,过分重视感情,缺乏论证等不足。
梁启超;报章文体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名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报章文体并不是梁启超首创,它最早见于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王韬就用浅显易读的文字写时事评论,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王韬认为,文风要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不能拘泥章法,墨守成规。时势不同,文章亦因之而变。他主张“文章贵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所在,而不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随着晚清维新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观念如洪水般大量涌入。维新思想家为了启民智、开风气,开始大办报刊。作为维新运动的主力军,梁启超一生所办报刊多达十几种。他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形成了通俗浅白的新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发表的论说,故称为“时务文体”,也被称为“新文体”或“报章文体”。梁启超主办《新民丛报》期间,报章文体愈加成熟,故又名为“新民体”。
(一)《时务报》时期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任主编,汪康年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该报以“变法图强”为宗旨,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时代呼声,一度成为维新派的重要阵地。梁启超主笔《时务报》期间,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文章,文章言论开明,观点新颖,语言平畅,大受读者欢迎。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追忆当时人们喜读《时务报》的盛况时说:“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二)《清议报》时期
戊戌政变失败后,为了躲避清廷的追捕,梁启超逃往日本。1898年,在冯镜如等人的资助下在横滨创办了《清议报》。在日期间,他深受日本文学的影响,写作风格开始转变。文章言辞激烈,目标明确,尤其在攻击清政府方面。
(三)《新民丛报》时期
1901年,《清议报》遭受火灾停刊后,梁启超又于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办报生涯中存活时间最久的报纸。这个时期报章文体已经发展成熟。他在该报上发表的《敬告我同业诸君》全面体现了这个时期的办报思想,“吾伎业报馆,请与诸君纵论报事。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这个时期的报章文体已经被知识分子广泛接受,使用人数达到了巅峰时刻。梁启超因此被誉为“言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
报章文体之所以能掀起一股文气改革之风,与它自身独有的特点密不可分。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新文体的三大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纵笔所至不检束);笔锋常带情感。
(一)平易畅达,语言丰富
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开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但这并不是倡导白话文的最早时期。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就大力抨击八股文的呆板和束缚,主张文章要通俗易懂,直抒胸臆。梁启超是该主张的力行者。他常用浅近的文字,时杂以俚语、韵语来论证时事,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
(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
维新运动时期,为了更好地宣传维新主张,便于读者接受,维新派所写的文章冲破八股文的限制和古文、骈文的束缚,自由表达,直抒胸臆。这就是梁启超所说的纵笔所至,略不检束。笔风自由,文气自由成为维新派文章的主要特点,也是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关键因素。
(三)笔锋常带情感
梁启超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铁吸力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的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他自称是感情最丰富的人,所以他的笔端常带感情,写出来的文章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极大地煽惑性。
梁启超报章体的代表作大多创作于1896~1905年。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日渐猛烈地撞击着每个爱国者特别是有识之士的心胸。维新运动的兴起正是新思想激荡的结果。梁启超用报章文体表达了人们的心声,系统地宣传了其维新变法的主张,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开展。
梁启超的报章文体不但在维新时期掀起了狂风骇浪,而且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的主张,(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等内容)就是在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新文体运动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而新文化运动高举的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也是与梁启超在主持《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所宣传的自由民权论说、鼓舞革命论说、进化论说等思想一脉相承的。
尽管梁启超的报章文体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在几千年的文体演变中也是一次重大的飞跃。它贯穿于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并日渐成熟,不仅对当时也对后世的文体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9-91.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7.
[3]梁启超.梁启超自传[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49-50.
[4]宁树藩.中国近代报刊的业务演变概述[J].新闻大学,1981(2):87.
[5]侯明古.梁启超“报章体”评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6):108.
[6]林洪文.简介梁启超的报章文体[J].新闻业务,1985(1):32.
G210.9
A
1674-8883(2016)09-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