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阅
谈谈访谈节目的策划
□沈阅
访谈节目的前期策划在节目制作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制作一台成功的访谈节目就必须提高访谈节目的针对性,加强访谈节目的细节关注,明确访谈节目策划的路径步骤。
访谈;节目;策划
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必定有一个成熟的、经过考验和验证的节目模式,这种模式有着稳定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指向性。因此,一个节目优秀与否,背后的功课很重要,这门功课就是节目策划。节目策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创造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一台成功节目的基础保障。其中访谈节目的前期策划在节目制作当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期准备的越充分、越细致,主持人就能把握得越得体、越准确,节目的整体效果也就越好,节目的质量也就越高。
访谈节目一般为录播节目,这就为前期的选题拟定、当期的节目策划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访谈节目的策划要针对每一位采访对象的特点找看点,这个看点不是一点,而是需要好几点来刻画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还需要从场地、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入手,以便提高受众了解的兴趣和准确度。
1.访谈对象中心化
根据访谈对象的不同,前期的策划也千差万别,采访对象的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的社会职能,甚至不同的性格等都需要我们在前期策划中求变、求新。《杨澜访谈录》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比如,该节目结合APEC会议背景来到韩国采访朴槿惠总统,与以往的《杨澜访谈录》相比有很大区别,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提问方式是这期节目的一大亮点。
2.采访场地多样化
采访场地也是影响一档访谈节目最终呈现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会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如果采访场地可以摆脱千篇一律,有新的形式出现,那么将满足受众追求新鲜性的诉求,从而使节目效果大大提升。《杨澜访谈录》在采访朴槿惠总统的这期节目中,走的正是精品化方向,内在品质高,外在形式精美:来到韩国进行拍摄,在节目的开篇以青瓦台作为背景说出了本期节目的开场。选择在户外采访能给观众一个鲜明的带入感,使之真正感受到节目组来到韩国进行拍摄。
3.问题设置艺术化
问题设置可以说是访谈节目策划的核心,而其中首个问题的设置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需要吸引受众,也需要让受访者放松,快速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减少生疏感,为接下来的采访奠定基础和基调。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嘉宾设置不同的问题,并且是有意思、有意义的问题,这就对访谈节目的问题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访谈开始时,提问比较容易,主持人友善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要通过阅读有关采访对象的资料,大致领悟到对于他或她来说什么是重要的,要当心提问带偏见或暗示特定的回答。另外,从对方特别了解的东西入手既可以显示出采访者的谦虚态度又可以让被采访者很容易回答出来。
在采访朴槿惠的这期节目中,杨澜的第一个问题并没有涉及一些严肃的政治问题,她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青瓦台,记得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您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青瓦台你最喜欢的角落是哪里?”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场问题,十分生活化,让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能得到放松。而从受众角度来讲,这个问题无疑很吸引眼球,不管朴槿惠回答的是否令人满意,大家都会期待她口中的答案。
同一位公众人物参加不同访谈节目的现象很普遍,这也为节目策划造成一定的压力。不难看出在前期策划中编导挖掘出的故事、值得采访的点都大同小异,但最后整期节目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有所不同,这与主持人的风格、摄像、节目剪辑以及字幕的呈现等每个细节都有很大关系。
1.演播室装潢影响节目最终呈现
演播室是影响节目最终呈现的重要因素,可能它经常被大家所忽视,但这个客观存在的背景因素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对一个节目的判断。演播室装帧精巧,就会让受众在评价时觉得节目整体看来很精美;而演播室粗制滥造,会让受众觉得这是一个不那么官方和权威的节目。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李静的《静距离》和《杨澜访谈录》。毋庸置疑,这两档节目都是中国访谈节目中的翘楚,定位都是精英人群。有人曾批判过《静距离》的演播室,觉得做得如此华丽也就只是在开场迎接李静出场时起作用,挺浪费资源。可是,有些东西的价值就在那一瞬间体现。而《杨澜访谈录》的演播室,基本上是在访问一些非娱乐圈人士时使用的,显得很破旧,只有一张普通的桌子,这样的情况其实会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所以,演播室如何布置、设计其实也成了整个节目策划的一个部分。
2.小标题设置影响节目传播效果
