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是媒体不可放弃的阵地

2016-03-01 04:45龚立堂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独家选题深度

龚立堂

(信阳日报社,河南 信阳 464000)

深度报道是媒体不可放弃的阵地

龚立堂

(信阳日报社,河南 信阳 464000)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体的深度报道越来越显得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在时下媒体刊播的深度报道中,虽有上乘精品力作,但更多的是一些平庸作品。那么,在新的媒介环境之下,怎样才能继续做好深度报道呢?

深度报道;新闻价值;新闻选题

一、做好深度报道,贵在选题

一篇深度报道成败的关键首先是有一个好的选题。好的深度报道选题应该坚守时效性、重大性、典型性、延续性、贴近性和独家性等六个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深度报道的选题既可以看出对新闻价值的正确把握,又是新闻敏感度的集中体现,还能体现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

并非所有的新闻事实都适合做深度报道。那些内容单一、背景简单、没有必要延伸和拓展的新闻事实,不宜做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因是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作出的深层次报道,故选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深度报道的选题应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既要从大局考虑、大处着眼,挑选那些在全局上有分量或者有独特意义的事物,又要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即使是对于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深度报道可能只关注事件中一些微观的某个方面,但也要是受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深度报道的选题从现实生活的诸多事物中去选取,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剖析事理,切中时弊,从普通的生活场景、事件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如新华社对老典型人物焦裕禄跨越近50年报道的报道,从1966年推出的深度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成为共产党人锤炼党性、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1990年重访兰考,采写的《人民呼唤焦裕禄》再次感动中国。时值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记者将报道题材再次锁定焦裕禄,采写的《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重访兰考追忆焦裕禄》深度报道与时俱进,感人至深。在焦裕禄逝世50周年之际的2014年,新华社又采写了富有时代感的纪念焦裕禄同志的长篇通讯《穿越时空的呼唤——焦裕禄精神启示录》,使读者对焦裕禄这一老典型形象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1]

深度报道的选题只有把握时代前进脉搏,把握群众思想脉搏,从那些重大题材、群众最关心、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中选题,才能吸引和感染受众。只有在宏观报道要求和现实受众需求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实现深度报道选题的新闻价值。

二、做好深度报道,贵在采访

新闻界有句老话:“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是决定深度报道成败的重中之重。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采访,采访的越深入越细致,后续的写作成稿才能有足够的材料、思想和深度。

深度报道的题材一般都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较多的新闻事件。与消息、通讯仅仅展现事实不同,深度报道的采访比一般报道的采访更为复杂,需要记者到现场实地采访,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抓取具有震撼力的事实,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现象本质、因果联系、细枝末节、隐微之处,为深度报道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长达9000多字的深度报道《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记者冒着零下20℃的低温,历时4天奔赴沈阳、大连两地采访,走访9家企业、召开3次座谈会,与40多位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一线职工和专家学者进行采访交流。从开始采访到发稿历经19天。[2]

深度报道的采访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种类的全面而系统的采访,一种系统性、立体性、开放性思维方式的主动而深入的采访。能否找准受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采访到需要的素材,是任何一篇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因此,深度报道的采访不仅要善于动腿动口动笔,更要善于动脑。只有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才能从事件中挖掘到更深刻的新闻价值。假如写一篇8000字的深度报道,至少要有3万字的采访素材。

三、做好深度报道,贵在开掘

对深度报道而言,深度开掘是深度报道的灵魂。一篇深度报道的选题再好,采访再深入细致,如果记者脑子里没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没有透视能力,没有深度的思想开掘,也只能是看到现象和表面,很难写出有影响力和新闻价值的深度报道。

在网络传播时代,深度报道的内容并不是稀缺资源,而稀缺的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是对新闻事件准确的深度开掘。记者发现一个值得做深度报道的线索,从深入一线采访调查到完成稿件,往往需要一周或者更长时间。而深度开掘则贯穿在深度报道的整个过程之中,需要对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时机进行全面的设计安排,科学而适时地对事件的发展脉络加以展示,从而借助文字符号来揭示事件的深刻内涵,使报道完整严谨,浑然一体。如2016年9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发《钱塘潮起好扬帆——写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闭幕之际》的深度报道,新华社记者用国际视野、中国观点概述杭州峰会,“这是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规划长远的盛会;这是体现中国担当、彰显中国智慧的盛会;这是推动全球治理、开创美好未来的盛会……杭州峰会,将以划时代意义载入史册。”通篇纵横捭阖,向世人昭示,从钱塘江启航,中国潮与世界潮交融激荡,必将汇聚起合作共赢的澎湃动力,引领世界经济航船劈波斩浪,开辟人类发展更加光明的未来。

深度报道兼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记者对重大事件和典型事物的深度报道,善于运用事物本来的相互关系来看待和认识事物,善于从纵横方面的对比中判断事物的地位和重要性,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研究问题,并努力开掘,要有自己的发现和判断,从超越一般中求深度,把丰富的材料和思辨色彩糅合在一起,回答一些深层次问题。[3]这样既可以丰富新闻主题体现宏观意识,又能够增加深度报道的深度和可读性。

