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建友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内涵的探讨
□欧阳建友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创造力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标志。通过对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内涵的探讨,明确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内容。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构成;培养内容
“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性人才。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最重要的才能发展就是创造力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首要目标。
1.创造力概念
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人本身就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人的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国内外对创造力所下的定义或做出的定义性解释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
(1)广义的界定。创造力是难以解释清楚的概念,创造力就是指人们做了以前没有做出的东西,做了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想了以前没有想过的事情。
(2)作为一种能力的界定。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或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产生新设想的思维能力和造出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
(3)作为一种思维品质的界定。创造力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包括思维过程、思维产品、思维的个性特征。
(4)作为一种活动的界定。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智力活动,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综合以上各种表述,概括地说,创造力是指人们有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素质和能力,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理论、新设想、新创作,也可以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方法、新产品、新工艺、新作品。其判断标准有4个方面:产品是否新颖;产品是否独特;产品是否具有社会价值;产品是否具有个人价值。
2.创造力教育理论
国内外有关创造力的理论派别很多,尤其是创造教育理论。尽管结论尚未一致,但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是被大家公认的:
(1)创造力人人皆有。创造力不是少数人具有的天才禀赋,而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品质。它不仅受到自身先天固有因素(性别、遗传因素等)的影响,而且会受到知识、个性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左右。它是一个在环境尤其是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连续体,个人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培养的。
(2)创造力的本质是“创新”,其结晶为各种形态的创新成果。创新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由于各个行业、部门的工作、劳动性质不同,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创造力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3)创造力存在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是一种一般的认知加工过程,创造力教育并非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形式。无论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还是非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都包含了共同的成分和步骤,如准备、目标设定、寻找解决办法、对方法进行修正等。因此,创造力教育与一般的常规教育教学并不矛盾,只需对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法进行适当改革即可实现。
(4)创造力主要由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品质所构成。创造意识触及的是“想不想”创造的问题,创造精神主要决定“敢不敢”创造,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则与“能不能”“善不善于”创造相关。一个人的意识、精神、思维和个性品质的形成虽然与遗传和环境有关,但主要是由教育所形成的,教育在形成人的创造力的诸因素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育得当可以对人的创造力形成起积极作用,教育不得当则会对人的创造力形成起消极、甚至阻碍作用。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将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运行产生具体作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为生产第一线服务,毕业生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高职工科类学生就是指在高职院校就读土建类、水利类、电工类、电子信息类、热能核能类、仪器仪表类、化工制药类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高职工科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目标导向行为,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是在职业领域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思维,并付诸实践,最终创造生成有一定价值的应用技术能力,是一种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颖、恰当、实用且有价值的想法与产品的能力。结合高职工科类学生的特点,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基础因素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能力特征和素质总和,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是在所从事的职业中表现出来的智、情、意诸方面力量,包括职业品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纵向的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是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构成的重头基础,创造力离不开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强的学生更易于在创造过程中提出更多更好的创造性设想,更易于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成果。
2.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既包括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新角度处理事情的思维活动能力,也包括对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和创新、创新方法和技巧的能力,是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构成的重要部分,具有发散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洞察性等特点。敏感性是具备创造力的一个先决条件,指个体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独创性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3.创造环境掌控能力
创造成果的生成离不开创造环境,高职工科类学生必须具备创造环境的掌控能力,既包括对创造实践、实验条件等创造硬件环境的掌控,也包括对创造氛围、团队协作等创造软件环境的掌控。
4.创造个性品质
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是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其核心表现就是创造精神。创造精神不仅包括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胆量、创新决心等思维活动,也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发明创造所持有的改革、革新、开拓、进取的意志、信心、勇气、责任、智慧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创造精神是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构成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对创造极为重要。
高职工科类毕业生定位属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创造力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标志。高职工科类学生工作场合是基层部门、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因此,高职工科类学生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掌握相应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有创造性和独立性。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的培养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是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媒介和载体的,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专业知识越丰富,创造性设想就会越多越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会越开阔,创造成果就越丰富。高职工科类毕业生是为企业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良好的组织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热情。
2.创造潜力的开发
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创造潜力是人人都固有的一种能力。个体创造力通过教育是可以得到培养的,其创造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造潜力的开发程度。高职工科类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其创造潜力具有可开发性和可重塑性。成功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的潜在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发展学生一般才能的同时,努力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在各种不同的实践操作和学习情境下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他们的潜在相对优势,并加以正确引导,提供创造环境与机会,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凸显出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3.创造性思维的强化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基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它是学生深刻掌握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顺利解决问题的保证。高职工科类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观察力强、记忆能力强,感觉敏锐、想象力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易于接受新事物,积极向上,敢于质疑,富有批判性精神和独创精神。在对高职工科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善于针对学生特点,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求知欲望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通过主动而充分的思维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创造个性品质的塑造
创造个性品质是指个体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具有创造型人才个性品质的人,其创造力就越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对高职工科类学生进行创造个性品质培养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特征的多样性,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技能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个体化的培养教育。塑造创造个性品质的核心内容就是创造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标新立异、积极进取、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目标的创造精神。没有锐气、没有主见、没有创造精神、不敢冒风险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只能是一个机械的操作工,难以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坚忍顽强的意志力、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优良创造个性品质的塑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内涵的探讨,明确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内容,对找到有效培养高职工科类学生创造力的对策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彭杰.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4): 48-49.
[2]张梅英.高职学生个人发展过程中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学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4):85-87.
[3]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84-91.
[4]李艺潇.高职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5]高永新.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3.
[6]欧阳建友.火电厂动力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61-62.
(编辑:秦俊嫄)
本文系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编号:XJK015CZY105)的研究成果之一。
G715
A
1671-0568(2016)26-0016-03
欧阳建友,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火电厂热能动力设备、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