字幕的小标题意在总结嘉宾的讲话内容,让受众对这段话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是考验文字编辑功力的时候,有时,往往就是差那么一点,出来的效果就会大相径庭。如何拟好小标题,以下几点是基本:①不仅要写得准确、生动、鲜明,语法逻辑无误,而且还要精练。②语言朴实,不堆砌形容词,不过分夸张。③描写有形象,笔下有画面、有意境。④表述明快,口语化,和谐响亮,能够很快被人接受。
《杨澜访谈录》和《静距离》都曾邀请冯远征作为访谈对象。冯远征参加《杨澜访谈录》讲述他拍摄电影《建党伟业》时,在北大讲话的那场戏,那场戏他设计了6个方案,最终选择了第一个方案,就是嘶吼型。他具体展开讲述了前期是怎么准备,后来又如何与导演沟通,以及拍摄了第一条之后大家的反映等这些内容。这时《杨澜访谈录》给出的小标题是“我可以喊出来”,包括还有其他小标题,如“曾经的文艺青年”“涮羊肉和革命”。而在《静距离》中讲到冯远征夫妇吵架的片段,给出的小标题是“在夫妻相处有秘诀,冯远征好秋后算账”,包括“梁丹妮:幸福的女人要有事业”这样的小标题。显然,《杨澜访谈录》的小标题更吸引人一些,首先它更精炼;其次,它不是把内容全部抖出来,而是成为这段话的一个引子,使这段话更精彩,起到一个升华作用,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而《静距离》的小标题则缺乏艺术性,太过平铺直叙。
3.主持人风格与节目风格的配套
谈话类节目与主持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是互为表里。当主持人自身的性格特点融入节目当中后,主持人的独特风格便成了节目的独有特点。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需要在整个节目的录制过程中起到掌握节奏、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要有很好的控场能力,对一些突发情况进行很好的捕捉,这些反应都是节目编导在前期准备时无能为力的。
对比《静距离》和《杨澜访谈录》,李静更娱乐化一些,而杨澜则是更温婉大方。这两种性格使两个节目一个更机灵八卦,一个更儒雅学术。这样的定位,让两档节目的内容也产生很大差异:《静距离》请来了冯远征、梁丹妮夫妇,节目倾向于两人的生活私事更多一些;而《杨澜访谈录》只有冯远征一人,这一期节目被命名为“冯远征,撕掉标签的人”,通过冯远征三个演艺事业的高峰来向大家讲述工作中的冯远征是怎么战胜人们心中对人物固有形象的认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物形象的故事。
有人说:“小说是作家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戏剧是演员的艺术,电视则是策划的艺术。”电视策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策划一期谈话类节目时,应精心明确每一个步骤,确定谈话路径、做好谈话现场设计、准备好影音资料及到场嘉宾的简历或故事等。
1.谈话路径的确立步骤
谈话路径一般从主持人开场语设计开始,要求语言简洁,提纲挈领,能吸引受众往下看,时长最好控制在一分钟以内。比如在某期杨澜访谈录中是这样开场的:“大家好,欢迎收看《杨澜访谈录》。2015年十月份的电影票房依然非常的火爆,而其中最大的黑马,就当属《夏洛特烦恼》,从一开始电影院只有12%的排片量,到后来一直升到30%,而下档的日期呢,从十月底一直推延了整整一个月,这部电影在票房和口碑方面获得了双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实力让一部已经上演了两三年的话剧改编变成电影以后,依然获得这样的成功?又是什么样的喜剧,让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青睐有加呢?我们节目组回访了沈腾,让他谈一谈从剧院到春晚再到电影,他的欢喜和烦恼又是什么。”
在这段开场语中,主持人简单地介绍了采访嘉宾的背景以及值得采访的原因,最后连抛2个问题,勾起受众的好奇心,不到一分钟,信息量却是很大的,是一个很成功的开场语。接着需要设计一个谈话的基本结构以及一个谈话进程,这要求主持人在有大体提纲的同时也能根据节目进程中出现的新火花产生反应,灵活处理。同时,需要挖掘采访对象主要的兴趣点或者具体的、有卖点的故事。这往往是吸睛和打动受众的关键。最后是结语,结语中需注意主持人的价值倾向应相对隐藏。
2.谈话现场的设计艺术
谈话现场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形式上的安排,如某期节目中嘉宾的从观众席出场而不走节目固定通道,以突破一成不变的出场方式,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②道具的使用,比如节目中的互动、答题的环节需要题板或者惩罚道具等,都是为了增加节目的丰富程度和可看性。
③悬念的设置也必不可少,平铺直叙的故事往往缺少吸引力和生命力。
3.影音资料的锦上添花
影音资料及嘉宾的故事其实也是为了抛出话题,可能是采访对象小时候或者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对这些事情进行挖掘和准备有助于更全面地塑造嘉宾的形象,也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杨澜访谈录》在提问前先播放了一个短片,讲述了沈腾及开心麻花团队上春晚的背景、历程,让观众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之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沈腾,我都想叫你郝建了,就说明这个形象还是挺深入人心的,你觉得他这个角色身上承载着一些什么样的情感,这个一年一年,每一次出现在小品当中,你都一直坚持用这个角色的名字,为什么呢?”这就使节目的进程自然而流畅,不突兀。
4.策划案的测定与评估
写出策划之后又如何来评估和测定呢?分为两种:一是总结式研究,即一个节目播放后,它的播演效果如何,通汇调查、分析,评价节目的预期目的达到了没有;二是构成式研究,即在摄制过程中,由一些研究者去论证、预计本节目可能达到的效果,以此来引导节目制作适从观众口味。同时,在吸取老的理论同时也应该结合在实际中的问题及时去调整,这样才能不在电视的海洋里随波逐流,面临淘汰。
[1]张兵娟.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2]柯泽.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任远.电视编辑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任远.当摄像机对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编辑:杨 迪)
G648
A
1671-0568(2016)26-0084-03
沈阅,武汉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