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的机遇

2016-03-01 12:07潘文彬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校长语文教学

潘文彬(特级教师)

常言道: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称心之事,十之一二。我从走出乡村到如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回顾自己这些年来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让我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尽管人生中不如意之事有十之八九,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待,换一种心态去对待,那么,这十之八九的不如意之事,也可以转化为那十之一二的称心之事。

跳“龙门”而读师范

1982年6月的中考是我人生的一次抉择。在人生的这个转折点上,我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了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选择了报考师范。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录取。当时,全村的人都为我能够跳出“农门”而感到高兴,家里的人更是为我将来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而感到兴奋与自豪。

9月1日,我背着行囊,满怀憧憬,来到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一跨进校门,我就被那幽雅宜人的校园环境吸引住了。礼堂前的那方池塘里挤满了荷叶,亭亭玉立,好似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它们随风摇曳,好像在欢迎着学子的到来。曲折迂回的林阴道的两旁生长着一排排参天的梧桐树,风吹得叶子沙沙作响,就像在演奏着迎宾的乐曲。漫步在校园里,望着那在绿树掩映下的古朴典雅的校舍,我周身都浸润在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我真庆幸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一所学校里生活学习,书写自己的青春和梦想!

师范里的生活对于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感到格外的新鲜。操场上,不时出现那生龙活虎追逐跑跳的身影;琴房里,不时传出那和着琴声放声高歌的声音;就连每天在食堂窗口前排起的长龙,我也觉得很有意思。

师范里的学习是文化课与专业课并举。老师们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我们,用他们言传身教的师表风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语基课上,老师引领着我们研究语音,研究汉字,研究语法,感受着汉语言丰富的韵致和独特的魅力。文选课上,老师启迪我们跟随着朱自清先生,走进《荷塘月色》,欣赏朦胧月色下清华园里的荷塘之美;跟随着徐志摩先生,来到英国,在康桥上深情地吟诵那回味绵长的《再别康桥》;在孙犁的《白洋淀记事》中,我们接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礼;在巴金先生的《家》里,我们看到了那腐朽的封建大家庭正在走向崩溃。教材教法课上,老师指导着我们研读教材,设计教法,模拟讲课,教我们在演练的过程中积累课堂教学的点滴经验……就是这一门门启迪心智的课程,洞开了我的心门,滋养了我的心灵,让我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必要的操作技能,接受了良好的师德教育。

以前,我在农村读书的时候,条件比较差,除了读教科书外,没有读过其他书籍。所以,我格外珍惜师范里的读书生活。平日里,我总是抓紧时间让自己能够多读一些书。课余的时候,我常常坐在阅览室里,在明亮的灯光下,阅读书刊,让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书海之中,心游万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文字对话,与智者交流,享受阅读。每逢周日,我总爱来到空无一人的教室里读书、练字,一待就是大半天。那真是一段悦人身心的美好时光,没有任何人打扰,就连从窗外照进来的阳光也是蹑手蹑脚的,惟恐惊扰了我!

三年师范的生活是短暂的,但是很充实。菁菁校园,留下了我阳光灿烂的青春印记,给予了我为人为师的人生底色。在晓庄——我梦想的锚地,语文教育之旅的航标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设定了。

与“语文教学”结缘

1985年8月,我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南京市城区的小学任教。

开学的前一天,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工作的学校。校长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先帮我安顿好食宿等生活上的问题,然后与我谈起了工作上的事情。

校长微笑着问道:“小潘,你能胜任什么教学工作?”

我思忖了一会儿回答:“我最能胜任数学教学工作。”

“为什么呢?”校长追问道。

“因为在读书的时候,我数学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在师范学校里,我也偏爱‘小学数学教学法’这门课程。”

“你不是普师毕业的吗?语文、数学都应该能教呀!”

听了校长的话,我的脸“唰”地红了。

“语文,我觉得比较难教,害怕自己教不好。我实习的时候,数学就比语文教得好一些。”我又向校长解释道。

“那么,你的语文水平如何呢?”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作,自己感觉还可以。”我回答道。

“看来,你是被实习遮蔽了眼睛啊!你语文水平不错,而且喜欢读写,我就不信你教不好语文啊!”听了我的话,校长用充满鼓励的语气对我说,“小潘,给你一次机会再来尝试一下,怎么样?”

是啊,何不给自己一次机会,再来尝试一下语文教学呢?校长的话触动了我。于是,我便对校长说:“如果学校需要,那我就来试试教语文吧。”

就这样,校长把四年级一班的语文课交给了我。

一个星期之后,校长来听我的课。我上的是《珍贵的教科书》这篇课文。这堂课,我完全是按照教案上的步骤来上的,导致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自己感觉也很吃力。一堂课的时间,我教得特别长。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一种疲惫之感顿时弥漫我的整个神经。心想,这回校长肯定要训斥我了。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指责我,反而表扬了我,说我语文功底扎实,对教材的把握很准,分析得也很深刻,将来一定是个很不错的语文老师。当然,对于这堂课,校长还语重心长地指出:“小潘啊,这节课,你太拘泥于教案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不够。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这也不奇怪,这是每一位新教师都会遇上的问题。今后,你如果能够注意这些问题,相信你的课一定会上得更好的。”

