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环境下健康谣言传播的受众心理分析

2016-03-01 01:37宋文渊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网络谣言

宋文渊(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网络媒介环境下健康谣言传播的受众心理分析

宋文渊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 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但近年来,网络健康谣言泛滥,“癌症”“毒肉”“有害”等词语在网络上随处可见。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健康谣言传播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并归纳出谣言传播的三种受众心理,对健康类谣言的治理及人们对谣言的甄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谣言;健康谣言;受众心理

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变更,谣言的传播媒介也变得多样化。在纸媒和电子媒体还未出现时,大部分的谣言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播的。而如今,互联网的到来使得某一个谣言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传播给数十万、数千万甚至更多的受众。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谣言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截至2015年6月,我国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总体网民达6.68亿,手机网民达到5.94亿。网络的发展加速了社会信息的传播,但同时也给谣言的传播开通了捷径。

谣言的种类有很多,常识类、时政、地震等等谣言大多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传播。分析网络健康谣言的受众传播心理,对健康类谣言的治理以及人们对谣言的甄别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学知识的缺乏下的从众心理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形成之后有群体的特点。个体在这个群体之中的个性却不见了,每个个体表现的也都是这种群体特征。在网络传播当中,更是容易形成此类群体。当某一个议题存在时,大意见领袖便会适时发表建议,之后便是一些小意见领袖跟随、稳固大意见领袖的言论,再之后便是成千上万的“支持者”。网络环境下的观点传播更容易促成大规模的群体效应。

谣言传播者正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无所谓”“发了有啥了不起”“泛娱乐化”,加之网络的碎片化阅读和表达,谣言轻而易举地传播开来。很多网友并没有很强的甄别意识和责任心理,总有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随手一转发,谣言便在网络上速度传播开来。

二、食品健康新闻报道下的恐惧心理

毒奶粉、毒凤爪、毒猪肉、毒米粉等新闻报道使受众产生了一定的恐慌心理,他们对周围环境特别是食品不信任,甚至感到恐惧,害怕自己的身体也受到伤害。因此,大家购买商品时没看到“绿色”“无公害”等词都不敢买了。国家的监管和媒体对这些“问题食品”的曝光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些网友看了几篇媒体报道就杯弓蛇影,失去理性判断,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买,结果导致自己的身体失去了营养,未能保持膳食平衡。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网络健康谣言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胡编乱造,把某些媒体报道上的文字和图片拼凑起来,让网友看起来煞有介事。受众很容易被其误导,而且大多数受众并不会对其进行考证,反而会转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正是出于恐惧和担心,人们将谣言告知身边人,以求得到帮助和安慰。但往往适得其反,这一不经意的行为反倒助长了谣言的再次传播。

三、社交网络下的发泄和自我满足心理

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30日,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2.2亿人。[1]在2015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分论坛上,微信公布了2015年9月份的平均日登录用户数——5.7亿。

社交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们处在一个虚拟世界里,热衷于发表微博、微信朋友圈,热衷于去访问他人的微博主页、朋友圈主页。受众把网络谣言转发到自己的主页中,表现出来的是对他人的关心,但实质上是一种表达的自我满足。“小龙虾是一种处理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这一健康谣言是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头条,而且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小龙虾的负面文章。实际上,小龙虾是淡水虾的一种,其摄入的重金属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外壳,随着小龙虾的生长和脱壳,重金属毒素会脱离小龙虾。

受众将“关心”转发到自己的社交账号主页,其实还有一种心理,即泄愤之后的自我满足。有一些网友吃的小龙虾并不多,专门转发出去甚至还配以图文“看吧,叫你们别吃了吧”,其内心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相反,一些经常吃小龙虾的受众看到这些谣言会非常愤怒,虽然半信半疑,但是这条健康谣言会使其内心恐慌,进而在自己的社交账号分享谣言,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事件。这既是一种内心不快的发泄,又是一种表达的自我满足。

四、结语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微博和微信使人们拥有了自己的“媒体”,实现了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的可能。每一条发布的信息都可能成为网友关注的对象,网友不但要在网络信息发布上进行自我约束,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而且要向人民网、微博辟谣、微信辟谣等权威发布者学习,学会甄别谣言,净化网络。网络上的健康谣言之所以百除不尽,除了因为许多别有用心的造谣者发布谣言之外,还因为许多缺乏科学的医学知识的网友对其进行二次传播。因此,面对健康谣言,网友需“三思而转”,当然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听取医生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5微博用户发展报告[DB/OL] . http:// data.weibo.com/report . 2015.

[2]刘京林.论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J].现代传播,2006(1):48-49.

[3]魏姗姗.微博谣言的扩散与消解[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8-9.

[4]赵安平.医生是粉碎健康谣言的主力军[N].健康时报,2015-7-6(001).

作者简介:宋文渊,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网络传播视阈下谣言传播者的心理研究与应对策略”(项目编号:YJS201407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027-01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网络谣言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中图像的运用
论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