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萍
剖析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郝振萍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岗位量变少,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在逐年增多,即使用人单位招聘,人数也没有以前多,条件要求也变得很苛刻。因此,就业环境急需优化,急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更要让应用性本科教育院校的大学生们把握住创业方向,不断增强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就业现状;创业能力;大学生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眼下的就业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让人窒息,首先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增大,其次就业结构的矛盾日显突出。作为当今的一名大学生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学着去创业,因为创业就是就业。为此,我仅就2013年的就业形势做如下分析。
1.往届毕业生未就业人数渐增,应届毕业生总数又创新高
(1)2012届毕业生至今还有4万多未就业。据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洪流介绍,2012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的总数为52.6万人,而就业率仅达到了91.76%,实现就业的总人数也只有 48.27万,这其中包括研究生的就业率84.72%,本科生90.78%,专科生93.92%,由此可见已经出现了学历越高,就业率反而越低的怪现象。根据数据统计显示,目前2012届至今仍有4万多毕业生还未能成功就业,这一部分未就业的毕业生又给2013届的毕业生增加了竞争岗位的压力。
(2)2013届毕业生总数又创新高。据了解,2013届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已达53.2万人,可以说毕业生的总数又创新高,据统计数量增多的主要是研究生和本科生。与2010年相比,2013年本科毕业生已由20.5万增加到24.5万,毕业研究生由3.3万增加到4.5万,而专科毕业生的人数由29万下降到24.2万。毕业生学历结构的变化将使一些领域人才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而用人单位近两年的用人观念从只认学历向看重实践能力转变也是很多高学历毕业生不再吃香的原因。另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旧还在,所以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热情也在下降。
2.招聘计划减少,招聘质量要求更加严格
(1)2013年招聘大学生的计划明显减少,就业岗位也日益递减。持续的欧债与美债危机等因素导致了全球经济持续处于低迷状态,最受打击的当属外资企业,他们的全球市场处在冰冻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极度缩水。同时又由于高校扩招,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数量增速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所需求的人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了700万,但是能够提供的岗位数却只有全年的80%左右。
(2)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相比往年变得越来越高。往年这个时候,众多企业都在大量发布招聘信息,都在不惜一切代价招兵买马,因为企业在发展,人才的储备量也变得很大。所以对于一些不对口的专业,用人单位一般会吸收为储备力量,企业认为对于一些急需的人才,是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但是今年的形势就严峻了很多,由于经济的不景气,众多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首先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其次对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是少之又少,最终导致了用人单位在招聘新人时条件变得很苛刻,比如有的必须是重点大学的对口专业,有的要有相关的实习经验,有的甚至还要求有学生会班干部等相关经历,总之是优中取优。
(3)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数量大幅减少且多要求有相关实践经验。一是近几年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乡镇基层工作岗位因大量公招均已得到持续补充。二是“乡镇人才计划”实施五年到2012年上半年已结束。三是教育部出台直属六所师范高校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优先就业政策,据我们掌握的情况,2011年以前各中学只能到本地部属高校招收免费师范生,而且只能招收户籍生源属于本区县的学生;2012年开始各区县中学可以招收跨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而且生源户籍不限,这无疑给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强大冲击,给那些只想走公招就业路子的毕业生筑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建议这类毕业生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途径做好求职准备,包括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私立学校和内陆地区的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就业。
3.不被看好的服务行业以及欠发达地区相对还有一线就业机会
(1)服务业相对众多行业来说尚且还有一线就业机会。据调查,2013年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水,其中以金融行业、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最明显,包括颇受青睐的互联网企业由于前两年进行大量招聘,其人员的培养和管理需要一定的消化期,今年招聘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水。相反,一些往年并不被学生看好的行业,如酒店业、快消业等服务性行业仍展现出乐观的用人需求。建议广大毕业生在今年的就业形势下不要太过挑剔,由于很多酒店业与地产挂钩,旅游地产、商业地产等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机会也较多。此外,还有制药行业发展良好,在亚洲市场一直进行快速招聘和扩张,学生也可考虑。
(2)相对于一线城市而言,二、三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可以寻找到就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2012届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占63%,相比去年的38%,可以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另外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仍是大学生们选择的热门地区,比重占到20%,然而选择二线城市的大学生仅占到6%,只有4%的大学生愿意到乡镇以及更为偏远的地区去工作。一线城市虽然职业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但是高昂的房价、昂贵的房租、拥堵的交通也是很让人窒息的。一些二线城市如天津、杭州、西安、哈尔滨,一些三线中等城市的人才需求指数却较为乐观。建议学生可以把眼光放向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寻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首先,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其次,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待遇相对较低,所以对高校毕业生来说严重地缺乏吸引力;最后,当今大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导致了如今的就业越来越困难。以上原因促使就业环境急需优化。
1.政府务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刻不容缓地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于人事制度要不断进行改革,要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于企业一定要加强监管,规范其用人制度,不允许有籍贯的限制,更不允许搞地方保护,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说白了就是一定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地自主创业,因为创业就是就业。另外最好能够建立专业的大学生就业风险机制,让大学生不用害怕失业,更不用害怕找不到工作;要鼓励大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业,同时及时树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这样的话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城乡一体化必须不断完善
要想让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去工作,待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户籍制度要不断深化,不要太过区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其次社会保障制度还要不断完善,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城市一样同等享受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如在城市,医保卡可以看病买药,在基层一样可以做到;最后是劳动人事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更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化大环境。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公民权利不平等的制度根源,保障公民自由流动的权利,从而消除大学生对农村基层的抵触心理。这样做既可以拉动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为大学毕业生解决更多的岗位问题,也不至于让更多的大学生挤在大城市里,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稳定发展。