四、做好深度报道,贵在写作

一些成功的典型深度报道,非常讲究写作技巧,大都是主体清晰、开掘深透、导语精彩、巧用背景、善用对比、精选细节和语言优美。

没有创意、创新的深度报道,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写好深度报道少不了创新,取决于写作技巧。在谋篇布局和角度选择上,既可以从大时间、宏观的、多侧面等方面来着笔,也可以从大空间、微观的、多角度等方面来展现,关键还要看记者的独特研究能力、见解水平和文字功底。

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其次是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尽量从一个小的视角阐发问题,反映出宏观的主题。按照递进的逻辑结构,围绕主题精选不同价值的素材。同时,还要适当地运用背景材料和对比写作手法,增强深度报道的厚度和魅力。一篇完整的深度报道,为了进一步强化主题,必要时还应以某种适当地结尾呼应前面的立论。如通讯《三十四年后的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的导语这样写道:

“他已经去世34年,却仍为当地民众深深怀念;

他带领群众植下的满岛木麻黄,如今已长成防风固沙的茂密森林;

习近平总书记撰文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老百姓尊他为‘谷公’,‘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当地多年的习俗;

他就是谷文昌,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

通讯的结尾又是这样呼应前面的导语:

“一首为谷文昌谱写的歌曲在神州传唱:

谁说流水无意岁月无痕,

谁说落花无情往事如烟,

请听山的诉说,

请听海的呼唤,

政声人去后,

丰碑在人间……”[4]

这篇通讯在《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发,向全党隆重推出这一“四有”书记的重大典型,让谷文昌动人事迹、撼人精神力透时代,激励着每一位党员干部。

深度报道能否写出深度,关键要看其报道内容的思辨色彩。“不是大道理的简单堆砌,不是理论观点的表象演绎,而是隐含在事实对比叙述中的理性思考,事实叙述本身就体现了报道者的思辨性 。”深度报道采用立体化的思考和手法,深入剖析新闻事实,力求全方位地纵深开拓,使之现出形象、摆出问题、引导思路、揭示本质,让受众产生新的感受或领略新的事物。

五、做好深度报道,贵在背景

美国报人罗斯科·德拉蒙德曾形象地说,深度报道就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它对明天的含义”。在深度报道里,尽管新闻背景不是新闻事实,但却是新闻事件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背景就没有新闻,没有背景就不能称之为深度报道,更没有新闻价值。有了丰厚合理的背景材料运用,可以大大增强深度报道的思想厚度和感染力。

背景材料的作用,或为说明解释,或为对比烘托。有学者认为,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应该包括新闻背景、事件、前景、过程、新闻分析、新闻预测、主观感性、建议以及图片说明等具体指标的部分或者全部。如深度报道《漩涡中心的医疗帝国》通过记者深入调查事件经过和运用相关背景,还原了“莆田系医院叫板百度”这一争议事件的始末,思想深度、信息核心程度均有出彩之处,引起社会的共鸣。[5]

与一般新闻不同的是,深度报道特别重视新闻背景的运用。合理地选择和运用丰厚的背景材料,不仅对开掘新闻的深度大有益处,而且使新闻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感,从而突出深度报道的主题,增强新闻的穿透力。而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即使运用背景材料,往往也只是点到为止,旨在帮助受众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价值。

六、做好深度报道,贵在深度

深度报道如果没有深度,还何谈深度报道?深度是深度报道的灵魂和命脉。因为深度报道有了事实深度、开掘深度和写作深度,才能使受众幡然大悟、深刻启示,从而体现出深度报道事实和思想的力量。

深度报道深在哪里?深在对思想的开掘,深在对事实的把控,深在对背景的运用,深在对文字的驾驭,深在对真理的揭示。让受众透过表象看到新闻背后的新闻,领悟到新闻事实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深度报道才更有说服力,才更符合深度报道的标准。如仅有1300多字的通讯《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讲述的是河南人马保东和新疆人马奋勇两个人借钱还钱、诚信做人的故事,时间上跨度20年,空间上跨度几千公里,通过两位普通百姓之间的诚信故事,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主题已深深根植于群众心里。[6]

深度报道与一般新闻报道的核心区别就是其深度,这个深度在于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解释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其发展的规律,阐明它的意义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以整合入手拓展新闻深度,以观点引领抢抓思想高度,在事件之间建立关联,才能真正体现出深度报道的特点。倘若深度报道开掘不出来深度,即使再有理论色彩,也会淡而无味。深度报道与文字的长短并非成正比,短中求深,也是深度报道的至高追求。

七、做好深度报道,贵在时效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新闻时效性与深度报道的融合已成为媒体竞争的有效途径,出奇制胜的新闻才是深度报道与时效性的有机结合。