校长的一番话鼓舞了我。这时,我才意识到,语文并非是我的弱项,我原先畏惧语文教学,只是我对自己有点儿不自信而已。人生常常就是一种际遇,我要感谢30年前老校长让我和语文教学的结缘。“语文教学”改变了我,充实了我,也成就了我。

从那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每当我准备对自己说不的时候,我总是会问问自己,为什么说不?难道真的不行吗?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了吗?其实,在很多时候,给自己一个机会,就是给了自己一种幸福的体验,就是让自己多一条成功的路径。

经一事才长一智

有这样的一件事情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

那是1995年暑假前夕,我们区里首次进行破格晋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审。当时,我在业务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不仅在区里赛课中夺冠,还获得“南京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是区里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所以,对于这次破格晋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我是成竹在胸。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最终因为我缺少了一篇获奖论文而未能遂愿。如果当时我能有一篇在区里获得三等奖的论文,就能顺利过关了。令我惭愧的是,整整工作了十年的我,当时竟连一篇在区里获得三等奖的论文也没有。

这件事对我冲击很大。于是,我就开始解剖自己,反思自己。通过反思,我感觉到光顾埋头教书,而缺少对理论的学习和积淀、对教学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对经验总结和提升,只会把自己引入一个没有出路的“死胡同”。要想使自己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得要择高而立,仰望星空,改变行走方式,脚踏实地,恒练“写功”,把语文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两者齐头并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当年的暑假,我开始了自己的写作实践之旅。在近两个月的暑假中,我一口气“硬”写了十来篇有关教学的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尽管有时自己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是那样的“蹩脚”。我这才幡然醒悟,原来写作是需要经过一番漫长而艰苦的修炼的。然而,让我欣慰的是,我在暑假中“硬”写出来的这些文章后来都相继公开发表了出来。

1996年,我终于如愿以偿,顺利地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职称。

常言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次挫折的经历,洞开了我生命的一方天空,让我悟到了写作是一个教师的生命的应然状态,也只有写作,才能够唤醒和改变一个教师的生命状态。

从此,我就把写作当作自己教学行走的一种方式。

如今,写作已经成了我的习惯。这些年,我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200余篇教学文章,出版了《走在语文路上》《潘文彬讲语文》《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潘文彬的教学风格与实践智慧》《灵动而朴素地教语文——潘文彬微格教育生活》四部专著。

播种文字,酿造思想,收获幸福。写作,记录着我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链接着现实与未来,彰显着教育之美,追寻着美的教育;写作,让我学会了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加快了我的专业成长的步伐;写作,让我的教育生命添了激情,长了智慧,多了艺术,有了创造。

用文字进行教学的行走虽然辛苦,但很快乐!

一个好汉三个帮

2006年9月6日,《中国教师报》在头版以《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的力量有多大?》为题,长篇报道了我和我的团队的成长故事。这是该报在教师节期间,首次向全国隆重推出的一个优秀教师团队,也是继2004年5月《江苏教育》作为“典型”推介的《南湖一小的语文教学“M4”》之后,又一次深度报道。

提起团队建设,我是一个积极的倡导者,更是一个其中的受益者。

在1993年的时候,我们学校只有我和三位年轻的男教师任教语文。这三位青年教师很有才情和悟性,对我也很尊敬,都亲切地叫我“老大哥”。他们在教学上遇到问题,时常会来问我,我总是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解决。久而久之,我们四个人就成了最亲密的朋友。于是,“M4”语文教学团队就这样在一种极其自然的状态下产生了。

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这是我们四个人的共同追寻。我作为老大哥总喜欢把他们召集在一起“磨课”。我们四个人当中不管谁要上公开课,在一起“磨课”是每一次公开教学前的必修课。上课者选定教学内容之后,我们总会坐下来研读教材,探寻教学的最佳路径。一个思路不行,再换一个思路。然后上课者再将这些意见吸收进去,第二天进行试教,然后继续提出意见。如此反复琢磨,仔细推敲,直到把课上得大家都满意为止。一个人上课,其余三个人比上课者更忙碌,更辛苦。课上好了,我们都很开心。这或许在别人看来,不就是上一堂课嘛,犯得着这样吗?然而,我们却认为,上课是老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容不得一丝轻视与怠慢,好课就应该这样来磨。一次次的磨课,让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合作的甜头。磨课,让我们拥有了研读文本的智慧;磨课,让我们积累了课堂教学的经验;磨课,还让我们酿造出了团队的精神。

一次次成功的合作,使我们这“四条汉子”在市区也有了一些名气。尤其是我多次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奖励。每一次,他们都发自内心地祝贺我。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申报特级教师的事情。2001年下半年,我脱产在东北师范大学参加为期3个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这期间恰逢申报江苏省第8批特级教师。校长通过电话动员我申报。我当时感到自己人在外地,不方便整理材料,就想放弃这次申报的机会。后来,我的三个兄弟得知了这个讯息,就主动给我打电话,要我一定不能放过这次机会,并说我的成功,也是他们的成功。他们于是就忙着帮我整理各种申报材料。没有想到的是,我竟一次就通过了,成为当时南京市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得知这一消息,他们比我还要兴奋。

我们四个人成功合作的故事,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的教育界被传为佳话,不少学校也在学习、效仿。

俗话说,一树难成林,一花难成春。凝聚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合作方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团队精神应该是当下教师必备的一种素养。

猜你喜欢
校长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校长给力“九个一”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