3.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一定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除了要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与人际交往能力。要鼓励他们多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学生组织的社会实践,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等。总之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要能及时地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目标明确了才可能让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要多开设一些创业方面的公开课,发展一些创业社团,让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开始了解创业并主动去试着创业。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理念,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转变盲目地去拥挤在一线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区域偏见,其实中西部拥有更多的就业市场,农村的就业空间会更广阔。
如今的创业方向可以说是杂乱无章、千头万绪,但是对于没有多少资金、没有多少能力、没有多少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能否把握好创业的方向已经变得至关重要,把握好就能顺风顺水事业有成,把握不好可能在创业的过程中屡屡受挫,从而导致萎靡不振,自信心严重受挫。为此,我认为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向:
1.高科技领域
有些大学生处在高科技领域,所以对这一领域的创业可能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在高科技领域创业,一定要根据其自身的条件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对于那些技术功底优厚,学科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来说成功的机会会更大一些。其实如果想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的大学生,可以去参加一些创业大赛,比如软件开发、手机游戏开发以及网页制作等等。
2.智力服务领域
人人皆知,智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学生有的是智力,所以对于智力服务领域的创业,可以说是游刃有余。比如可以搞家教,还可以借助一定的场地搞教育培训,甚至还可以帮出版社搞文字校对以及翻译有关文字等等。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创业能力,甚至为踏入社会赚得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最前沿的创业经验。
3.连锁加盟领域
其实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自己创业的话,可能要走很多弯路,要经历很多,最终能否成功都还是未知数,但是若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创业经验与创业模式,那么成功的概率会高出很多。比如加盟一家连锁店,人家已有的经验会告诉你,已有的模式会授权给你,甚至还有可能会有资金资助于你,像这样的创业捷径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们一定要好好把握。因为一般来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雄厚的启动资金,更没有充足的人手配备,所以对于加盟一些比较成熟的连锁店搞经营,我认为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4.大学生开店
大学生开店,在全国各地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了。由于走的是“学生路线”,在校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学生顾客资源,又熟悉同龄人的消费习惯,因而入门比较容易,也比较适合。比如可以在学校里面或者学校周围开一些咖啡店、文具店、奶茶店等等。在开店初期广告工作一定要做好,要在学校里多张贴些广告,或者学校搞活动时出一点赞助拉个横幅等。
另外,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初期一定不要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单打独斗。眼高手低几乎是所有大学生的通病,他们对自身的经验和能力认知不足,对创业的期望值又高,这样很容易失败;缺乏经验也是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做事只凭想当然,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就开始进行理想化的推断,这样是不可取的;创业者如果单打独斗的话,成功率就太低太低了,对于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强强合作、取长补短,要比单枪匹马更容易积聚创业实力。
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要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已经变得刻不容缓。针对目前的就业现状,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变得非常之必要。我认为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战略上,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如今有很多学生家庭环境比较优越,因而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就职欲望较低,甚至害怕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期望较高,就业心态不端正,他们不愿意待在偏远的中小城市或者从事基层工作,导致频繁跳槽。为此,高校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加强学生们的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教育,要让他们认清当今的就业环境与自身的需求价值,从而能够很好地调适自己的心态。
2.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创业心态
很多学生在学校期间,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在创业初期就崩溃了。学生在学校期间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之外,还要培养良好的创业心态,要吃得了苦,做得了主,要具备超强的抗压能力,要诚信、协作、敬业、创新。例如中山大学实施的“博雅教育”通过集学科大成的培养、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于一体的高效教育新体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打好了基础。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
目前很多高校很重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实践教育,也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教育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践亲自去感受实践中的事物和现象,可以很好地培养调研意识。有的高校甚至开设了创新实验班,把学分与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创新。在实践性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其中,任课教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执行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如今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展了创新教育或者在相关的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一定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多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最好能拥有自己的创业实践团队,加强与校外企业联系,结合自己学校的专业特点,多到校外去寻找大学生实践基地。总之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创新机会。
[1]曹志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8-11.
[2]郑东林,张雪林.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J].中国证券期货, 2012,(7):265.
[3]新博.大学生创业四大方向[J].劳动保障世界,2007,(6):15.
[4]郑芝鸿.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J].青春岁月,2012,(10):120.
[5]吴琼,肖利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167-169.
(编辑:王春兰)
G712
A
1671-0568(2016)26-0134-03
郝振萍,硕士,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讲师,综合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