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清 李欣然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如何破除刻板印象对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李明清李欣然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常常无形作用于人,负面刻板效应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近些年的“老人摔倒”类新闻报道中,媒体利用刻板印象引导舆论:碰瓷、无理取闹、讹诈,抹黑“老人”这一社会群体。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中国老人日本碰瓷”新闻绝非首次。面对“碰瓷”类新闻,如何在假象背后挖掘出新闻的本来面目,不让负面刻板效应影响了我们对于新闻事实的追求、干扰我们对事实的判断?面对已经严重影响媒体及其从业者判断和追求的刻板印象,新闻媒体应当如何做?
刻板印象;新闻专业主义;导向性
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人们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某人或事、某一类人或事的固定印象,并以之作为判断和评价人或事依据的心理现象。刻板印象这一理论是美国政论家、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共舆论》一书中提出的。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帮助人们在判断属性时节约时间和精力,但是同时会因为偏见和忽略个体差异性,影响判断的正确性、准确性。对老人“碰瓷”的刻板印象始于2006年激起轩然大波的“彭宇案”,也正是这个案子让老人摔倒扶不扶、敢不敢扶、能不能扶成了诸多媒体热衷讨论的话题,“碰瓷”也成了人们在面对受伤或摔倒老人时所最先考虑的方面。
刻板效应对从业者的判断产生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记者自然以主观臆断代替核实。所谓主观臆断,是记者的“图示”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每个人在面对外界提供的信息加工要求时,都会调动自己的“图示”对新输入信息进行特征概括、归类、判断、推理处理。在“老人碰瓷”类新闻中,记者们不核实而发布、传播,用自己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和对事实“想当然”地猜测代替客观判断和深入追问。刻板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媒体面对时效性冲击时的反应压力,但是妄加猜测的新闻损害了媒体的根本——公信力、影响力,2007年4月发生的美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校园枪击案的相关报道就凸显了这样的尴尬。
第二,媒体有意地信息模糊化处理。在新闻报道中,对于标题和报道视角的选择会影响到阅读率和收听、收视率。媒体深谙此道,因此面对竞争,“标题党”策略是有意而为之,在标题撰写和内容选择上采取负面倾向性的态度,通过“碰瓷”、“国民性”等社会敏感词汇吸引眼球。在事件报道初期,我们所接触到的多是单方面的言辞,然而随着事件原貌被揭开,舆情由原来的一个极端迅速倒向另一个极端,媒体人在追求新闻事实真实客观的过程中,有意对信息的模糊化处理,使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其目的在于吸引受众、博取眼球,更折射出媒体及新闻从业者的恶意和趋利心态。
无论处于何种目的,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左右了媒体的判断、态度,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如何破除刻板印象的影响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一,新闻专业主义破解刻板印象困境。郭镇之教授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客观性为新闻报道确立了一条底线,即忠实地反映新闻事实,相信受众有足够的智慧根据记者提供的事实进行自主分析和判断,相信受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老人日本碰瓷”显然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可以强制媒体不盲目自觉自断,依据搜集到的事实材料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真相。对新闻本质的客观追求是新闻从业者内心价值的体现: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既不盲目自怨自艾,又不急于否认,在中立的立场上做出最客观的评价。
第二,导向性是媒体避免负面刻板印象的必然选择。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正是基于新闻的价值。对于新闻价值,强调要从公众的公共兴趣与共同需求出发来进行行文和选择报道视角。显然,类似“中国老人日本碰瓷”的社会负面新闻具有以上特点,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然而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反而将该类新闻报道带入歧途:“老人故意”、“碰瓷”、“国民性下滑”、“扶摔倒老人前的准备”等恶意词汇,完全反映出一种极致的功利主义,忽视了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媒体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也是新闻媒体发挥自身作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对媒体和记者来说,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体现正确导向。
此外,动辄冠以“某某案”的形式(“彭宇案”的先例),过分地追求关注和轰动,而忽视了自身“再现真实”的责任和对公众产生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最终,与媒体的初衷背道而驰。媒介议程设置影响社会议程,媒介机构理应对再现社会负面新闻事件时可能引发的刻板印象问题保持清醒和理智,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法律意识,注意社会效益。
互联网时代,媒体为在竞争中取胜、为追求时效而忽略质量,为追求点击率和眼球而忽略新闻操守,媒体作为“党的喉舌”、“社会公器”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真实地反映事实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就不得不在新闻专业主义和正确的倾向性和新闻导向性上下功夫。
[1]曾钰斌,胡静.“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反思[J].声屏世界,2015(10):72.
[2]邵娟.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及“标签化新闻”浅析[J].中国记者,2014(09):80-81.
[3]于子茹.我国新闻报道中的“标签化”现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3.
[4]冯惠慧.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D].渤海大学,2013.
[5]胡玲.论记者认知中的刻板印象[J].媒体时代,2011(01):40-43.
[6]应佳丽.媒介融合环境下《人民日报》及其新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研究[D].兰州大学,2015.
[7]刘敏.媒介生态视阈下的新闻平衡报道研究[D].复旦大学,2012.
G212
A
1674-8883(2016)09-0111-01
李明清(1992—),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在读。
李欣然(1989—),河北衡水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