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建瓯市建安中心小学 李长银
找准渗透点,捕捉契机,有效阅读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福建省建瓯市建安中心小学李长银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善于挖掘课文,把握语文阅读教学契机,创设活动,拓展渗透渠道,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有效渗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人结合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不断地得到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在语文阅读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是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挖掘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文字、思想兼美的课文。其中有不少课文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的课文有《自己去吧》、《两只小狮子》等。帮助学生排遣嫉妒情绪的课文,低年级有《校园里的画》,中年级有《争吵》,高年级有《将相和》等。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课文有《蓝树叶》、《小木船》等。这些课文,渗透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只要把握住这些文章的人文性质,就能很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2.寻找渗透基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课文中,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
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孩子们达成了一致的观点: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此,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在语文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上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仍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那么,何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应适时巧妙地进行,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撼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健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本人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时,在教学文章结尾处,孩子们与伯牙的情感产生了共鸣,陷入无万分悲痛之中。于是,我适时安排了“劝伯牙——莫愁前路无知己”一环节——
1.伯牙绝弦,这里的“绝”还仅仅是琴弦琴声吗?“绝”的是他的什么声?(“绝”的是他心中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绝”的是他辉煌的人生路)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情此景,老师不禁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说什么?可以赞美他,也可以劝慰他,也可以写写你或子期的希望。
3.伯牙面对的失去知音的痛苦,选择了破琴绝弦这一极端的方式,你们都能正确的加以劝导。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困难,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小结:老师希望你们以后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能坚强地、阳光地去面对。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环节很成功,孩子们从悲痛压抑中走出来,积极劝说伯牙应该坚强地去面对失去知己的痛苦,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在语文阅读课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根据课文,根据学生设计一些精巧的教学活动,开通心育通道,搭建心育平台。如,讨论活动、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设计活动应遵循“少而精”,注重实效,切不可加重学生负担。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课文《争吵》,帮助学生排遣嫉妒心理的时候,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强化活动:讨论“当别人成功时,你对自己怎样说,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有的同学说:“他成功了,是他通过努力得来的,我要向他学。”有的说:“这几天我的状态不佳,如果调整好,我也会成功。”有的说:“他真了不起,我佩服他。”还有的说:“下次努力,争取超过他。”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实际上道出了排遣嫉妒心理的一些主要方法:友好竞争、学会欣赏、自我安慰等。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下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强化,实现了自我教育。
总之,教学是一个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永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常规课题“提高城乡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立项编号为:FJJK1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