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光明(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改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方式的途径
万光明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方式的认知,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的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试图改善农村信息传播方式,并提倡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要向文明、健康的方式发展,以快速、高效、健康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方式来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少数民族;信息传播;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断地创造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56个民族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信息的传播在此便显得格外重要,信息传播可以使各个民族与文化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谐共存。
20世纪中期,西方学者对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有所关注,并进行了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落后地区信息传播的状况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与信息传播的课题,备受学者关注。国家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竭尽全力来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信息差距和数字鸿沟,这一举措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自2009年开始,由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主办,全国各民族地区高校联合承办的“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每一年都会召开一次。2015年,第六届“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在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此次论坛,学界的学者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发展趋势及策略。笔者选择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切入点,来探究改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的途径。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信息的传播是通过媒介或者一定的手段、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这个历史过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我们的社会发展也同样如此,城市与农村,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信息传播方面来看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一个沿海的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自然条件相对比较差,地处中国的西部,属于偏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均衡导致其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参差不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发达城市的现代传播方式也有传统地区的落后传播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聚居着除汉族以外的壮、瑶、苗、侗、京、回族等少数民族,从此可以看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生活在广西的人们以汉语为主,一些居民在生活中也会使用壮语、粤语、桂柳话、客家话、闽南语等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当地电台、电视台,同样也可以收听和收看有关壮语、粤语等方面的节目,由此可见广西地区的居民们使用的语言也是种类繁多。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大多采用广西本土少数民族语言。第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村民与村民间进行人际沟通,几乎不与外界人员进行交往。第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大多沿用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听从基层干部的指挥。
现如今,许多有志青年投身于基层工作,其中有来自省会城市的,也有来自偏远的县级市甚至村里的;有刚毕业的学生,也有年长的老者;有文化程度是初中毕业的,也有刚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从这些有志青年的身上,笔者发现了农村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信息传播语言单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偏僻乡村,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条件差,一些村民不懂汉语,不会讲普通话,村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本土民族用语。
(二)信息传播范围狭窄
在那些偏僻的乡村,由于交通不便、语言交流存在障碍,村民们几乎不与外界进行人事交往,信息传播范围比较狭窄。在平时生活中,村民除了看电视、读书看报、通过一些村干部的组织传播获得资讯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外界交流。
(三)信息传播方式传统
在信息两级传播过程中,第一级的传播是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的大众传播,对村民影响较弱;第二级的传播是从舆论领袖到人际传播,对村民影响较大,因为村民相信舆论领袖,也就是基层干部的言说。
所谓人际传播,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传播,是人对人的传播。一个村的村民,他们的民族、风俗、语言都是相似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交谈比较容易,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让对方明白是什么意思。在这种偏远的山区中,人际传播要比大众传播显得有优势。
虽说人际传播优势突出,但是人际传播的信息传递渠道非常单一,信息传播经常会使用口语,语言又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说出来的话很难保存下来,因此失真率会很高。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缺少求证的条件,就不可轻易相信和使用人际交往所获得的信息。
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方式的认知、了解,发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方式与目前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均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还有与文化传统、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的联系。为了促进这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尽快与发达城市接轨,改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方式,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个人素质
广西这些偏远的山村经济文化不够发达,与发达城市相比较为落后,导致其基层干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滞后。当然,这其中也有基层干部个人能力不够高的原因。有些基层干部岁数比较大,不会操作电脑,不会使用网络,显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没有能够与时俱进。
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让基层干部学会使用电脑、网络。可以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开展培训,丰富乡村“领头人”的文化知识,培养“领头人”的多种技能,再通过“领头人”的传授、帮助、带动等,向其他村民普及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乡村的整体知识水平。
(二)增强网络传播渠道,减少“知沟”
“知沟”理论是传播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其作为传播效果是在1970年由美国传播学者P·蒂奇诺提出的。“知沟”理论指出,“假如输入社会体系的大众媒介讯息增加,该社会体系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得到的讯息要比地位低者快,因此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不是变小而是在扩大”。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可以说已经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像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在获取知识、信息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当然,在接收信息迅猛的发达城市,信息的极速畅通也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使山区农村与一线发达城市之间经济和文化的“知沟”差距变得更大了。
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网络具有时效性、方便性、快捷性,如今的网络信息传播是最迅猛的,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的发展。要将互联网融入村民家庭中,让网络传播成为村民们获取最新信息的有效手段,从而缩小乡村与城市间因“数字鸿沟”而形成的差距。
(三)培养青年干部,促进乡村发展
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有些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如广西容县,这些地区的青年干部比较少,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村干部,不怎么会使用电脑,更加不会使用网络。有些地区比较贫困,如大化县,这些地区的青年干部比较多,能够灵活地使用电脑和网络,对当今信息传播的方式比较了解。
这一现象反映出在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县,青年人会使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获取更多的利益。这些有志青年不愿意服务乡村,看不上“村官”,这极大地影响到了农村的发展,阻碍了偏远乡村与一线发达城市差距的缩小。因此,在这些乡村,要多培养和鼓励一些有志青年加入乡村建设,服务于乡村,增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的沟通活力。
现如今,国家政府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加强西部山区建设,鼓励大学生下基层,给予“村官”更加丰厚的福利,就是希望这些有志青年可以投身于乡村建设中,促进乡村发展,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四)改善硬件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信息发展
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想要提高广西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等地的村民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仅要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训,改变青年干部的思想,提高青年干部的业务技能,还要不断地完善当地硬件设施的建设。近些年,国家和政府部门不断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当然,还需要加大一定的财政力度进行支持,从而确保每个乡村都可以顺利地使用互联网,并利用多种终端和接入方式实施“网络到乡、通信入村、信息进户”的工程。
农村基层信息服务建设比较薄弱,有待加强,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资市场和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使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气情况、农产品信息,在网络上就能够完成订单生意。在完成以上情况的同时,国家和政府部门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农民们降低这些信息传播的成本费用,进而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达到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
(五)甄别虚假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信息,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村民们会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信息,也会随时随地通过手机APP浏览微博、微信上发布的资讯。在这个新媒体环境下,村民们浏览资讯要有辨别信息资讯真伪的能力,切忌不可盲目从众,听信网络上传播的谣言。
在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上的一些团体拓宽渠道、增加农村信息的同时,基层青年干部还要做好过滤和把关工作,当好参谋,帮助村民们甄别虚假信息,正确引导信息的传播方向和舆论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众多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在这其中,汉族同胞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同胞也离不开汉族。只有56个民族齐心协力、互相团结,才能铸就美好的中国。最近几年,“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受到了各界学者的关注,这离不开广大同仁的积极配合和努力。今后,我们要努力抓准机遇,迎接困难与挑战,发挥自身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韦正球,吴灏鑫.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方式的途径——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女“村官”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3(11):49-52.
[2]郑保卫,李文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传播,2013(05):31-35.
作者简介:万光明(1990—),男,河南新乡人,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东盟华语有声语言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项目号:桂教思政【2012】47号
中图分类号:G206文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011-02