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琼海市中原镇中心学校 冯春晓
善用朗读教学评价,提高学生朗读素养
——小学语文低段朗读教学指导策略
□海南省琼海市中原镇中心学校冯春晓
朗读是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低年段四册教材共95篇课文,明确提示“朗读”要求的有83篇。如何在低年段将朗读指导落到实处?新课标下的小学阅读教学建议指出,应用课堂评价是有效的手段之一。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应用教学评价帮助低年段学生提高朗读水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低段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学前教育跨入正规的义务教育课堂学习,年龄小,对课堂的正规正矩,免不了会出现胆小、怯场、不适应、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状况;另一方面由于朗读基础还不扎实,刚从学拼音识字学词开始,因此学生的朗读水平各不相同,甚至会差异很大。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直截了当地以“你读书的语调太低了”、“你还读得不够流利”、“你怎么读书时总是漏字呢”等评价学生的朗读,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丧失开口朗读的勇气。孩子是发展中的人,需要我们教师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任何表现,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言语、微笑的表情、赞赏的手势来肯定学生细微的闪光点,有利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自信。
我曾借班上一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雪孩子》,分段朗读课文时,我叫了一名不举手的女孩子,谁知道孩子站起来后一字一顿地轻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下面跃跃欲试的孩子忍耐不住,举手表示希望代替女孩读。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叫到一名怎样的学生了,尽管很焦急,还是坚持微笑地看着她,耐心地等着她,时而鼓励,时而摸摸她的头,时而带她读,在我的耐心指导下,终于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完了。互评时,孩子们都认为她读得不好,都站起来抢说“我来读!”“我来读!”我这时反而欣慰地笑着说:“孩子们,你们都是好样的。但是这位同学面对朗读困难,没有退缩,一直坚持着让自己读出来,直至读正确,多执着,多好学!她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只是换个评价思路,不仅让孩子们懂得:读错了不可怕,不会读也没关系,但一定要自己争取读正确,会读;同时,我的鼓励与赏识给孩子注入了新的力量,瞧,被夸的孩子不再低头、咬嘴唇、满脸通红了,脸上绽放出自信的微笑!可喜的是班上其他像她一样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和启迪,积极主动地抓住表现的机会——敢读、敢想、敢说!这对于刚迈入一年级学习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带有赏识、鼓励的朗读评价犹如“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是孩子们学会朗读的助推力、润滑剂,鼓励与赏识是扬起孩子们朗读自信的风帆。
低年级孩子缺乏阅读经历,更别说有什么阅读理解,所以他们的语感、朗读节奏感等都有待于去进一步培养。在朗读中,对一些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孩子免不了会读错或出现加字丢字的一些朗读小毛病。但是孩子的朗读明显有漏洞,不注意处理好句子中的语速、语调、语气等,教师也一味地夸奖、鼓掌,不知所以然,那是一种很不应该的行为;当孩子的朗读不令老师满意,教师既不纠正也不指点,直接换人,另请高手,这种不屑一顾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为了赶时间、进度,认为朗读浪费时间,不给学生读准确、读流利、读好读懂的机会,比如,“今天读不好,回去再多练多练”、“读得不够流利,课后再读读”等,这种搪塞的态度不是老师所为。以生为本的课堂,老师应当善于应用诱导评价,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个性发展,做到引而不发。
我校李玉婷老师在执教《美丽的小路》一课时,让学生用朗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朗读声音响亮,陈述的语气,说开了就是念完这里的字词句,老师这样评价:“你朗读时声音很响亮,要是你能够把表现小路美丽的词语读重一些,会让老师欣赏到美丽的小路的!你有信心吗?”接着请这个学生再读一遍,虽然有些生硬,但语速适合,停顿恰当,有腔有调了,有进步了,老师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的鹅卵石,路旁开着的鲜花。”然后,李老师加重语气又把“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等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模仿学生的样子朗读一次,仿佛是模仿,其实是在示范,在强化朗读要领,帮助学生领会朗读要领。在这种直观形象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心领意会,第二个学生就读得趣味盎然,这时随机让学生齐读一遍,增强了读中训练,读中感受,读中体会。
重视朗读,我们要重视朗读指导的方法,尤其是面对缺少方法的低段学生。老师要么点拨启发,以说促读,以问促读;要么示范引领,以讲促读,以演促读,慢慢地让学生的朗读融入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真情。这个过程,朗读评价是主要手段,确切地说,它是打开朗读教学大门的一把秘钥,以“方法”、“习惯”为导向的朗读评价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乐园里如沐春风。比如,在朗读教学中我常这样评价:“你读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你读得很好,若是声音能再响亮点,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些渗透方法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朗读,让他们明白只有多练习,朗读水平才会提高,潜移默化中逐渐引领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一个班几十个人,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要让每个学生被评价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充分地发挥朗读评价的引领作用,有针对性地促进低年段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可以教师评价学生,发挥指导点拨的作用;大胆尝试培养学生评价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指导学生评价学生,形成竞争意识。我们更提倡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比如:你认为自己读得怎样?你认为自己哪里读得好?引发学生在反思中揣摩“品”读:学生说自己读得好的,就让他阐释理由,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不好的,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
还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找伙伴读,小组合作读、表演中读,这个环节要注意好组织互评互议,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能轻松展示、能自由交流、能表现自我的空间和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在家里,发挥家长的作用,学生预习、复习、背诵课文,可以安排家长签字督促,建议家长能写上评语,可以表扬鼓励、指出缺点、提出希望。曾经有一位家长在检查记录本上留下这样的评价:“孩子,妈妈第一次听到你那么有耐心地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了下来,妈妈好高兴,相信你以后会读得更好。”这样的话语对孩子是多大的鼓励呀!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的途径增多,显然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对于学生朗读时的评价也是如此,要多样化,才能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朗读成功的快乐,领悟朗读的魅力,形成“百花争春”的朗读教学局面,让朗读教学酿出“蜜”来。
总之,朗读教学中的评价,是引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朗读训练的过程。我们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注重评价渗透方法,这样通过评价语言可以指导朗读,鉴定朗读水平,促进朗读能力;借助朗读教学评价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朗读情况,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