今天的新媒体传播速度极快,如果深度报道不讲究时效性,事件发生半个月后才慢慢吞吞出来就是“昨日黄花”。但深度报道的时效性也要因事而异,区别对待。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在事件发生后马上就要报道,讲究及时性;非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大都是谈问题,掌握好时宜性。因此,深度报道讲的是适时与及时,更多的是指受众的阅读心理,也就是对事件新闻的进一步了解的心理期待。这种期待是一种对已经发生并且已经报道了的新闻的延续欲知。

不论是事件性新闻还是非事件性新闻的深度报道,都要有时效性。这个时效性除了尽量快速发布报道外,更多的是能够给受众内容上的一些新观点、新材料、新信息,目的都是争取受众、赢得用户,左右舆论。

八、做好深度报道,贵在独家

在同题新闻资源共享、无法垄断面前,媒体已经很难获得独家新闻了。要做好深度报道,在报道理念和技巧上必须有独家意识、独家选题、独家视角、独家见解、独家思想和独家处理。唯有如此,方能占领同类题材新闻的制高点,开掘和写出媒体自己的独家新闻。对于任何追求影响力的媒体来说,不应仅仅满足于快人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深度。如一次乡下采访时,记者获悉当地有个农民匿名自费23万元在韩国《朝鲜日报》登整版广告宣传家乡旅游的信息。记者找到主人公,通过采访得知向霞光原本是宁乡县的贫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收入提升、生活提质,萌生了向韩国(韩国人喜爱湖南张家界)宣传家乡的想法。于是,记者采写了一篇格局大、开口小、有情怀的独家通讯《宣传家乡旅游 宁乡农民自掏23万元在韩媒登广告》,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产业、新精神、新气象。[7]

决定一篇深度报道含金量的大小高低,除了所报道事件的新闻价值外,关键看有没有形成独家的内容。独家并非是绝对的人有我无,而是因为记者对新闻分析能力深度报道是同题新闻竞争的利器,写好独家深度报道贵在选好角度。以独家的采访角度和独家发现,或是对事件过程的展示,或是对结果原因的分析,或是对新闻背景的挖掘,或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独家的观点来体现出自己深度报道的独家性。

的深浅和写作水平的高低,体现出独特的内容素材、叙事视角和观点思想。今天所谓的独家新闻,更多的是指对同一则新闻信息的独家认识、独家细节和独家表现。

九、做好深度报道,贵在机制

深度报道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媒体的敏感性、洞察力和媒体资源实力。一家媒体的深度报道能不能有突破、有创新,是不是经常不断地推出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影响的深度报道,关键要看是否有机制和体制作保证。

采写深度报道是一个苦差事,也是一个硬功夫活。做好深度报道,媒体要有一个高水平的深度报道团队,对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从体制设置上予以确认,在激励机制上务求跟进,以此培养一批专家型、学者型、资深的深度报道记者。

时下媒体对记者的薪酬往往采取底薪加稿费的模式,大多推行的是重数量轻质量的量化考核,不利于调动深度报道记者的积极性。如果不转变考核标准方式,不在绩效打分、考核、薪酬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必然导致记者追求采写与绩效挂钩的数量稿件,怎么可能会花时间去采写深度报道?!

可喜的是,对于深度报道的选题和采写实行科学的考核办法。有的媒体根据记者自己的选题计划,预估选题所需的时间、精力和相关资源,报社则以选题的重要性为标准,来考量工作资源的投入。在记者和报社共同达成的计划时间段内,减少记者其他工作任务的安排,以保证报道高质量地完成。有的媒体为了鼓励记者们上报深度报道选题的积极性,实行报题奖励制度,记者申报的选题如果被采纳,则会有奖励。[8]

众所周知,深度报道的重要特征是以深见长。深度报道贵在深度,深在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深在不畏艰难扎实采访的职业精神,深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未来的深度报道应该是多元化的,媒体可能提供不同于碎片化式解读类型的深度报道,一定会有更多的重磅深度报道问世。

[1] 王曙.典型报道:传统媒体的坚守与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5(9):8-11.

[2] 跟总编辑学采访:如何在信息冗余时代撑起深度报道的蓝天[DB/OL].中国记协网,2015-04-01.

[3] 贾晓峰.浅谈深度报道[J].青年记者,2004(3):47-48.

[4] 牛一兵,余清楚,吴焰,赵鹏,孔祥武.三十四年后的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N].人民日报,2015-04-07(1).

[5] 卢义杰,阚文琦,谢亚乔,刘万永,刘向阳.漩涡中心的医疗帝国[N].中国青年报,2015-04-13(5).

[6] 王国庆,阙爱民,童浩麟.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N].河南日报,2015-02-15(1).

[7] 龙文泱.宣传家乡旅游 宁乡农民自掏23万元在韩媒登广告[N].湖南日报,2015-04-16(1).

[8] 耿伟.主流报媒深度报道再度崛起释因[J].新闻实践,2011(3):34-35.

G212

A

1674-8883(2016)18-0001-02

龚立堂,河南信阳日报社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独家选题深度
迅猛龙的独家秘闻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独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